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五氧化二钒薄膜原子层沉积制备及其光学与电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4 15:06
   五氧化二钒因具有许多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些性质使得五氧化二钒在能量存储、红外探测、电致变色、气敏传感、催化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随着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超薄五氧化二钒薄膜因其优异性能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然而,对于超薄五氧化二钒薄膜而言,传统薄膜制备工艺很难在复杂结构上实现对薄膜的厚度和均匀性的精确控制。这也使得传统薄膜制备手段难以满足当前各领域器件小型化,结构复杂化的发展需求。本文针对这一应用需求,提出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来解决五氧化二钒薄膜的生长与掺杂控制的问题。通过对原子层沉积过程中生长条件和反应前驱体的控制,制备了厚度在纳米级别可控的五氧化二钒薄膜,并实现了薄膜掺杂。同时研究了所制备超薄膜的光学和电学特性,为五氧化二钒超薄膜在光学器件和能量存储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改变生长条件对五氧化二钒薄膜的生长进行调节,研究了薄膜厚度、形貌、组分、晶体结构等基本特性。发现薄膜的生长模式属于先层状生长,再岛状生长的Stranski-Krastanov模式,分析并比较了两种模式下薄膜形貌,生长速率,结构特性的区别,证明这两种生长模式的差异是由五氧化二钒晶体趋向于沿[010]方向生长的特性决定的。其次,研究了五氧化二钒薄膜的折射率,消光系数、介电常数等光学参量对薄膜结构特性的依赖关系。通过对不同生长模式对应薄膜光学特性的分析,揭示了五氧化二钒薄膜结构、缺陷、应力对薄膜能带结构、介电常数和荧光特性的影响,为对薄膜结构和光学特性的控制提供了依据。再次,通过在五氧化二钒薄膜生长过程中增加反应前驱体,研究五氧化二钒薄膜的复合与掺杂。通过反应条件的控制获得了含有水、锌、钛、铝的组分的五氧化二钒薄膜,分析了掺杂对薄膜结构、组分及光学特性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原子层沉积五氧化二钒薄膜的电学及电化学特性。研究了不同掺杂薄膜的电阻变化规律,掌握了薄膜的温阻系数,研究了五氧化二钒薄膜的半导体-金属转变特性。初步探索了用钼衬底上五氧化二钒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分析五氧化二钒结构特性对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等电学特性的影响,为原子层沉积制备的五氧化二钒正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35.11;TB383.2
【部分图文】:

五氧化二钒,结构示意图


在 1959 年发现钒氧化物具有相变特性以来[2],二氧化钒、三氧化二钒、五氧化二钒等众多钒氧化物都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大量关注。其中五氧化二钒以制备简单,结构稳定的优势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五氧化二钒具有许多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这些性质也赋予了五氧化二钒在能量存储、红外探测、电致变色、气敏传感、催化等众多领域巨大的应用价值。应用上的需求促进了材料合成及改性手段的发展。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已经在五氧化二钒材料的制备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随着当前器件柔性化,纳米化的发展趋势,器件性能又对材料制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均匀性、高可控性的材料合成手段对五氧化二钒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1 五氧化二钒的特性及应用1.1.1 五氧化二钒的结构和性质

示意图,五氧化二钒,能带结构,示意图


五氧化二钒的光吸收来源于电子由 O 2p 带带顶到 V 3d 劈裂下能带带底的跃迁(图1.2 a),对应带隙为间接带隙,大小为 2.35 eV[10]。带隙的数值受五氧化二钒的化学计量比影响,在 2 到 2.38 eV 之间变化[11]。当离子插入到五氧化二钒的间隙中时或电子注入到五氧化二钒中时,材料的费米能级会发生变化,电子逐渐填满V 3d 的下能带(图 1.2 b)。由于 V 3d 带劈裂的上下能带两部分间的跃迁是禁戒

五氧化二钒,电化学嵌入,锂离子,阶段


2O5相,ε-LixV2O5相和 δ-LixV2O5相中,锂离子刚开。随着锂离子的嵌入,LixV2O5片层开始有轻微褶皱体的层状结构不变,五氧化二钒构成的相邻的三角双五氧化二钒结构基本相同,相对于片层的位置可以;当更多的锂离子嵌入到 LixV2O5中(1<x<2)时,变为的 γ-LixV2O5相,这时虽然 LixV2O5继续保持着构成的三角双锥体的方向变得极为扭曲,三角双锥体置已变成上-下-上-下[17]。由 δ-LixV2O5相变化到 γ-位的迅速降落(图 1.3)[12]。当继续有锂离子嵌入到变为岩盐矿结构的 ω-LixV2O5相。岩盐矿结构为四有明显的平台,嵌入/脱嵌过程结构并不稳定,其锂衰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凤霞;;高频红外吸收法测定五氧化二钒中硫的研究[J];北方钒钛;2012年03期

2 刘建林;方东明;;五氧化二钒制备工艺及污染治理[J];北方钒钛;2010年02期

3 张涛;;大连地区五氧化二钒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J];钢铁钒钛;2016年06期

4 万慧;程浩;胡兵兵;余丹梅;;超级电容器用五氧化二钒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7年01期

5 汪大成;王海林;杨欢;白凤仁;;粉状五氧化二钒熔片过程中品位降低原因的分析[J];铁合金;2017年07期

6 朱军;朱明明;赵奇;白苗苗;李凡;程国鹏;;高纯五氧化二钒制备及应用[J];中国有色冶金;2016年03期

7 ;粉状五氧化二钒价位近期小幅回升[J];铁合金;2011年01期

8 刘莎;吴烈善;黄世友;唐植成;;五氧化二钒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及治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9 李清昌,贾宇晶,刘阁;光度法测定冶金用五氧化二钒中磷[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3年06期

10 田晓燕,贾西平;急性五氧化二钒吸入中毒6例报告[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大成;王海林;杨欢;白凤仁;;粉状五氧化二钒熔片过程中品位降低原因的分析[A];第25届全国铁合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7年

2 唐红建;;溶剂萃取法制备高纯度五氧化二钒的工艺研究[A];第三届钒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与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3 庄立军;杨锦铭;;含钒酸钙废渣制备五氧化二钒研究[A];第25届全国铁合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7年

4 赵小平;;片状五氧化二钒制备工艺的探讨[A];第三届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开发应用技术暨第四届钒产业先进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5 董玉娟;魏慧英;杨延钊;;五氧化二钒纳米棒的合成以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6 万龙飞;;草酸氧钒制取实验研究[A];第三届钒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与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7 汤凯;张勇;史英迪;宋艳斌;崔接武;王岩;舒霞;郑红梅;秦永强;吴玉程;;纳米结构三氧化钨/五氧化二钒复合薄膜的电化学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A];TFC’1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8 王开学;张晓菲;陈接胜;;多孔五氧化二钒电极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齐晓青;陆子豪;刘明风;姜源;;构筑一维胶体颗粒的面内有序组装平台[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C];2017年

10 徐懋;黄宪法;桂林;;全湿法从皖南石煤中提取五氧化二钒新工艺[A];第二届钒产业先进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诗全;攀钢微波制取五氧化二钒试验取得突破[N];中国冶金报;2009年

2 椿子;五氧化二钒价格涨至6年来最高点[N];中国冶金报;2004年

3 张娜 杨宝龙 张林涛 乔巍;创新工艺“两步法”生产粉剂五氧化二钒[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4 王俞德;五氧化二钒制取有新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李智林;昆钢4000吨五氧化二钒项目落户玉溪[N];玉溪日报;2008年

6 孙维生;五氧化二钒[N];中国化工报;2005年

7 清晨;攀钢研成粉状五氧化二钒新产品[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8 记者 李禾;新技术让五氧化二钒总收率超85%[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张立政;我州将取缔关闭所有五氧化二钒企业[N];团结报;2005年

10 记者 刘祥 赵莽 通讯员 刘树军;河北钢铁承钢“三步法”制五氧化二钒降本显著[N];中国冶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天宁;五氧化二钒薄膜原子层沉积制备及其光学与电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唐昊;五氧化二钒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COX-2表达增加及其抗调亡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3 逯家宁;氧化钒基纳米材料及器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玉泉;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D];清华大学;2008年

5 董玉娟;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钴、钒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付伟伟;Ti,V,Cu过渡金属化合物能源材料、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制备[D];吉林大学;2013年

7 孙毅;钴钒基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安琴友;V_2O_5电化学性能优化及新型钒酸盐正极材料探索[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杰;氯化法制取高纯五氧化二钒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8年

2 阳辉;五氧化二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3 陈益超;多聚钒酸铵纯化制备高纯五氧化二钒[D];吉首大学;2018年

4 姜单单;氯化铝低温氯化法五氧化二钒提纯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5 朱明明;多聚钒酸铵制备高纯五氧化二钒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6 王向阳;钒渣制备99.9%五氧化二钒清洁生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7 原晨光;还原五氧化二钒制备钒的低价氧化物[D];浙江大学;2005年

8 孙圣男;五氧化二钒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王强;聚苯胺/五氧化二钒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熊萍萍;高纯五氧化二钒制备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8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18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0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