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及半导体表面低维碳纳米结构的电子态调控研究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B383.1;TN304
【部分图文】:
可以近似地认为是理想的传输界面,即理想的金属-有机半导体肖特基界面??[39]。图1-?1(a)为具有理想肖特基-莫特界面的金属-有机小分子能级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具有功函数0的金属费米能级办处于有机分子带隙中,并且真空能??级(五Vac)齐平。此外,有机分子的电子亲和势(EA)和电离能(IE)不受金属??影响,最高占据态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态分子轨道(LUMO)也不??发生变化。但是,实际上有机分子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存在于金属上时,大都会??产生界面偶极(InterfacialDipole,ID)的现象,并发生能带移动或者弯曲。如图??1-1(b)所示,界面偶极大小为ID。有机分子的能级结构会发生相应的改变,HOMO??和LUMO会发生轻微移动,金属费米能级在有机分子带隙处的位置也发生相应??的变化。??2??
其初衷是为了能够调整硅表面的电子性质,能够提高电子在界面处的传输效??率[65,66]。其原理是通过不饱和分子与Si上的悬挂键发生环加成反应,解离反应,??或者是其它机制反应来实现成键[22—24,67’68]。图1-?3是Si(lll)7X7表面化学吸附??含有不饱和键(包括芳香烷烃)有机分子的示意图。当非烷烃类含不饱和键的有??机分子在Si(lll)7X7上时,通过适当的处理,这些不饱和键
??图1-2:文献中通过光电子能谱和反光电子能谱获得的一些有机分子界面间的能级图与界面偶??极。??1.3.2.成键界面??无机-有机成键界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硅(Si(lll)、Si(100)等)与有机分子成??键,其初衷是为了能够调整硅表面的电子性质,能够提高电子在界面处的传输效??率[65,66]。其原理是通过不饱和分子与Si上的悬挂键发生环加成反应,解离反应,??或者是其它机制反应来实现成键[22—24,67’68]。图1-?3是Si(lll)7X7表面化学吸附??含有不饱和键(包括芳香烷烃)有机分子的示意图。当非烷烃类含不饱和键的有??机分子在Si(lll)7X7上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汲安;硅中替位式和间隙式IB族杂质的电子态[J];物理学报;1988年07期
2 田兴时;电子态跃迁中的分子对称性[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3 韩克利,何国钟,楼南泉;Ca(~1S_0)+CH_2Cl_2、CHCl_3和Ca(~3P)+CH_2Cl_2、CHCl_3反应的动态学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88年06期
4 夏建白;半导体电子态理论简介(Ⅰ)[J];物理;1989年06期
5 夏建白;半导体电子态理论简介(Ⅲ)[J];物理;1989年08期
6 王向东,王迅;固体表面的空电子态及其探测方法[J];物理;1990年02期
7 王永良;硅中层错带中空位的电子态[J];半导体学报;1998年03期
8 张昀,闵志元,李重德;分子长程作用导致的电子态转移半径典量子理论[J];无机化学学报;1999年03期
9 赵明山,代作晓,周军,李国华;C_(60)溶液、孤立分子及薄膜形态电子态结构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杨传铮,韩定定,朱红妹;Fe_3O_4中铁离子电子态的XDAFS研究[J];应用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孔超;过渡金属及半导体表面低维碳纳米结构的电子态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单石敏;卤代卡宾和氮宾分子的电子态结构和光解离机制[D];吉林大学;2018年
3 张贵银;氮氧化物电子态光谱研究及光学检测[D];河北大学;2005年
4 侯春园;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几类含氮和含氧小分子自由基的激发态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金丹;有机—无机半导体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宋明星;与大气和星际相关瞬变物种激发态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二平;三原子卤代卡宾自由基电子态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朱俊;应变纤锌矿量子阱中的电子态[D];内蒙古大学;2012年
9 陈铁锌;同步辐射光电发射方法研究ZnO基稀磁半导体带隙杂化电子态及其磁性关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刘悦婕;与星际和大气相关小分子的激发态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雅丽;YbH、YbF分子的电子态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
2 李建鑫;二维MXene材料近自由电子态的外场调控[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3 陈晨;N_2和N_2~+分子结构计算及光谱模拟[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4 李玲;异硒氰酸低能电子态多参考态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邢伟;若干双原子分子(离子、自由基)低电子态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6 楚亮;不同维度半导体电子态之间隧穿机制的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7 韩晓锋;SO_2分子价电子态及里德堡态光谱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程冬;SrCl分子低激发电子态光谱性质的理论计算[D];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
9 刘超;GuC和CuN电子态结构的MRCI计算[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刘明伟;CoPc在Au(111)表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4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4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