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一种典型碳点的结构组成分析、荧光机理探究和应用扩展

发布时间:2020-09-04 18:19
   碳点通常是指至少有一个维度的尺寸在10 nm以下、具有荧光性质、以碳为主要构成元素的纳米粒子;其具有低廉的制备成本、极佳的水溶性、出众的发光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按照结构组成分析,碳点材料可以概括为:石墨烯量子点,碳纳米点和聚合物点三大类。其中石墨烯量子点通常指一层或者多层边缘连接有修饰基团的石墨烯或者氧化石墨烯片层。碳纳米点通常是球状的纳米颗粒,其可以分为具有晶格结构的和不具有晶格结构的碳纳米点。聚合物点是指物理聚集或者化学交联的聚合物纳米团簇。碳点的合成策略一般分为自上至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至下是指通过切割裂解三维或者二维的碳材料形成0维碳点,自下而上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小分子或聚合物缩合碳化而得到碳点。碳点材料的荧光机理的解释包括,碳核态、表面态、分子态、以及交联增强发射效应等等。碳点可以广泛的应用于荧光成像、生物医学、光电、催化、传感等领域。2013年,Zhu等人以柠檬酸和乙二胺作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量子产率高达80%的蓝色荧光碳点,得到碳点的水溶液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既可以单独应用,又可以与其它材料复合,开发更多领域的应用,这篇工作受到了很多关注(截止目前,文献被引用1100余次)。其它研究小组开发了与这种碳点相类似的碳点,它们的原料、合成方法等大同小异,如将乙二胺替换为巯基乙胺、半胱氨酸、乙醇胺、二乙烯三胺等等。本论文以水热柠檬酸/乙二胺制备的这种典型碳点为研究实例,对于碳点的荧光机理、组成结构、形成过程等尚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扩展碳点的应用。首先,我们从典型碳点的荧光淬灭现象入手,分别研究了铁离子和亚铁离子/过氧化氢混合物对于碳点的淬灭现象,推测了淬灭机理。我们发现铁离子对于碳点的淬灭机制主要是动态淬灭;亚铁离子/过氧化氢对碳点的淬灭机理是因为产生了具有强氧化性的氢氧自由基,其对碳点荧光中心产生了氧化破坏。基于碳点荧光的淬灭现象,我们证实了铁离子、血红素或者过氧化氢的荧光淬灭检测法的可行性,以求实现高效、迅速、灵敏的检测。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淬灭现象对碳点的荧光机理进行研究,假设了分子态和碳核态双荧光中心的存在。其次,我们使用柱层析法分离了典型碳点,分析了其结构组成,并发现了一种分子,1,2,3,5-四氢-5-羰基-咪唑并[1,2-a]吡啶-7-羧酸(IPCA)。通过对IPCA性质的研究,我们确定IPCA为碳点中分子态荧光中心。我们还设计并制备了多种IPCA的衍生物;例如,乙基修饰的Et-IPCA,它也具有明亮的荧光发射,相比于IPCA其产率更高、提纯更加方便、光稳定性更好。我们还提出了假设:柠檬酸可以与多种二元胺或其类似物生成具有类似IPCA结构和较强荧光发射性质的分子。通过系统的毒理实验,我们验证了适量的碳点及IPCA类材料既没有强烈的急性毒性,又没有显著的长期毒性;这为碳点在医疗领域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进而我们开发了碳点/IPCA在神经示踪、间充质干细胞成像、调控人类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等领域的应用。纳米材料碳点与荧光分子IPCA都可以应用于荧光探针的领域,他们有各自的特点,IPCA类材料结构明确,荧光发射强,而且本身具有抑制蛋白自聚集的性质;而碳点作为纳米复合材料,相比于IPCA有水溶性好、注射不容易引起溶血、荧光追踪性时间更长等优点。再次,我们对典型碳点中的主体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推测其可能是交联聚合物结构,进而提出了我们研究的典型碳点是一类聚合物碳点。我们通过对合成过程中水热温度、起始pH值、投料比例等因素的控制,调控了聚合物碳点的化学组成和光学性质。我们还对聚合物碳点中不同组分的荧光性质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分子态、交联增强荧光发射(CEE)效应对材料整体发光的影响。我们归纳了聚合物碳点中的各组分间的关系,提出合成过程中原料单体、IPCA等小分子、交联聚合物结构和碳化结构之间存在着化学平衡,并着重讨论了水热温度对平衡的影响。最后,我们从水溶单体缩聚形成交联聚合物的角度,探讨了聚合物碳点的形成过程。我们建立了水分散纳米交联聚合反应的模型,以解释说明传统2-3交联聚合反应理论无法适用的聚合物碳点形成过程。我们总结了水分散纳米交联聚合的特点,分析了实验方法和反应过程,并探讨了其核心原理。我们还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随机化学反应计算机模拟法,对聚合物碳点的形成过程做出模拟。我们证实,交联缩合聚合反应可以诱导亲/疏水微相分离;缩聚反应产生的纳米粒子可以在溶液中均匀分散。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27.11;TB383.1
【部分图文】:

核磁,信号


e 3.8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t-CDs: a) the assumed PL center of CDs mCA and Et-EDA. b) Absorbance spectrum; c) PL spectra, inset photographs solution under visible and UV light and d)1H-NMR spectrum of Et-Irated from Et-CDs).如图 3.8d,Et-IPCA 的核磁信号如下,1H-NMR (500 MHz, DMSO) 5.99

一种典型碳点的结构组成分析、荧光机理探究和应用扩展


a),其荧

色谱图,保留时间,洗脱,色谱图


Figure 4.4 a) TIC spectrum of CDs. b) the MS spectrum at retention time=4.3 min.图 4.4a 是碳点分离的 TIC 色谱图,我们确定保留时间小于 1.5 min 快速洗脱的组分是 IPCA 及类 IPCA 小分子组分,并在质谱信号中找到了它们对应的特征峰。现主要探讨保留时间在 4.3 min 的组分(图 4.4b)。这个组分的性质和前面的小分子组分截然不同。其特点有如下几条:1. 它的保留时间更长。这说明它与固定相的结合能力更强,这可能是由于相互作用更强或者是更多的接触位点导致的。换言之,它可能是比 IPCA 极性更低的物质或者高分子组分。2. 它的分子量更大。我们渗析分离碳点,并将渗析内液和渗析外液分别做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发现渗析外液小分子组分信号更强,而渗析内液该组分信号更强。3. 它没有明显的质谱信号特征峰,而存在一系列密集的矮峰,且它们的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英武,翁志学,黄志明,潘祖仁;链式交联聚合的凝胶/溶胶分配理论模型[J];化工学报;1994年05期

2 张静志,金晓红,杜芬,俞强;二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交联聚合[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覃忠琼;周猛;俞强;;多官能团乙烯基单体原子转移自由基交联聚合机理[J];应用化学;2007年07期

4 杨君慧,梁伟华,黄南堂,徐积仁,邱家白;紫外激光诱导PVK-CHI_3体系的交联聚合反应[J];中国激光;1992年09期

5 袁健思;胡祖明;于俊荣;诸静;王彦;;原位交联聚合法制备改性聚偏氟乙烯分离膜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11期

6 覃忠琼;周猛;孙燕;俞强;;甲基丙烯酸酯原子转移自由基交联聚合与网络密度[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梁华民,田少君,周怡,冯志勇,刘锐;转谷氨酰胺酶对大豆分离蛋白交联聚合作用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4年02期

8 朱永淑;王放心;申于夏;俞强;;二甲基丙烯酸酯的RAFT交联聚合行为[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5期

9 施百芬;气相色谱分析炼厂气的方法改进[J];环境研究;1987年02期

10 朱梦冰;甘泉;刘晶如;徐之光;张洪文;俞强;;不同双硫酯用量下RAFT自由基交联聚合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及交联结构[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栗方星;刘冬平;刘遵峰;赵宏艳;孙瑞敏;陈俊;;原料的比例与催化剂对可控交联聚合过程影响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俊凯;孙敏;步亚南;罗川南;;交联聚合离子液体修饰不锈钢丝用于管内固相微萃取的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15年

3 尤勇;杜炫毅;危仁波;刘孝波;;基于固相交联聚合技术的耐高温聚芳醚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4 栗方星;刘遵峰;芮嘉明;刘雪萍;安英丽;左榘;;可溶解的交联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二)[C];2004年

5 姜子涛;左育民;;十八碳烯-聚丁二烯交联聚合包覆钛胶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黎红晔;万平;何红伟;高音;;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C-末端对其分子间交联聚合的影响[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栗方星;刘遵峰;吴祥;刘雪萍;陈胜男;左榘;何炳林;;交联过程的控制及可溶解的交联大分子[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涛;张帅;王海淼;杨新林;白锋;;环氧基功能性聚合微球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9 曹丽琴;王吉德;;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温敏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孝波;;第二代聚芳醚醚腈:从热塑性特种工程塑料向热固性工程塑料转变[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玉彬;一种典型碳点的结构组成分析、荧光机理探究和应用扩展[D];吉林大学;2018年

2 朱兴;可见光引发的表面可控/活性接枝交联聚合及应用于酶固定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永淑;RAFT活性自由基交联聚合[D];江苏工业学院;2008年

2 王香玉;馒头制作过程中蛋白交联行为及其对品质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6年

3 朱小翔;PEG/VAc自由基接枝聚合与双烯/单烯ATRP交联聚合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王震磊;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蛋白交联聚合介导的品质改善机理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7年

5 冯清;表面光聚合反应制备三维基因芯片及蛋白微阵列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12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12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8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