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水和纳米气泡水除去细颗粒物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7 19:36
  纳米气泡指的是存在于固液界面或者液相环境下的纳米级的气态聚集物,根据存在的位置不同,它们分别被叫做界面纳米气泡和体相纳米气泡。人们在解释表面疏水长程作用力时提出纳米气泡的概念,后来,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在固液界面上存在纳米气泡,并逐渐广泛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人们发现纳米气泡的稳定性与现在的气泡溶解理论不符。尽管如此,它们已经在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医学,农作物增产,矿物浮选,控制边界滑移和生物降解等。纳米气泡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其生产成本低,材料成本低,且发挥作用后容易从系统中移除。此外,它们还可以为低环境影响的工业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纳米气泡被认为是清洁剂的理想替代品。所以,纳米气泡的性质及其应用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上世纪发生在英国首都的烟雾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卫生健康方面的研究结果证明空气中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为了解决颗粒物污染问题,不同国家科学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对颗粒物的研究。烟尘排放浓度大幅度削减是有效控制大气颗粒物复合污染的基础,在微细颗粒污染问题日渐突...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界面纳米气泡的简介
        1.1.1 界面纳米气泡的提出
        1.1.2 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的证实
        1.1.3 界面纳米气泡的制备方法
        1.1.4 界面纳米气泡的稳定性
    1.2 体相纳米气泡的简介
        1.2.1 体相纳米气泡的研究
        1.2.2 体相纳米气泡的制备和检测
        1.2.3 体相纳米气泡稳定性的解释
    1.3 纳米气泡的应用前景
        1.3.1 界面纳米气泡的应用
        1.3.2 体相纳米气泡的应用
    1.4 激光粒度仪
    1.5 总结
    1.6 细颗粒物
        1.6.1 细颗粒物的概念及来源
        1.6.2 细颗粒物的危害
        1.6.3 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检测技术
        1.6.4 细颗粒物的控制技术
    1.7 课题研究和目标
第2章 纳米气泡的制备以及水和纳米气泡水去除细颗粒物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2 烟雾的制备
        2.2.3 纳米气泡水的制备
        2.2.4 水中溶氧量的测定
        2.2.5 纳米气泡尺寸和稳定性的测定
        2.2.6 水去除气体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
        2.2.7 纳米气泡水去除气体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气泡的形成
        2.3.2 纳米气泡对水中溶氧量的影响
        2.3.3 纳米气泡的粒径及其稳定性
        2.3.4 水去除细颗粒物的效果
        2.3.5 纳米气泡水对细颗粒物的去除效果
        2.3.6 结论
第3章 喷淋条件下水和纳米气泡水对细颗粒物的去除效果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2 烟雾的制备
        3.2.3 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检测
        3.2.4 喷淋前后纳米气泡粒径分布及数量
        3.2.5 喷淋水去除细颗粒物的试验装置
        3.2.6 喷淋纳米气泡水去除细颗粒的实验装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淋前后纳米气泡的粒径分布及数量变化
        3.3.2 气体污染物中细颗粒物的自然沉降作用
        3.3.3 喷淋水时去除细颗粒物的效果
        3.3.4 喷淋纳米气泡水时去除细颗粒物的效果
        3.3.5 结论
第4章 全文总结
    4.1 本文的研究成果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法测量各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J]. 廖鹏,杨琪琪.  质量探索. 2016(06)
[2]基于重量法测定PM2.5浓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J]. 刘巍,张文阁,夏春,陈仲辉,陈全森.  工业计量. 2016(03)
[3]基于光散射法的PM2.5全自动检测仪的实现[J]. 周向阳,张雅琴,刘丽.  光电技术应用. 2015(04)
[4]微量振荡天平法与激光散射单粒子法在气溶胶观测中的对比试验研究[J]. 李菲,邓雪娇,谭浩波,张晓春,颜鹏,贾小芳,邓涛,邹宇,张芷言,李丽云,王海霞,吴兑.  热带气象学报. 2015(04)
[5]PM2.5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J]. 孙波,李爽.  山东化工. 2015(09)
[6]基于β射线法的新型PM2.5自动监测系统研究[J]. 梁艳,张增福,陈文亮,徐可欣.  传感技术学报. 2014(10)
[7]β射线法与微量振荡天平法的环境空气PM2.5在线监测设备应用比较[J]. 赵雪美,黄银芝.  广东科技. 2013(24)
[8]环境空气PM2.5监测技术及其可比性研究进展[J]. 但德忠.  中国测试. 2013(02)
[9]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2.5和PM10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J]. 木拉提,王佳佳,丽娜,童建勇,潘小川.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09)
[10]低低温烟气处理系统在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中的应用探讨[J]. 龙辉,王盾,钱秋裕.  电力建设. 2010(02)

博士论文
[1]细颗粒物的电收集技术研究[D]. 朱继保.浙江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长沙市大气颗粒物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D]. 杨天智.中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44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144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0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