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小麦秸秆酯化改性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2:53
   石油泄漏一旦发生将会对人类和海洋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溢油污染已成为众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吸油材料吸附法是一种二次污染小、经济高效的溢油回收法,也是回收石油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小麦秸秆纤维(RWS)为基体,选取几种饱和脂肪酸作为酯化剂,不使用催化剂,在二甲基亚砜(DMSO)体系下进行酯化反应实验,成功制备了酯化小麦秸秆纤维吸油材料。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饱和脂肪酸用量等因素对吸油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X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静态接触角测试(CA)等手段对预处理小麦秸秆纤维(PWS)和酯化改性小麦秸秆纤维(EW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EWS的吸油性能、油水选择性、吸附动力学、保油能力和重复利用率等。1、分别利用甲苯和乙醇混合液、1.3%NaClO_2和10%NaOH对RWS进行预处理得到PWS,并对RWS和PWS进行组分分析。分析结果为:RWS含有40.43%的纤维素、36.21%的半纤维素以及12.89%的木质素;而PWS含78.06%的纤维素、9.61%的半纤维素以及5.25%的木质素。对比说明预处理对小麦秸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去除非常有效。用FT-IR、XRD、SEM和CA对RWS和PWS的结构和表面进行分析。FT-IR结果分析表明PWS出现了明显的纤维素吸收峰;XRD表明PWS的结晶度远远大于RWS;SEM和CA表明PWS的油水选择性较差。2、以小麦秸秆纤维为基体,选取五种直链饱和脂肪酸(正丁酸、月桂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酸)作为酯化剂,不使用催化剂,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体系下进行对预处理麦秆纤维进行化学改性。通过比较五种酸酯化改性制备吸油材料的吸油倍率,结果表明软脂酸酯化改性麦秆纤维(EWS1)的吸油倍率相比其他脂肪酸酯化改性的要高。利用FT-IR、XRD、XPS和CA等测试方法对对EWS1进行表征。其中FT-IR分析和XPS分析表明EWS1引入酯基,XRD结果显示EWS1的结晶度比PWS的要小的多,这说明小麦秸秆纤维酯化成功;而CA测试显示EWS1对水滴的接触角为131.6°,对柴油滴的接触角为0°,这说明了改性纤维具有较高的亲油疏水性。研究了改性小麦秸秆对不同油品的吸油倍率和对水面浮油的油水选择性,结果表明改性纤维吸油倍率得到提高,对水面浮油的油水选择性好,尤其是软脂酸酯化改性麦秆纤维(EWS1)。3、软脂酸和2-正己基癸酸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别是直链和支链饱和脂肪酸,以2-正己基癸酸为酯化剂,不使用催化剂,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体系下对PWS进行改性处理,制备了2-正己基癸酸酯化改性麦秆纤维(EWS2)。在研究范围内,2-正己基癸酸在最佳条件下(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90℃和2-正己基癸酸7 g),其对应的柴油吸油倍率是26.41 g/g,比软脂酸改性小麦秸秆EWS1(24.31 g/g)和PWS(15.98 g/g)的要高。利用红FT-IR、XRD、SEM和CA等测试方法对2-正己基癸酸酯化麦秆纤维(EWS2)进行表征。并对2-正己基癸酸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备的酯改性吸油材料(EWS2)的吸油性能比如吸油倍率、油水选择性、吸附曲线、保油能力及重复利用性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4
【部分图文】:

吸油,纯油,倍率


5。整个过程在25℃的恒温培养箱里操作,操作过程如图2-1所示。均测三个平行样。吸油倍率计算公式:Q=(M4-M3-M2-M1-M5)/M1(2-2)式中:Q-样品吸油倍率;M1-样品重量;M2-小篮子重量;M3-培养皿重量;M4-样品吸油后总重量;M5-空白篮子吸油量。图2-1 纯油吸油倍率测试Fig.2-1 Oil-absorption measurements

水面浮油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2图2-2 水面浮油测试Fig.2-2 Oil slick test2.3.7.2 油水选择性分析油水选择性是指吸油材料对油和对水的亲和力,可以用来衡量吸油材料的亲油疏水性,它主要是指吸油材料处理水面浮油时,吸附油品的重量和吸水重量的比值,它可以表示为吸油量/吸水量,即油水选择比。用油水选择比来衡量吸油材料的油水选择性,进一步确定吸附材料油水选择性好坏,即吸油量/吸水量的比值越大,说明该材料的油水选择性越好,亲油疏水性越强,反之,则油水选择性越差,亲油疏水性越弱[32]。2.4 结果与讨论2.4.1 预处理前后小麦秸秆成分分析根据小麦秸秆成分分析方法2.3.2,测定出来 RWS 和 PWS 的化学组分含量如图2-3所示。预处理前的小麦秸秆含有约40.43%的纤维素

光谱图,小麦秸秆,预处理,组分


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均有很大程度的减少。由于纤维素被提取出来,而纤维素含有大量的氢键,这将有利于后续对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进行化学改性。图2-3 小麦秸秆预处理前后的组分对比Fig.2-3 Chemical analysis of 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pretreatment2.4.2 FT-IR 分析预处理前小麦秸秆纤维(RWS)和预处理后小麦秸秆纤维(PWS)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图见2-4。由图2-4可知,PWS 光谱图上的3450 cm-1(O-H 吸收峰)处吸收峰明显比RWS 要大很多,这是因为预处理后小麦秸秆纤维表面的羟基发生振动,其表面羟基增加。这就表明小麦秸秆经过预处理后其表面的脂质类物质被去除,同时部分纤维间的氢键断裂,纤维表面羟基基团增加,从而引起羟基振动峰增强。预处理过的小麦秸秆在2909cm-1处的峰值也明显比预处理前要强,在2909 cm-1(C-H)周围强吸收峰是-CH2和-CH3对称和非对称的 C-H 伸缩振动产生的[44]。而预处理前纤维在1712 cm-1(C=O)处有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锦涛;王爱勤;;N-溴代丁二亚酰胺催化制备乙酰化木棉纤维及吸油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5年22期

2 张祝启;;海上石油泄漏事故危害与应急处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5年21期

3 孙伟博;李华;蒲子芳;熊广伟;郑国栋;;从青岛、大连两起输油管道爆炸事件谈陆地溢油应急处置[J];环境工程;2015年S1期

4 张彤;宋春诤;高一楠;田胜艳;;海上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河北精神”号溢油事件为例[J];海洋信息;2015年03期

5 杨茜;吴蔓莉;聂麦茜;王婷婷;张明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微生物生态效应[J];环境科学;2015年05期

6 Yian Zheng;Jintao Wang;Yongfeng Zhu;Aiqin Wa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kapok fiber as an absorbing material: A mini review[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年01期

7 杨雪慧;阮氏凤;周晓燕;;用于对麦秸的结构、形态和性能分析的现代技术与仪器[J];木材加工机械;2014年03期

8 陈月芳;季振;林海;董颖博;;月桂酸改性生物质材料处理乳化油的机理[J];化工学报;2014年06期

9 彭丽;刘昌见;刘百军;储胜利;栾国华;裴玉起;;天然有机纤维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4年02期

10 罗冬;谢翼飞;谭周亮;李旭东;;NaOH改性玉米秸秆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宪杰;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多环芳烃污染影响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彭丹;生物改性木质纤维素材料制备溢油吸附剂的特性和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武文娟;高性能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2 张光蕾;纳/微米纤维膜的去污性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李丹;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天然吸油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分析[D];天津大学;2013年

4 朱超飞;玉米秸秆的化学改性、表征及吸油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杨锟;植物纤维原料改性制备吸油材料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3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