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触发金纳米颗粒聚集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3;TB383.1
【部分图文】:
当颗粒的表面的光敏感基团越多时,在光刺激之后,会产生更多的卡宾活性中间体,大大增加了其在金纳米颗粒之间发生插入反应的概率。图1.3 不同摩尔比例的[DA]/PEG-NH2金纳米颗粒405 nm激光照射之后的水合粒径分布图(a)和紫外吸收光谱(b)Figure 1.3 Hydrodynamic size (a) and absorption spectra (b) of dAuNPs with different[DA]/[PEG-NH2] ratios upon 405 nm laser treatment.
液中所含的颗粒数目越多,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碰撞概率越大是否会更加有利于纳米颗粒之间插入反应?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不同浓度的dAuNPs进行405nm激光照射后,用DLS及紫外光谱进行表征。由图1.4(a)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体系中dAuNPs的浓度升高,照射后的金纳米颗粒的水合粒径会更大,图1.4(b)的吸收光谱数据也表明高浓度的dAuNPs在照后会产生更强的近红外区吸收。这说明随着金纳米颗粒的浓度升高,会更加有利于纳米颗粒之间发生光交联反应,从而增强聚集的程度。图 1.4 不同浓度的 dAuNPs 用 405 nm 激光照射之后的水合粒径分布图(a)和紫外吸收光谱(b)Figure 1.4 Hydrodynamic size (a) and absorption spectra (b)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dAuNPsupon 405 nm laser treatment.(5)405 nm激光照射时间对光触发金纳米颗粒聚集的影响。如图1.5(a)所示,当采用1 w/cm2功率密度的405 nm激光对dAuNPs溶液进行照射,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金纳米颗粒的水合粒径会逐渐变大,25 min照射后平均水合粒径可达约346 nm。并且从紫外吸收光谱图1.5(b)也能看出,在照射15 min以上时,金纳米颗粒在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具有更明显的照射时间依赖性,照射时间越长
图 1.5 dAuNPs 光照不同时间后的水合粒径分布图(a)、紫外吸收光谱(b)和透射电镜图(c)Figure 1.5 Hydrodynamic size profiles (a), absorption spectra (b) and TEM images (c) of dAuNPsbefore and after illuminated with 405 nm lase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6)光触发金纳米颗粒聚集体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铭倚;;金纳米颗粒表面电荷密度介导的纳米生物效应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2 林琛;邢更彦;;金纳米颗粒在运动医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年03期
3 ;金纳米颗粒微观结构首次得到揭示[J];广西科学;2007年04期
4 ;美国科学家揭示金纳米颗粒微观结构[J];材料工程;2007年12期
5 谷伟;张锦岚;彭亮;曹为午;邓海华;陶文铨;;不同尺寸、形状和组成的金纳米颗粒的光热特性: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英文)[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年11期
6 马青翠;王亚兰;宋雯莉;彭小牛;;金纳米颗粒对银纳米棒阵列透射增强效应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年01期
7 邱天宇;汪名春;杜先锋;江天甲;黄行九;;金纳米颗粒@碳微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检测汞离子性能研究[J];电化学;2016年01期
8 徐宏妍;薛晨阳;张强;王慧娟;袁艳玲;孙东;熊继军;;不同形貌尺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英文)[J];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2014年01期
9 黄亮亮;杨华;华梅;赵晓慧;冯亚娟;杨云慧;;基于多边形金纳米颗粒的非标记型可卡因适体传感器的研制[J];分析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王慧娟;薛晨阳;袁艳玲;;金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侠菊;光触发金纳米颗粒聚集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马军;单颗粒暗场光散射成像:灵敏度、准确度提升及多靶物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3 耿锋;金纳米颗粒对卵巢癌和宫颈癌放疗增敏及CT显像增敏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鹿林;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6年
5 闫晓庆;基于限域效应的纳米金颗粒热稳定性研究及其在醇类分子选择性氧化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6 史玉立;贵金属银、金及其合金纳米颗粒的化学还原法制备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蔡静;基于金和四氧化三铁的多功能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成像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易立志;金纳米颗粒阵列的电阻特性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9 王燚;金属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调控及其光分析化学[D];西南大学;2014年
10 李媛媛;金纳米团簇的可控制备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秘;基于新锁定策略的金纳米氨基配体相关蛋白环冠复合物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2 王紫梦;发酵果汁抑制和金纳米颗粒团聚比色检测丙烯酰胺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3 岳彦霏;典型金纳米颗粒的制备调控与自组装[D];天津大学;2017年
4 钟洁;基于金壳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王鹏;金纳米颗粒宏观连续组装膜的导电性质及局域表面激元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6 李梓维;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刻蚀反应的传感器研究及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7 李佩;基于金纳米颗粒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8 刘晓芳;单分散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9 孔亚访;金纳米颗粒在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7年
10 魏东梅;金、钌纳米材料制备及催化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3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4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