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铟基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电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10:25
  纳米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电学以及催化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经激起了研究者对于其在光电学、光伏产业以及太阳能电池设备方面的极大兴趣。纳米半导体材料中,铟基硫化物纳米材料由于其在光催化以及太阳能光伏方面有着优异的表现而成为近年来的明星材料。最近,研究者们报道了一系列关于铟基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工作,例如铟基硫化物纳米材料的新的制备方法、应用前景、掺杂以及不同浓度配比对于体材料的影响等等。本文我们着眼于二元和三元的铟基硫化物纳米材料,系统研究了铟基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掺杂、调节体材料的元素摩尔比以及反应温度对于样品的光电学性质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们使用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In2S3二维超薄纳米片和Cu掺杂In2S3纳米晶体,我们通过调节离子掺杂的量进行铜离子的掺杂研究,制备了具有不同Cu/In摩尔比的掺杂材料,通过对样品吸收特性曲线的研究,我们成功发现了随着掺杂量的不断增大,样品的吸收峰在逐渐发生红移,XRD结果表明随着掺杂水平的增大,样品不断发生着由二元的In2...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铟基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电性质研究


图2.1不同Cu/In摩尔比的TEM图像:(a)纯In2S3;?(b)和(c)分别为《(Cu)/?(In)=0.10和???(Cu)/?(In)=0.60?的?Cu?掺杂?In2S3?纳米片??图2.1给出了不同Cu/In摩尔比的纳米片的TEM图像,2.1(a)展示了没有Cu??掺杂的纯的ImS3纳米片,由图像可知,样品是二维的,有花状的形貌,纳米片??由于非常薄而会起褶皱

均匀分布,立方相,纳米,晶格常数


Eu3+和Ce3+的离子半径值均大于In3+[97,M。然而,在我们的工作之中,两个散??射峰的移动方向与之前报道恰恰相反。据报道,Cu2+离子掺杂片ImS3纳米晶体??会导致样品发生从In2S3相到&!1|182相的转变[99]。正如图2.2所示,Cu/In摩尔??比接近1.00的样品的XRD图谱与四方晶向的CuInS2?(JCPDS?No.27-0519)??XRD图谱相吻合,这可以证明样品确实发生了相位转变。XRD结果表明,铜??离子成功的掺杂并均匀分布在了?In2S3纳米片主结构中,这是因为随着Cu/In摩??尔比的不断增高,铜离子不断占据铟的空位从而使样品发生从二元的In2S3逐渐??向三元的CuInS2转变[_。??20??

特性曲线,电流密度,特性曲线,铜掺杂


图2.4掺杂纳米片(Cu/In=0.10)的电流密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曲线??本实验中,我们用三电极系统用来研究铜掺杂的二维超薄纳米片的光电响??应。图2.4展示的是1.2?V的偏压下测得Cu/In的摩尔比为0.10的掺杂样品的电??流密度-时间(JV)曲线。其中,阳极上光激发产生的空穴被NaOH电解液消耗??后,电子就可以通过外电路从阳极迁移到Pt电极。光束发射的时间间隔为30?s,??光电流测试结果表明铜掺杂的超薄纳米片具有良好的光电流响应。从图2.4也??可看出铜掺杂的样品可以很容易地从完成从开到关的状态切换,这表明样品有??着成为良好的光敏开关的潜质。??2.5本章小结??综上所述,我们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In2S3以及不同Cu/In摩尔比的铜掺杂??ImS3二维超薄纳米片,样品稳定性极好,可以在室温下保存数月。样品的XRD??图谱表明样品会随Cu/In摩尔比的不断增大逐渐完成从二元的炉In2S3到三元的??CuInS2相的转变。通过对UV-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分析研宄,我们发现随着铜的??掺杂水平不断増加,吸收带边会发生红移。当掺杂水平较低时,吸收峰会从??450?ran逐渐红移到550?n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nfluence of Ag and Sn incorporation in In2S3 thin films[J]. 林灵燕,俞金玲,程树英,陆培民.  Chinese Physics B. 2015(07)
[2]聚偏氟乙烯/磺化聚砜共混相容性及超滤膜研究[J]. 孙漓青,钱英,刘淑秀,高以?,姚仕仲.  膜科学与技术. 2001(02)
[3]PP/POE共混合金的研究[J]. 冯予星,刘力,张立群,田明,卢咏来,杨云和,赵阳.  工程塑料应用. 1999(12)



本文编号:3264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264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b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