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辅助生长超平整石墨烯薄膜
发布时间:2020-12-18 06:29
<正>石墨烯(graphene),碳原子组成的二维蜂窝状结构,是构成其他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蜷曲成零维的富勒烯,弯曲成一维的碳纳米管,以及堆垛成三维的石墨[1]。石墨烯有着独特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有着区别于块体的多种特异物性,包括了力、热、光、电学等性能,有望在多种领域取得颠覆性的应用。正因为如此,石墨烯一经发现,便迅速成为物理、
【文章来源】:物理. 2020年03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质子渗透和氢辅助脱耦合模型;(b)普通CVD方法生长的有褶皱石墨烯;(c)氢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同位置褶皱变化;(d)质子辅助生长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
由于石墨烯薄膜的超平整特性,因此在清除其表面的其他污染物,尤其是石墨烯转移过程中的转移介质(通常为PMMA)残留时,表现出极易清洁的优点。为了突显这种超平整石墨烯薄膜的特点,即大尺寸均匀和高品质,我们进行了不同沟道线宽下的量子霍尔效应测量,线宽分别为2μm、20μm、100μm、500μm。此前,有碍于大尺寸石墨烯样品的均匀性,石墨烯量子霍尔效应能够出现的最大线宽为50μm。而这种方法生长出来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量子霍尔效应出现的阈值条件,和1μm线宽时测量的本征石墨烯(胶带法获得)几乎相当。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不同沟道线宽,量子霍尔效应的阈值几乎不变(图3)。本研究结果也最终证明,只有消除褶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高品质石墨烯在大尺寸下的均质化。本项研究成果近期已于Nature上刊登发表[11]。这种质子辅助方法制备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根除了CVD石墨烯中的褶皱,保证了石墨烯薄膜的超高质量,对未来实现石墨烯在高端产业化应用,或许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提出和有效验证的质子渗透模型,可以很容易拓展到其他材料,为调控其掺杂和内应力等,或可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一般来说,新材料的未来应用前景,不仅取决于材料自身的性质,更取决于如何可控地制备这种新材料,即“制备决定未来”。因此,对于包括石墨烯在内的多种二维材料,发展出若干种可控制备宏量、高质量样品的制备方法,是实现其未来“颠覆性”应用,推动科技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石墨烯,经历了2004年首次发现后的16年快速发展期,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制备方法,包括有胶带剥离法、化学剥离法、碳化硅外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等[2]。其中,CVD方法日趋成为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单晶晶粒或者薄膜的最主要方法。CVD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过渡金属等多种生长基体,在高温环境下对气态碳源进行催化裂解,进而在基体表面生长出单层或者少层的石墨烯[3—5]。然而,生长在金属基体上的石墨烯,由于金属基体的掺杂,会丧失其特殊的物性,因此,为了进行深入的表征和物性研究,通常需要将生长完成的样品转移到绝缘衬底上。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和相应的转移技术,共同组成了CVD方法制备石墨烯的完整链条。目前,通过CVD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已经可以初步满足一些产业应用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CVD方法获得的石墨烯,其较高的晶体质量是相对于化学剥离法和碳化硅外延法而言的,而相较于胶带剥离法获得的石墨烯片层,仍然有所欠缺。这是因为当前CVD方法在制备石墨烯的过程,仍然会引入晶体缺陷。缺陷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CVD生长过程带来的点缺陷(point defect)、晶界(grain boundary)[6]和褶皱(wrinkle)[7];另一种是转移过程引起的破损(crack)、折叠(fold)和撕裂(tear)等。CVD方法制备石墨烯,经过了逾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出了包括局部通入气态碳源等方法在内的多种途径,成功地生长出厘米级的石墨烯六角形单晶晶粒[8],以及开发多种转移方式来消除转移缺陷。然而,这些无点缺陷、无晶界、无转移缺陷的石墨烯晶粒或者薄膜,其多种物理特性,尤其是大尺寸下电学输运特性,依然逊色于本征石墨烯。究其原因,CVD方法下石墨烯的褶皱,或许是影响其物性提升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编号:2923533
【文章来源】:物理. 2020年03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质子渗透和氢辅助脱耦合模型;(b)普通CVD方法生长的有褶皱石墨烯;(c)氢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同位置褶皱变化;(d)质子辅助生长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
由于石墨烯薄膜的超平整特性,因此在清除其表面的其他污染物,尤其是石墨烯转移过程中的转移介质(通常为PMMA)残留时,表现出极易清洁的优点。为了突显这种超平整石墨烯薄膜的特点,即大尺寸均匀和高品质,我们进行了不同沟道线宽下的量子霍尔效应测量,线宽分别为2μm、20μm、100μm、500μm。此前,有碍于大尺寸石墨烯样品的均匀性,石墨烯量子霍尔效应能够出现的最大线宽为50μm。而这种方法生长出来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量子霍尔效应出现的阈值条件,和1μm线宽时测量的本征石墨烯(胶带法获得)几乎相当。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不同沟道线宽,量子霍尔效应的阈值几乎不变(图3)。本研究结果也最终证明,只有消除褶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高品质石墨烯在大尺寸下的均质化。本项研究成果近期已于Nature上刊登发表[11]。这种质子辅助方法制备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根除了CVD石墨烯中的褶皱,保证了石墨烯薄膜的超高质量,对未来实现石墨烯在高端产业化应用,或许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提出和有效验证的质子渗透模型,可以很容易拓展到其他材料,为调控其掺杂和内应力等,或可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一般来说,新材料的未来应用前景,不仅取决于材料自身的性质,更取决于如何可控地制备这种新材料,即“制备决定未来”。因此,对于包括石墨烯在内的多种二维材料,发展出若干种可控制备宏量、高质量样品的制备方法,是实现其未来“颠覆性”应用,推动科技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石墨烯,经历了2004年首次发现后的16年快速发展期,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制备方法,包括有胶带剥离法、化学剥离法、碳化硅外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等[2]。其中,CVD方法日趋成为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单晶晶粒或者薄膜的最主要方法。CVD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过渡金属等多种生长基体,在高温环境下对气态碳源进行催化裂解,进而在基体表面生长出单层或者少层的石墨烯[3—5]。然而,生长在金属基体上的石墨烯,由于金属基体的掺杂,会丧失其特殊的物性,因此,为了进行深入的表征和物性研究,通常需要将生长完成的样品转移到绝缘衬底上。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和相应的转移技术,共同组成了CVD方法制备石墨烯的完整链条。目前,通过CVD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已经可以初步满足一些产业应用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CVD方法获得的石墨烯,其较高的晶体质量是相对于化学剥离法和碳化硅外延法而言的,而相较于胶带剥离法获得的石墨烯片层,仍然有所欠缺。这是因为当前CVD方法在制备石墨烯的过程,仍然会引入晶体缺陷。缺陷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CVD生长过程带来的点缺陷(point defect)、晶界(grain boundary)[6]和褶皱(wrinkle)[7];另一种是转移过程引起的破损(crack)、折叠(fold)和撕裂(tear)等。CVD方法制备石墨烯,经过了逾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出了包括局部通入气态碳源等方法在内的多种途径,成功地生长出厘米级的石墨烯六角形单晶晶粒[8],以及开发多种转移方式来消除转移缺陷。然而,这些无点缺陷、无晶界、无转移缺陷的石墨烯晶粒或者薄膜,其多种物理特性,尤其是大尺寸下电学输运特性,依然逊色于本征石墨烯。究其原因,CVD方法下石墨烯的褶皱,或许是影响其物性提升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编号:2923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92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