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氨基酸的荧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1-11-16 21:01
本论文介绍了两种新型纳米材料金属纳米簇(nanoclusters,NCs)和碳点(carbon dots,CDs)的合成和应用,主要针对Cu NCs具有较差的稳定性和CDs具有低的量子产率的缺点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脯氨酸(Pro)为保护剂,盐酸羟胺(NH2OH·HCl)为温和还原剂成功合成了超稳定的Cu NCs。TEM的表征表明所制备的Cu NCs分散性良好,没有大的聚集体或铜纳米粒子,平均尺寸1.88 nm左右。对Cu NCs进行XPS表征表明二价的铜被还原为零价铜,但不能排除少量一价铜的存在。合成的Cu NCs在生理相关pH范围,五个月的存储时间内,高离子强度溶液,高浓度H2O2和各种常见金属离子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合成的Cu NCs对pH敏感,可以用于pH传感器,首次研究了各种有机溶剂对Cu NCs荧光性质的影响。(2)首次在含有Pro作为碳源的水溶液中掺杂Fe2+经过80℃的水浴加热成功合成Fe2+掺杂的CDs。TEM显示CDs形貌呈球形且均匀分散,没有明显聚...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荧光纳米材料简介
1.2 荧光金属纳米簇
1.2.1 研究现状
1.2.2 氨基酸为模板合成金属纳米簇的研究
1.2.3 金属纳米簇的应用
1.3 荧光碳点
1.3.1 合成方法简介
1.3.2 元素掺杂合成荧光碳点
1.3.3 荧光碳点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2 超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应用于pH传感和溶剂化效应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超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
2.2 超稳定铜纳米簇合成条件的优化
2.2.1 脯氨酸与铜离子配比
2.2.2 盐酸羟胺与铜离子配比
2.2.3 反应温度
2.2.4 反应时间
2.2.5 脯氨酸与其他氨基酸合成铜纳米簇的对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学性质分析
2.3.2 形貌分析与粒径的确定
2.3.3 元素组成分析
2.3.4 结构分析
2.3.5 稳定性的测定
2.3.6 构建pH传感器
2.3.7 溶剂化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Fe~(2+)掺杂脯氨酸为碳源的碳点合成及其应用于双发射检测体系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Fe~(2+)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3.1.3 酰胺化Fe~(2+)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3.1.4 双发射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3.2 Fe~(2+)掺杂脯氨酸为碳源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3.2.1 Fe~(2+)的浓度
3.2.2 反应温度
3.2.3 反应时间
3.2.4 水热法与元素掺杂法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3.2.5 各种金属离子掺杂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谱性质
3.3.2 形貌分析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和分析
3.3.4 稳定性测定
3.4 双发射纳米复合物合成结果分析与应用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形貌特征分析
3.4.3 光谱分析
3.4.4 Zn~(2+)的特异性检测
3.4.5 组氨酸的特异性检测
3.5 本章小结
4 微波法合成Fe~(3+)掺杂高荧光碳点及其应用于pH传感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Fe~(3+)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4.2 Fe~(3+)掺杂的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4.2.1 Trp与Fe~(3+)配比
4.2.2 反应温度
4.2.3 反应时间
4.2.4 其他金属离子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4.2.5 低温水浴法与元素掺杂法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谱性质
4.3.2 形貌结构分析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和分析
4.3.4 红外光谱分析与表征
4.3.5 抗干扰性测定
4.3.6 pH开关
4.3.7 溶剂效应
4.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499564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荧光纳米材料简介
1.2 荧光金属纳米簇
1.2.1 研究现状
1.2.2 氨基酸为模板合成金属纳米簇的研究
1.2.3 金属纳米簇的应用
1.3 荧光碳点
1.3.1 合成方法简介
1.3.2 元素掺杂合成荧光碳点
1.3.3 荧光碳点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2 超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应用于pH传感和溶剂化效应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超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
2.2 超稳定铜纳米簇合成条件的优化
2.2.1 脯氨酸与铜离子配比
2.2.2 盐酸羟胺与铜离子配比
2.2.3 反应温度
2.2.4 反应时间
2.2.5 脯氨酸与其他氨基酸合成铜纳米簇的对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学性质分析
2.3.2 形貌分析与粒径的确定
2.3.3 元素组成分析
2.3.4 结构分析
2.3.5 稳定性的测定
2.3.6 构建pH传感器
2.3.7 溶剂化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Fe~(2+)掺杂脯氨酸为碳源的碳点合成及其应用于双发射检测体系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Fe~(2+)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3.1.3 酰胺化Fe~(2+)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3.1.4 双发射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3.2 Fe~(2+)掺杂脯氨酸为碳源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3.2.1 Fe~(2+)的浓度
3.2.2 反应温度
3.2.3 反应时间
3.2.4 水热法与元素掺杂法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3.2.5 各种金属离子掺杂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谱性质
3.3.2 形貌分析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和分析
3.3.4 稳定性测定
3.4 双发射纳米复合物合成结果分析与应用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形貌特征分析
3.4.3 光谱分析
3.4.4 Zn~(2+)的特异性检测
3.4.5 组氨酸的特异性检测
3.5 本章小结
4 微波法合成Fe~(3+)掺杂高荧光碳点及其应用于pH传感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Fe~(3+)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4.2 Fe~(3+)掺杂的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4.2.1 Trp与Fe~(3+)配比
4.2.2 反应温度
4.2.3 反应时间
4.2.4 其他金属离子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4.2.5 低温水浴法与元素掺杂法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谱性质
4.3.2 形貌结构分析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和分析
4.3.4 红外光谱分析与表征
4.3.5 抗干扰性测定
4.3.6 pH开关
4.3.7 溶剂效应
4.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499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49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