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还原性质计算及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05:07
   本论文立足于高效、低碳的固体燃料化学链循环过程,选题涉及其中的核心关键载氧体科学问题,聚焦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工业应用可行的铁基载氧体,最终确定了多金属元素协同作用、且结构更稳定、多阳离子空位结构的复合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理论与计算化学为主、常规性能评价和材料表征实验为辅、结合已发表实验数据为验证的策略,考察和讨论了复合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的电子结构性质、反应活性和反应机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研究阐释了载氧体宏观还原性能的微观本质,涉及六种复合铁基反尖晶石结构,包括CuFe2O4、CoFe2O4、MnFe2O4、NiFe2O4晶体以及掺杂了Ca、Ba元素的Fe3O4晶体;以实质的气(H2/CO)-固(载氧体)模拟固体燃料化学链循环表观的固-固反应,以化学吸附和热重实验仪器重点研究了CuFe2O4和CoFe2O4,并借助XPS进一步实验表征其电子形态和结合能。具体结果如下:CuFe2O4和CoFe2O4载氧体在H2或CO还原性气氛下表现出不同的还原行为特点,CuFe2O4与气体的起始反应温度比CoFe2O4低,CoFe2O4的最大反应速率比CuFe2O4高。XPS表征结果揭示载氧体氧形态的多样化是造成上述宏观还原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氧反应活性影响着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体相晶格氧含量远高于表面氧含量且是载氧体还原反应速率能力的决定因素。表面氧反应活性和体相晶格氧迁移效率共同决定了还原反应发生的起始及演变。理论计算得到电子态密度图显示,CoFe2O4晶体体相晶胞的禁带宽度比CuFe2O4窄,意味着其价带电子越容易跨越禁带跃迁到导带成为自由电子,说明CoFe2O4晶体内原有金属-氧键更容易发生断裂,从而有利于解离后的体相晶格氧向表面迁移、及与更外层的金属原子形成新的金属-氧键,因此CoFe2O4晶体体相晶格氧的迁移速率比CuFe2O4高,对应更快的宏观还原反应速率;CuFe2O4晶体表面的禁带宽度比CoFe2O4窄,CuFe2O4表面金属吸附位点和表面晶格氧的活性比CoFe2O4更高,从而在实验测试中CuFe2O4比CoFe2O4在更低的温度下开始反应。理论计算结果显示表面弛豫后位于最外层的Cu或Co原子与次外层的Fetetl原子比在体相结构中相距更远,从空间位置角度证明了CuFe2O4表面比CoFe2O4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供外来气体吸附其上。巴德电荷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弛豫后表面金属原子比在体相结构中的电负性有所增加,有利于显正电性的燃料气体分子基团吸附,且表面Cu原子比表面Co原子的电负性更强,从电负性角度证明了 CuFe2O4表面金属原子比CoFe2O4的吸附活性更高,因此其表面反应活性更强。统一研究MFe2O4(M=Cu,Co,Mn,Ni)铁基反尖晶石结构发现,以八面体位点的Moct原子和四面体位点的Fetetl原子作终端的两种表面,由于表面弛豫过程中原子配位数减小得最少,计算得到的表面能最低,因而最有可能代表实际表面。Moot原子作终端的表面拥有更多的金属原子吸附位点从而有利于气体分子的吸附过程,Fetetl原子作终端的表面其氧原子层与燃料气体分子在空间上距离更近,与之发生反应的空间可能性更高。弛豫后的表面金属原子呈现相互远离的趋势,以增强整个体系在空间上的对称性,其比体相金属原子对燃料气体分子的吸附活性更高。马利肯布居数分析揭示了Ba铁尖晶石作为载氧体优于Fe3O4尖晶石、Ca铁尖晶石的微观电子性质本质。Ba掺杂的Fe3O4晶体中的O原子的电子数最多,可能最有利于体相晶格氧的迁移,晶体中位于四面体位点的Fetet原子与氧原子的作用较其它两个体系最弱,可能意味着其表面反应活性最高。本论文采用理论计算化学手段和实验手段共同构建了复合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在还原性气氛下(H2/CO)的反应活性与其微观电子结构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并拓展了理论分析、解释、预测复合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宏观还原反应活性能力,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及明显的创新性。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B33
【部分图文】:

热转化,化学链


图1.1含碳燃料化学链热转化的几种途径方式"

示意图,化学链,过程,载氧体


?第一章绪论???图1.1"和图1.2〃分别展示了含碳燃料化学链热转化的几种途径方式和化学??链技术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化学链技术几乎可以涉及含碳燃料的各种??转化方式,包括化学链燃烧(Chemica丨丨ooping?combustion,?CLC)、化学链气化??(Chemical?looping?gasification,CLG)、fh学链重整(Chemical?looping?reforming,??CLR)等。但过程的基本点一致,如图1.2所示,均涉及载氧体的还原和氧化两??个过程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化学链过程,分别在燃料反应器(Fuel?reactor)和空气反??应器(Air?reactor)中完成w。通常载氧体以金属氧化物为其主要成分,在燃料反应??器中载氧体提供氧使含碳燃料被氧化完成热转化过程?,还原后的载氧体返回空??气反应器中,与空气或其它氧化性气氛发生氧化反应,使其重新具有氧化含碳??燃料的能力,重新进入燃料反应器参与下一轮化学链反应。下面就化学链发展??的沿革、各种相关技术变型分别展开介绍。??

烧机,化学链,理气,固体燃料


?第一章绪论???with?Oxygen?Uncoupling,?CLOU);fl’?#?'选择的载氧体类型可实现自由氧供给以??加快固体煤焦-自由氧的反应,如铜基、锰基及钴基载氧体等"。即将固-固反??应又转化为气_固反应,为化学链燃烧过程提供了建设性的新思路"耦合??的化学链燃烧过程的优点在于:??(1)在燃料反应器发生的反应是净放热的(如铜基载氧体),可以降低整个??工艺过程热集成的设计难度;(2)氧气与固体燃料的气-固反应速率远远高于固??体燃料与载氧体的固-固反应速率,且氧气与固体燃料的直接反应省去了气化固??体燃料前步骤的必要,使燃料反应器的尺寸减小。??CO,?COz??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婉;;密度泛函理论 数据聚焦分析[J];科学观察;2007年02期

2 尚兴宏,贡雪东,肖鹤鸣,田禾;4种菁染料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杜虹波;闫志国;殷霞;高琪;;密度泛函理论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4 王瑞琦;;色散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应用进展[J];科技资讯;2017年23期

5 钟寿仙;杜恭贺;任兆玉;黄元河;;氟化并五苯分子光谱和激发态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周国萍;王一波;;磷酸与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黄美纯;密度泛函理论的若干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0年03期

8 钟素红;卢冠忠;龚学庆;;CeO_2(100)极性面结构与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催化学报;2017年07期

9 邹乔;姜龙;杜显元;李兴春;李鱼;;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菲分子结构与光谱研究[J];发光学报;2012年12期

10 刘述斌;;概念密度泛函理论及近来的一些进展(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帅;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还原性质计算及实验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2 侯雅琦;聚合物纳米复合体系中晶格形成及生长的动力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黄山奇松;铀表面性质和表面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4 郭敏敏;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二氧化锡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5 王颖;复杂分子体系的理论新方法的发展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王建国;等离子体转化甲烷之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肖海燕;原子和分子在Rh(111)表面吸附行为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石绍庆;Ag(2,2'-bipy)-POMs杂化体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Elnoor Abbakar Abdelrahman Noh;利用对称性破损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对含顺磁离子与有机自由基配合物磁学性质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Godefroid Gahungu;TPP(三聚(苯邻二氧)磷腈)多功能有机沸石的分子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红娟;铼掺杂的镍(111)表面CO_2甲烷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查珅隽;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催化剂筛选及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王美亚;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H_2PO_2~-和HCHO在Ni和Cu上的催化氧化过程[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李伟源;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超硬材料BC_2N和C_8B_2N_2的结构稳定性及高压弹性[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5 张玲;镍掺杂铜表面上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机理的理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梁艺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SF_6替代气体电气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7 张玉伟;气相中Zr_2O_4~+催化CO与N_2O反应以及La活化乙炔低聚成萘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8 霍培英;铜钴二元合金团簇吸附特性及NO分解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9 刘庆秀;对贵金属物质精确交换关联势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10 刘甜甜;五角化二十四面体团簇Cu_6C_(32)和Au_6C_(32)的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72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72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a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