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羧甲基纤维素钠纳米凝胶靶向递送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3 17:42
蛋白质/多糖自组装纳米粒子由于其安全无毒、制备简单、表面易修饰、载药量高、控释性能好等优势,在药物递送方面越来越受关注。但这些纳米粒子只能通过渗透-保留作用被动积累于肿瘤组织,为进一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性,用靶向配体修饰纳米粒子,构建主动靶向蛋白质/多糖纳米载药体系,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选用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原料,通过绿色简单的自组装法制备新型LDL/CMC纳米凝胶。以DOX为模型药物,研究LDL/CMC纳米凝胶的载药和体外缓释特性,并评价其体外抗癌活性。在此基础上,为提高DOX-LDL/CMC纳米凝胶抗肿瘤疗效,通过酯化反应将叶酸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偶联(FA-CMC),采用加热法和离子交联法优化制备叶酸主动靶向载药纳米凝胶(DOX-FA-CMC/LDL和DOX-Ca2+-FA-CMC/LDL),研究其理化特性,并对体外释放行为和细胞靶向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这种新型靶向载药纳米粒子不但能实现DOX的p H响应性释放,还具有叶酸靶向功能,能促进DOX的肿瘤靶向递送,增加肿瘤细胞的摄取,提高药物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鸡蛋...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利用EPR效应的被动靶向性(Gantaetal.,2008)
1.2 基于肿瘤主动靶向原理设计纳米药物载体利用 EPR 效应虽然能将载药纳米粒子被动的富集于肿瘤部位,但肿瘤组织渗透压较高,阻碍了载药纳米粒子在肿瘤部位的扩散,使其与肿瘤内部细胞的接触减少,导致抗肿瘤效果降低(Maeda et al., 2013)。因此,具有主动靶向功能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与正常组织细胞相比,肿瘤细胞表面往往存在异常高表达特异性抗原或受体。因此,纳米载体通过修饰特异性靶向配体,增强纳米药物载体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实现载药纳米粒子的主动靶向。目前,主动靶向纳米粒子常用的配体主要有叶酸、转铁蛋白、核酸适体、半乳糖残基抗体和多肽等(Du et al., 2014; Wang and Thanou, 2010; Wang et al., 2014; Yu et al2010)。
.3 基于肿瘤微环境设计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尽管主动靶向纳米粒子通过受体介导内吞作用增加了细胞摄取及内化的,但是它并不能实现药物在细胞内的有效释放。因此,设计能在肿瘤细胞速释放的药物载体十分重要。肿瘤组织除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外,还有很多特殊的微环境,如由谢旺盛导致肿瘤部位偏酸性;快速的生长及转移使得酶分泌过多;肿瘤细存在巯基物质致使细胞内外氧化还原环境存在差异等。基于肿瘤特定微环计出环境响应性载药纳米粒子,主要分为两类:①外源性刺激响应性纳米递送系统。外源性刺激包括温度、磁场、电场、光照等;②内源性刺激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内源性刺激包括 pH、氧化还原电位、酶的浓度等(Du et14; Liu et al., 2014; Sanvicens and Marco, 200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reparation of folate-conjugated starch nanoparticl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umor-targeted drug delivery vector[J]. XIAO Suyao, TONG Chunyi, LIU Xuanming, YU Danmi, LIU Qiaoling, XUE Changgang, TANG Dongyin & ZHAO Liji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o/Biosensing and Chemometrics,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14)
本文编号:3358311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利用EPR效应的被动靶向性(Gantaetal.,2008)
1.2 基于肿瘤主动靶向原理设计纳米药物载体利用 EPR 效应虽然能将载药纳米粒子被动的富集于肿瘤部位,但肿瘤组织渗透压较高,阻碍了载药纳米粒子在肿瘤部位的扩散,使其与肿瘤内部细胞的接触减少,导致抗肿瘤效果降低(Maeda et al., 2013)。因此,具有主动靶向功能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与正常组织细胞相比,肿瘤细胞表面往往存在异常高表达特异性抗原或受体。因此,纳米载体通过修饰特异性靶向配体,增强纳米药物载体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实现载药纳米粒子的主动靶向。目前,主动靶向纳米粒子常用的配体主要有叶酸、转铁蛋白、核酸适体、半乳糖残基抗体和多肽等(Du et al., 2014; Wang and Thanou, 2010; Wang et al., 2014; Yu et al2010)。
.3 基于肿瘤微环境设计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尽管主动靶向纳米粒子通过受体介导内吞作用增加了细胞摄取及内化的,但是它并不能实现药物在细胞内的有效释放。因此,设计能在肿瘤细胞速释放的药物载体十分重要。肿瘤组织除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外,还有很多特殊的微环境,如由谢旺盛导致肿瘤部位偏酸性;快速的生长及转移使得酶分泌过多;肿瘤细存在巯基物质致使细胞内外氧化还原环境存在差异等。基于肿瘤特定微环计出环境响应性载药纳米粒子,主要分为两类:①外源性刺激响应性纳米递送系统。外源性刺激包括温度、磁场、电场、光照等;②内源性刺激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内源性刺激包括 pH、氧化还原电位、酶的浓度等(Du et14; Liu et al., 2014; Sanvicens and Marco, 200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reparation of folate-conjugated starch nanoparticl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umor-targeted drug delivery vector[J]. XIAO Suyao, TONG Chunyi, LIU Xuanming, YU Danmi, LIU Qiaoling, XUE Changgang, TANG Dongyin & ZHAO Liji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o/Biosensing and Chemometrics,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14)
本文编号:3358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35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