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三重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2:01

  本文关键词:三重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与传统的二重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s,SMP)相比,最近被报道的三重形状记忆聚合物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纺织等领域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实现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简化三重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制备工艺,本文采用具有良好通用性和较好二重形状记忆性能的环氧树脂为基体,通过结构设计,制备具有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以期扩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形状记忆领域的应用范围,并为三重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途径。首先,将环氧树脂与不同比例的纳米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PEG)混合,制备具有不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二氧化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通过优化工艺,改善纳米二氧化硅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性。并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热力学性能,二重形状记忆性能等进行表证。在此基础上,选用制备的不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二重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通过层合复合,制备三重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对其三重形状记忆性能进行表证。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材料中,二氧化硅粒子分散性良好;通过改变复合材料的组分,可以调控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纳米二氧化硅的加入,可以提高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双重形状记忆性能;通过层合复合后,制备的双层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三重形状记忆性能。其次,为了使三重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环保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采用两种方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CL)/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一是将不同质量的PCL与环氧树脂共混,制备PCL/环氧树脂共混复合材料,二是改变目前三重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只是聚合物的共混或颗粒填充复合材料的现状,制备了PCL纤维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探索其具有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的可能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两种PCL/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热机械性能和三重形状记忆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复合材料在形貌上差别明显,在三重形状记忆性能上差别很大;PCL/环氧树脂共混复合材料的微观相不连续,且不具备三重形状记忆性能;而PCL纤维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PCL与环氧树脂形成了贯穿,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三重形状记忆性能,但形状固定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为了进一步提高PCL纤维膜/环氧树脂三重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形状固定率,以蒙脱土为改性剂,对PCL纤维膜进行改性。利用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PCL纤维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确认了PCL纤维膜中蒙脱土的存在。利用改性的PCL纤维膜与环氧树脂复合,制备复合材料,利用DSC和DMA分析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和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结果表明,在PCL纤维膜中加入适量的蒙脱土可以提高PCL纤维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三重形状记忆性能,PCL中蒙脱土含量为3 wt%的PCL纤维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两次热转变最为明显,焓值最大,三重形状记忆性能明显优于不含蒙脱土的PCL纤维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 环氧树脂 聚己内酯 纤维膜 复合材料 三重形状记忆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2
  • 1.1 形状记忆聚合物12-18
  • 1.1.1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分类12-13
  • 1.1.2 形状记忆机理13-15
  • 1.1.3 形状记忆聚合物应用15-18
  • 1.2 环氧树脂18-19
  • 1.2.1 环氧树脂概述18-19
  • 1.2.2 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19
  • 1.3 三重形状记忆聚合物19-21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1-22
  • 第2章 二氧化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的实现22-34
  • 2.1 引言22
  • 2.2 实验部分22-25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22
  • 2.2.2 实验主要设备22-23
  • 2.2.3 试样的制备23
  • 2.2.4 试样的测试及表征23-25
  • 2.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3
  • 2.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23
  • 2.2.4.3 拉伸性能测试23-24
  • 2.2.4.4 动态热力学性能测试24
  • 2.2.4.5 形状记忆性能测试24-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3
  • 2.3.1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25-26
  • 2.3.2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26-28
  • 2.3.3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28-30
  • 2.3.4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性能30-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PCL/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三重形状记忆性能34-45
  • 3.1 引言34
  • 3.2 实验部分34-36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34
  • 3.2.2 实验主要设备34-35
  • 3.2.3 试样的制备35-36
  • 3.2.4 试样的测试及表征36
  • 3.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36
  • 3.2.4.2 热力学性能测试36
  • 3.2.4.3 形状记忆性能测试36
  • 3.3 结果与讨论36-44
  • 3.3.1 PCL纤维膜与PCL/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36-38
  • 3.3.2 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38-41
  • 3.3.3 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的中间温度的确立41-43
  • 3.3.4 复合材料的三重形状记忆性能43-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改性PCL纤维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三重形状记忆性能45-56
  • 4.1 引言45
  • 4.2 实验部分45-47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45
  • 4.2.2 实验主要设备45-46
  • 4.2.3 试样的制备46
  • 4.2.4 试样的测试及表征46-47
  • 4.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46-47
  • 4.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47
  • 4.2.4.3 X射线衍射分析47
  • 4.2.4.4 热力学性能测试47
  • 4.2.4.5 形状记忆性能测试47
  • 4.3 结果与讨论47-55
  • 4.3.1 PCL膜与PCL/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形貌47-49
  • 4.3.2 样品的结构分析49-50
  • 4.3.3 静电纺纤维膜和PCL纤维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力学行为50-53
  • 4.3.4 复合材料的三重形状记忆性能53-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56-57
  • 5.1 结论56
  • 5.2 建议56-57
  • 参考文献57-62
  • 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渤,臧玉春,吴景贵,王明辉;纳米二氧化硅的开发与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禹坤;;纳米二氧化硅的生产及应用现状[J];现代技术陶瓷;2005年04期

3 谌立新;;我国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获重大突破[J];功能材料信息;2005年02期

4 谭军;;暨南大学教授发明用稻壳制取纳米二氧化硅[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5期

5 何奕锋;徐文彬;宾丽英;罗彬源;黎俞娟;萧婉莹;;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8年05期

6 莫引优;符韵林;;纳米二氧化硅在涂料中的应用[J];涂料工业;2009年11期

7 张越锋;张裕卿;;复合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研究进展[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王晓英;蔡旭;洪若瑜;李洪钟;;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J];中国粉体技术;2011年03期

9 储艳兰;张凯;;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张盼;;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与应用[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刘峡;孙少学;秦晓蓉;;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闻新;方建勇;韩立晶;冉祥海;庄宇刚;董丽松;;聚乳酸/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吴春蕾;杨本意;刘莉;康旭;;纳米二氧化硅绝热材料研究进展[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晓英;蔡旭;徐白;洪若瑜;李洪钟;;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殷海蓉;秦晓蓉;黄晶;;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清海;翟玉春;印万忠;;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7 蔡勇;;多孔纳米二氧化硅显微结构分析[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学梅;秦长喜;魏杰;;喷墨打印纸用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研究[A];'2007(第十四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昕;孙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大鼠心血管系统毒性的体内研究[A];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传常;任艳萍;唐爱东;杨艳;;不同干燥方法对纳米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我省首个纳米二氧化硅项目开始建设[N];山西日报;2000年

2 顾云平 周卫红;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有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伍维;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冯海波;奇迹:用“稻壳灰”筑高楼[N];广东科技报;2006年

5 ;纳米二氧化硅气相燃烧制备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记者 李陈续;织一张“大网”收集浮油[N];光明日报;2014年

7 中国包装总公司供稿;“智能型缓释杀菌水果保鲜包装膜制备与应用技术”及“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乙(丙)烯软包装材料制备技术”[N];中国包装报;2010年

8 徐少亚;执着耕耘 创新超越[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吉林:稻壳提取纳米二氧化硅[N];经济参考报;2006年

10 记者雷克鸿;北京印刷学院两种食品包材新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食品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媛;木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改性设计及性能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游波;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乳液及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侯雪艳;制革用含酶助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郑净植;聚丙烯/微、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分散与性能[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阳;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细胞多核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常雪灵;有机凝胶模板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形成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陈国栋;丙烯酸酯聚氨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袁俊杰;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贾鑫;新型功能化聚乙烯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杜忠君;气管滴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大鼠心血管毒性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莉;用硅溶胶制备纳米二氧化硅[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叶超;表面修饰亲水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超疏水复合膜制备[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叶光宝;聚合物/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于聪;炼锡废渣多组分回收工艺[D];江苏理工学院;2015年

5 杨尚悦;纳米二氧化硅和常规二氧化硅的水生态毒性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杨维超;纳米二氧化硅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D];郑州大学;2015年

7 杨晓彤;原位聚合法制备SiO_2/聚醋酸乙烯共聚物乳液[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8 彭璇;三维织物的成型加工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9 牛建伟;纳米氧化硅和碳纤维复合砂浆性能与改性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恒;纳米二氧化硅刺激BEAS-2B细胞炎症和纤维化反应及其与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三重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34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8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