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6:05

  本文关键词: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在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在经历了MCM和SBA系列介孔材料的发展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由于颗粒大小可控且合成方法简单,成为了介孔二氧化硅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DMSNs)由于其开放的发散状孔道、突出的孔结构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认为在医学和催化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即围绕功能化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纳米材料的新型合成和应用展开讨论。论文第一部分采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模板法合成了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改变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离子种类、有机碳链长度以及共模板剂的浓度得到了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和其他特殊形貌的材料。同时,在合成过程中实现了一步合成功能化含钛的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Ti-DMSNs),其在环己烯的氧化反应中展现出与Ti-MCM-41相媲美的催化活性。论文第二部分首先考察了不同碱源(NaOH, NH3·H2O, TEAH3)对合成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影响,随后在不同的碱体系下原位添加金源,可控地合成了金纳米颗粒单分散型和核壳型两种不同结构的金-二氧化硅复合结构的纳米材料。发现了三乙醇胺在合成金-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过程中可起到碱催化剂,还原剂和颗粒生长抑制剂等多重作用。最后,将不同结构的金催化剂用于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中,表征其催化性能。
【关键词】:溶胶凝胶 双模板 介孔二氧化硅 树枝状结构 功能化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27.2;TB383.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前言10-29
  • 1.1 传统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发展10-14
  • 1.1.1 碱性体系合成M41S介孔二氧化硅材料10-13
  • 1.1.2 酸性条件下合成SBA介孔二氧化硅材料13-14
  • 1.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14-22
  • 1.2.1 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影响因素15-17
  • 1.2.2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应用17-22
  • 1.3 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纳米材料22-27
  • 1.3.1 负载型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纳米材料22-25
  • 1.3.2 整体式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纳米材料25-27
  • 1.4 选题意义和思路27-29
  • 第二章 试剂和表征29-32
  • 2.1 试剂29-30
  • 2.2 表征手段30-32
  • 第三章 双模板法合成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32-54
  • 3.1 引言32-33
  • 3.2 实验部分33-35
  • 3.2.1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33-34
  • 3.2.2 蚕蛹和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34
  • 3.2.3 含钛的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34
  • 3.2.4 催化反应34-35
  • 3.3 结果与讨论35-53
  • 3.3.1 阴离子共模板剂中阴离子种类对合成树枝状硅球的影响35-42
  • 3.3.2 阴离子共模板剂中碳链长度对合成树枝状硅球的影响42-44
  • 3.3.3 阳离子共模板剂中碳链长度对合成树枝状硅球的影响44-46
  • 3.3.4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形成机理研究46-47
  • 3.3.5 共模板剂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合成树枝状硅球的影响47-49
  • 3.3.6 含钛的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球催化性能的表征49-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Au-S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催化应用54-72
  • 4.1 引言54-55
  • 4.2 实验部分55-57
  • 4.2.1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球的制备55
  • 4.2.2 一步法合成单分散型DMSNs-Au-D复合材料55-56
  • 4.2.3 一步法合成核壳型Au@DMSNs复合材料56
  • 4.2.4 后处理法合成单分散型DMSNs-Au-P复合材料56
  • 4.2.5 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56-57
  • 4.3 结果与讨论57-71
  • 4.3.1 强/弱模板剂体系合成树枝状二氧化硅球的碱源种类的讨论57-62
  • 4.3.2 DMSNs-Au-P复合纳米材料表征62-64
  • 4.3.3 DMSNs-Au-D复合纳米材料表征64-65
  • 4.3.4 Au@DMSNs核壳材料表征65-68
  • 4.3.5 Au@DMSNs核壳材料形成过程研究68-69
  • 4.3.6 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69-71
  • 4.4 本章小结71-72
  • 第五章 结论72-73
  • 参考文献73-87
  • 科研成果87-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雪蕾,唐芳琼;不同形貌介孔二氧化硅的可控制备与表征[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5期

2 庞雪蕾,任俊,唐芳琼;温度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和介相结构有序性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陈文静;李文;汤建新;;杂化介孔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及表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李娟;秦兴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6期

5 侯清麟;李露;;氨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一步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6 韩书华,侯万国,许军,李正民;助表面活性剂对介孔二氧化硅孔径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张书政,龚克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中甲醇产物对结构规整度的影响(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8 党文修;韩书华;亓贯林;李晶;王仁亮;;棒状有序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6年06期

9 党文修;李晶;亓贯林;韩书华;侯万国;;利用助溶剂甲酰胺合成棒状介孔二氧化硅[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杨涛;周从山;晁自胜;;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东;黄昊文;曾云龙;易平贵;;纳米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过氧化氢调控分子输送释放[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蔡敏敏;周济;;单分散乳液模板制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张庆红;吕飞;王野;万惠霖;;一种制备具有螺旋孔道的棒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海平;黄政;刘向农;陈娅如;杨宇翔;;不同链长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孙成高;陶莉;刘奇;梁海军;黄彩娟;晁自胜;;酸性条件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微观形貌的变温调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6 于秀玲;邵高耸;袁忠勇;;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玄明君;贺强;;自驱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8 杨永刚;李宝宗;陈媛丽;毕丽峰;;单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的制备[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谭磊;刘传军;卓仁禧;;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具有尺寸选择性控制释放体系的制备[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党文修;韩书华;许军;闫欣;侯万国;;有序介孔二氧化硅中空管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定庚;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汤小胜;水体中几种污染物的吸附及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张嘉坤;三种农药缓释系统的构建及综合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杨舜;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滕兆刚;介孔SiO_2及介孔磁性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肖强;介孔二氧化硅的温和条件合成[D];南开大学;2007年

7 费海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新兴纳米医药平台[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杨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功能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金桂;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大洲;两种形态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及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仲冬;双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杨阳;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齐欢;间隔自组装法制备等级介孔二氧化硅及介孔有机硅[D];东北大学;2014年

4 张婷;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纳米药物控释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月香;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酶的固定化及其催化芳烃降解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6 虞叶骏;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鑫;非对称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肿瘤诊治一体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伍宏玉;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改性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巧红;垂直介孔二氧化硅通道的电化学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10 梁静霞;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24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c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