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基逾渗复合材料的弱负介电性能调控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电磁超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周期性结构的电磁超材料
1.2.2 随机结构的电磁超材料
1.3 电磁超材料的应用
1.4 电磁超材料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5 逾渗复合材料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材料组分和结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相分析(XRD)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3 拉曼光谱(Ramon Spectroscopy)
2.3.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6 热失重分析(TGA)
2.4 材料孔结构和密度测试
2.4.1 孔径分布测试
2.4.2 气孔率和密度测试
2.5 材料电磁性能测试
2.5.1 直流电导率
2.5.2 高频电磁性能
第3章 钴/氮化硅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双负性质
3.1 引言
3.2 材料制备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3.3.2 电导行为和逾渗现象
3.3.3 电容和电感特性
3.3.4 负介电常数
3.3.5 负磁导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纳米管/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的两类负介电行为
4.1 引言
4.2 材料制备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物相组成与微观结构
4.3.2 电导行为和逾渗现象
4.3.3 等效电路分析
4.3.4 两种类型的负介电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墨烯/氮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的负介电行为
5.1 引言
5.2 材料制备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物相组成与微观结构
5.3.2 电导行为和逾渗现象
5.3.3 负介电行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裂解碳/氮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的弱负介电行为
6.1 引言
6.2 材料制备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材料组成与微观结构
6.3.2 电导行为和逾渗现象
6.3.3 弱的负介电行为
6.3.4 碳化温度对材料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6.3.5 碳化温度对材料负介电行为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聚吡咯/钇铁石榴石陶瓷复合材料的可调负介电行为
7.1 引言
7.2 材料制备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7.3.2 可控的负介电行为
7.3.3 磁性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本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附录Ⅱ 英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杜云峰;姜交来;廖俊生;;超材料的应用及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6年09期
2 张勇;张斌珍;段俊萍;王万军;;左手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材料导报;2015年23期
3 Akihisa Inoue;;Bulk Glassy Alloy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Research[J];Engineering;2015年02期
4 韩雅娟;褚文博;;超材料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新材料产业;2014年09期
5 周济;;超材料与自然材料融合的若干思考[J];新材料产业;2014年09期
6 王总;朱文君;唐玲;;超材料技术发展概览[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2年07期
7 刘生丽;冯辉霞;张建强;王毅;;逾渗理论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应用化工;2010年07期
8 俞宏坤;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J];上海计量测试;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凯敏;新型电磁超材料的微波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燕克兰;锰酸锶镧的掺杂改性与双负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国栋;电磁超材料的设计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何应然;人工电磁超材料波导的物理特性及其在光子器件上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5 史志成;多孔金属陶瓷微结构调控及双负机理[D];山东大学;2013年
6 王欢;还原氧化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ZnO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杨超;聚吡咯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高敬伟;多形态聚吡咯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徐馥芳;碳纳米管结构的电子输运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世海;碳材料催化石墨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史丽弘;单负材料中的全方向表面导模和成像性质[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3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5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