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石墨烯场发射阴极的设计、制备及电子发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0:50
   阴极材料是场发射器件的核心,对场发射器件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极大纵横比和丰富的边缘,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优异的导热、机械性能以及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等,非常适合用作场致发射材料。但是,目前石墨烯的开启场强依然过高,发射电流密度过低,稳定性差,不能满足器件寿命和可靠性的需求。从场发射理论分析,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因素:石墨烯发射体的功函数较大;受其形貌和分布影响,石墨烯的场增强因子比较小,导致开启场强较高;有效场发射点密度较少,导致发射电流过小;石墨烯发射体与金属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很大程度影响了发射体的电子输运和与衬底的力学接触,导致其场致发射的电流密度和稳定性不够理想等。因此,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分别是阴极材料改性和结构优化。具体研究工作将围绕石墨烯场发射阴极的设计、制备和电子发射性能的改善等方面展开,旨在降低石墨烯场发射的开启电场和阈值电场,提高场发射电流密度,改善石墨烯场发射的稳定性,促进石墨烯在场发射领域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氮掺杂改性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支撑石墨烯结构提高热CVD法石墨烯的场发射性能(a)材料改性:对石墨烯进行氮掺杂,降低石墨烯的功函数,提高载流子浓度,场发射测试结果表明氮掺杂石墨烯的开启电场由本征石墨烯的6.5V/μm降低至1.5V/μm,最大场发射电流密度由本征石墨烯的0.07 mA/cm~2提高至0.9 mA/cm~2,场发射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b)结构优化:利用碳纳米管阵列支撑石墨烯,充分利用石墨烯的边缘发射,提高石墨烯的场增强因子。该结构利用一维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支撑石墨烯,使石墨烯置于碳纳米管阵列顶部,利用产生的尖端和边缘作为场发射点,该结构的开启场强仅为1.8V/μm,最大场发射电流密度为2.8mA/cm~2,有效降低了石墨烯的开启场强,提高了场发射电流密度。2.材料改性,采用RF-PECVD法制备缺陷石墨烯降低功函数,提高场发射点密度针对二维石墨烯结构中场发射点密度偏少的问题,提出采用RF-PECVD生长石墨烯场发射阴极,利用产生的sp~3缺陷具有负电子亲和势的特性,有效降低了石墨烯的功函数,并提高了场发射点密度,从而增大场发射电流。结果表明采用RF-PECVD法生长的石墨烯与热CVD法有很大不同,虽然也是平躺分布,但带有明显的缺陷,根据生长参数的不同,缺陷类型也会有所变化,包含了晶界、空位和sp~3型缺陷等,场发射测试结果显示其最低开启电场为1.4V/μm,阈值电场是3V/μm,最大场发射电流密度可以达到1.32 mA/cm~2,场发射性能相比于热CVD生长的石墨烯有了明显的提高。3.结构优化,采用热CVD法直接生长新型花瓣状结构石墨烯阴极提高场增强因子,改善界面接触针对目前石墨烯场增强因子小,石墨烯发射体与金属电极接触情况不理想的问题,提出采用Si片上溅射Cu薄膜作为催化剂,利用Cu-Si之间的去润湿形成的颗粒作为催化剂,通过CVD法获得了一种新型花瓣状结构的石墨烯片层。该结构中的石墨烯实现了不同的取向,与衬底的结合力牢靠,提高了场增强因子,改善了界面的电学和力学接触,适合用作场致发射体,理论模拟和场致发射测试结果也给出了有效的验证。其开启电场仅为1.5V/μm,阈值电场为2.2V/μm,在电场强度为4V/μm时对应的最大场发射电流密度为10.5 mA/cm~2,同时表现出良好的场发射稳定性,在长达10 h的测试中,其电流强度衰减在2%以内。4.引入石墨烯缓冲层,改善界面接触,制备石墨烯基复合阴极提高场发射稳定性一维的氧化锌和碳纳米管也是目前场发射研究的重点,氧化锌的载流子迁移率较差,同时氧化锌和碳纳米管在场发射过程中与衬底之间经常由于接触电阻较大产生大量焦耳热,热量的积聚导致发射体与衬底脱离或损毁,使得器件的稳定性和寿命大大降低。针对以上发射体的电子传输和界面热传导的问题,提出以石墨烯作为缓冲层,分别通过水热法和湿法转移法制作了石墨烯-氧化锌、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式阴极,改善了氧化锌和碳纳米管与衬底间的电学和热学接触。通过场发射性能测试可知,石墨烯-氧化锌复合阴极的开启场强为和阈值场强分别为1.6V/μm和3.7V/μm,而单纯氧化锌的开启场强和阈值场强分别为2.8V/μm和4.5V/μm,复合前后变化明显。场发射稳定性的对比测试中,经过5h的发射,石墨烯-氧化锌复合阴极的衰减为3%,而单纯氧化锌的衰减达到9%,同时石墨烯-氧化锌复合阴极的场发射均匀性更好,有效场发射点的数量更多。同样,对于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阴极,在3.25V/μm时达到1670μA的最大电流值,而单纯的碳纳米管阵列相同电场下的电流仅为950μA。在5h的场发射稳定性的对比测试中,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阴极的衰减低于2%,而碳纳米管阵列的衰减高达12%。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27.11;TB383.1;O462.4
【部分图文】:

示意图,碳材料,维度,石墨


石墨烯组成不同维度碳材料示意图

石墨,结构示意图


石墨烯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石墨表面,示意图,费米能级


图 1-3 石墨表面示意图[6]米材料不同,石墨烯是一种零带隙的半导体,显示出半金属独特的能带结构。理想石墨烯的能带是由完全对称的锥形价的分布在费米能级的上下两侧并相交于费米能级的 6 个顶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琳;;石墨烯产业前沿技术发展方向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9年09期

2 ;半导体所等在多层石墨烯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2期

3 ;美利用电子成像技术分析石墨烯[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6期

4 ;全球首条石墨烯生产线明年8月投产 潜力巨大[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6期

5 ;天奈科技开发出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锂电池助导剂[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6 ;广西大学破解石墨烯制备难题 可大批量生产粉体材料[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7 ;新的视觉体验 变色石墨烯泡沫创建“机械像素”[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6期

8 ;不完美石墨烯的“华丽蜕变”[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6期

9 ;石墨烯改变未来有望从这五大领域开始[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6期

10 ;德阳将打造“中国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立安;光子晶体结构石墨烯光电器件设计[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2 樊志敏;多孔石墨烯及MXene基复合薄膜的构筑和体积比电容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熊东彬;基于石墨烯、二硒化钼层状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储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4 黎相明;基于聚合物/石墨烯组装结构的多功能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5 刘浩然;高载流性能二硼化镁超导材料的制备及其钉扎机理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6 李沛沛;功能氧化石墨烯流体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7 李高阳;铁磁石墨烯中近藤效应的数值重整化群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8 何晶晶;石墨烯及其氮化结构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9 王俊珺;石墨烯类结构材料对镓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9年

10 朱佳;钴硫化物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超电容性能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娟;氧化石墨烯、钴催化的转胺反应及基于转胺反应的菲啶合成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董豪聪;石墨烯/氧化锌/二硫化钼复合结构光催化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3 李志伟;基于二维薄膜的三维碳材料的拓扑性质[D];湘潭大学;2019年

4 钟腾;多层石墨烯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5 郭云飞;基于石墨烯新型传感器和深度学习的脑电信号情绪识别[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6 李明强;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热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7 查小婷;石墨烯基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与储能机理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8 陈思伊;磁性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中药及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9 马艳三;石墨烯的直接图案化制备及其柔性透明传感网络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10 方敬贤;萘满酮的合成新方法及氧化石墨烯促进的芳烃偶联反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1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61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1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