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A-葡聚糖-叶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发布时间:2021-07-16 18:44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叶黄素(bovine serum albumin-lutein,BSA-lutein)和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叶黄素(dextran-bovine serum albumin-lutein,DBSA-lutein)两种纳米颗粒,并对比了两者的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BSA-lutein纳米颗粒的包封率、平均粒径、聚合物分散性指数以及Zeta电位分别为(95.86±0.83)%、(176.8±6.5)nm、0.176±0.07、(-30.5±0.6)mV;体外抗氧化性能(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清除羟基自由基、总还原力以及细胞内抗氧化能力)方面,DBSA-lutein均高于BSA-lutein。
【文章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41(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图文】:
p H值对两种叶黄素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与ζ-电位的影响
图6 p H值对两种叶黄素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与ζ-电位的影响由图6(a)可得:在BSA蛋白的等电点(p H 4.00~5.00)附近,二者的粒径均达到了最小值,而当p H值变小或变大时,粒径均会有一定的增大,但仍在200 nm以下;在p H值相同的情况下,DBSA-lutein的粒径较BSA-lutein而言略大,这与糖蛋白载体大小相关。
叶黄素(lutein)是已知的600种类胡萝卜素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绿叶植物中,如菠菜、甘蓝、黄胡萝卜以及万寿菊花瓣[1]。其主链含有胡萝卜素物质典型的9个共轭双键,而其分子的两端含有羟基[2-3],因而也属于胡萝卜醇的一种[4]。叶黄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5-6];也是构成人类视网膜的主要黄斑色素,其多烯链的共轭长度决定了其最大吸收峰波长在蓝光波谱范围内[7-8],使其能有效吸收和过滤高能量且损伤视网膜细胞的蓝光,进而减少视网膜的光氧化损伤[9-10],改善视觉功能;此外,它还具有比β-胡萝卜素更强的抗癌活性(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11-12]。然而,叶黄素分子结构中的多不饱和双键导致其在光照、氧气、高温等作用下易发生降解和异构化,并且其水溶性也较差,因而其在人体中的生物利用率低[13],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叶黄素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叶黄素的分子结构[14]如图1所示。纳米颗粒因其能够通过囊封作用提高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化学稳定性、水溶度以及生物利用率,被广泛用于食品及医药工业中[15]。美拉德反应将蛋白与糖共价结合形成的接枝产物可成为纳米颗粒的壁材,用于活性物质的包埋,进而提高活性物质的理化稳定性和水溶性[16]。Fan Y等[17]利用干热法制备得到的BSA-葡聚糖共聚物,通过自组装可与姜黄素形成纳米颗粒,进而明显提高姜黄素的化学稳定性及细胞抗氧化活性;宋江峰等[18]使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和蔗糖为壁材,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包埋叶黄素的工艺;曾治平等[19]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叶黄素纳米颗粒,对叶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以及贮藏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徐建中等[20]优化了叶黄素纳米颗粒的工艺条件,解决了叶黄素在高含量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胶囊技术在抗菌包装中的研究进展[J]. 张保东,黄崇杏,柳英,宗宝. 包装工程. 2017(19)
[2]叶黄素与玉米黄质协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任丹丹,张海丽,王惜童,薛凌云,吴文忠.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7)
[3]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糖基化产物作为乳化剂和活性物质载体的性能分析[J]. 曹静,翁静宜,程萌,齐军茹. 食品科学. 2018(08)
[4]叶黄素微胶囊化研究[J]. 徐建中,杨丽微,李新愿,杨文江,连运河. 食品工业. 2016(04)
[5]广枣黄酮清除自由基能力及抗氧化性能的细胞模型法评价[J]. 杨云舒,姜子涛,李荣. 食品科学. 2016(09)
[6]叶黄素及其顺式异构体的快速检测[J]. 李大婧,刘春菊,肖亚冬,庞慧丽,刘春泉. 食品科学. 2016(04)
[7]三步沉淀法纯化鸡卵类黏蛋白[J]. 王帅,吴子健,王素英,刘建福,张伟,帖航,荣强. 食品科学. 2014(24)
[8]白藜芦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J]. 张泽生,贺伟,刘甜甜,史珅,李森. 食品科学. 2012(11)
[9]叶黄素微胶囊化研究[J]. 王闯,宋江峰,李大婧,刘春泉. 食品科学. 2011(02)
硕士论文
[1]乳铁蛋白、姜黄素、燕麦β-葡聚糖二元及三元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及自组装机制研究[D]. 邓楚君.河南科技学院 2019
[2]酪蛋白美拉德反应产物理化性质与包埋释放性能研究[D]. 张雅婷.江南大学 2013
[3]可作为靶向药物缓释载体的生物素改性聚乳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严好.重庆大学 2011
[4]叶黄素的微胶囊制备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 曾治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87553
【文章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41(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图文】:
p H值对两种叶黄素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与ζ-电位的影响
图6 p H值对两种叶黄素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与ζ-电位的影响由图6(a)可得:在BSA蛋白的等电点(p H 4.00~5.00)附近,二者的粒径均达到了最小值,而当p H值变小或变大时,粒径均会有一定的增大,但仍在200 nm以下;在p H值相同的情况下,DBSA-lutein的粒径较BSA-lutein而言略大,这与糖蛋白载体大小相关。
叶黄素(lutein)是已知的600种类胡萝卜素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绿叶植物中,如菠菜、甘蓝、黄胡萝卜以及万寿菊花瓣[1]。其主链含有胡萝卜素物质典型的9个共轭双键,而其分子的两端含有羟基[2-3],因而也属于胡萝卜醇的一种[4]。叶黄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5-6];也是构成人类视网膜的主要黄斑色素,其多烯链的共轭长度决定了其最大吸收峰波长在蓝光波谱范围内[7-8],使其能有效吸收和过滤高能量且损伤视网膜细胞的蓝光,进而减少视网膜的光氧化损伤[9-10],改善视觉功能;此外,它还具有比β-胡萝卜素更强的抗癌活性(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11-12]。然而,叶黄素分子结构中的多不饱和双键导致其在光照、氧气、高温等作用下易发生降解和异构化,并且其水溶性也较差,因而其在人体中的生物利用率低[13],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叶黄素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叶黄素的分子结构[14]如图1所示。纳米颗粒因其能够通过囊封作用提高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化学稳定性、水溶度以及生物利用率,被广泛用于食品及医药工业中[15]。美拉德反应将蛋白与糖共价结合形成的接枝产物可成为纳米颗粒的壁材,用于活性物质的包埋,进而提高活性物质的理化稳定性和水溶性[16]。Fan Y等[17]利用干热法制备得到的BSA-葡聚糖共聚物,通过自组装可与姜黄素形成纳米颗粒,进而明显提高姜黄素的化学稳定性及细胞抗氧化活性;宋江峰等[18]使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和蔗糖为壁材,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包埋叶黄素的工艺;曾治平等[19]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叶黄素纳米颗粒,对叶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以及贮藏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徐建中等[20]优化了叶黄素纳米颗粒的工艺条件,解决了叶黄素在高含量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胶囊技术在抗菌包装中的研究进展[J]. 张保东,黄崇杏,柳英,宗宝. 包装工程. 2017(19)
[2]叶黄素与玉米黄质协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任丹丹,张海丽,王惜童,薛凌云,吴文忠.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7)
[3]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糖基化产物作为乳化剂和活性物质载体的性能分析[J]. 曹静,翁静宜,程萌,齐军茹. 食品科学. 2018(08)
[4]叶黄素微胶囊化研究[J]. 徐建中,杨丽微,李新愿,杨文江,连运河. 食品工业. 2016(04)
[5]广枣黄酮清除自由基能力及抗氧化性能的细胞模型法评价[J]. 杨云舒,姜子涛,李荣. 食品科学. 2016(09)
[6]叶黄素及其顺式异构体的快速检测[J]. 李大婧,刘春菊,肖亚冬,庞慧丽,刘春泉. 食品科学. 2016(04)
[7]三步沉淀法纯化鸡卵类黏蛋白[J]. 王帅,吴子健,王素英,刘建福,张伟,帖航,荣强. 食品科学. 2014(24)
[8]白藜芦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J]. 张泽生,贺伟,刘甜甜,史珅,李森. 食品科学. 2012(11)
[9]叶黄素微胶囊化研究[J]. 王闯,宋江峰,李大婧,刘春泉. 食品科学. 2011(02)
硕士论文
[1]乳铁蛋白、姜黄素、燕麦β-葡聚糖二元及三元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及自组装机制研究[D]. 邓楚君.河南科技学院 2019
[2]酪蛋白美拉德反应产物理化性质与包埋释放性能研究[D]. 张雅婷.江南大学 2013
[3]可作为靶向药物缓释载体的生物素改性聚乳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严好.重庆大学 2011
[4]叶黄素的微胶囊制备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 曾治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87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28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