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透一体化超材料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6 14:09
与传统吸收器相比,超材料吸收器具有吸收率高、结构厚度薄、吸收频带宽、以及吸收频带可调等诸多优点,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本文工作主要围绕吸收-透射一体化的新型吸收器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实验验证了一种柔性超薄双频带透射型吸收器。该吸收器的表层金属图案是由周期性排列的圆环和十字形组成,中间是介质层,底层是带通型频选表面。实验结果表明,该吸收器在5.92 GHz和17.8 GHz的吸收率分别为97%和95%,在12.6GHz的透射率为97%,其插入损耗仅为0.14 dB。另外,该吸收器的总厚度仅为0.288mm,超薄的厚度和易于弯曲的特性使得该吸收器能够很好的与各种曲面目标共形。(2)设计了一种极化相关的双频透射型吸收器。该吸收器由顶层双环谐振器、中间介质层和底层透射型频选表面组成。全波仿真结果表明,该吸收器在8.9 GHz和15.8GHz的吸收率均在96%以上,在11.68 GHz对TE波的透射率为96%,在12.8 GHz对TM波的透射率为95%。由于该吸收器的透射频带与入射波的极化方式有关,因此,在通信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设计了一种具有透射窗口的...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超材料
1.1.1 超材料基本概念
1.1.2 超材料的发展历程
1.2 超材料吸收器
1.2.1 传统吸收器
1.2.2 完美吸收器的提出
1.2.3 双频及多频吸收器
1.2.4 宽带吸收器
1.2.5 可调控吸收器
1.2.6 透射型吸收器
1.3 本文研究出发点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超材料吸收器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超材料吸收器基本原理
2.2.1 吸收率
2.2.2 阻抗匹配原理
2.3 研究超材料吸收器的基本理论
2.3.1 等效媒质理论
2.3.2 传输线理论
2.3.3 多重干涉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透射型双频带超材料吸收器
3.1 引言
3.2 结构设计与仿真
3.3 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化相关的透射型吸收器
4.1 引言
4.2 结构设计与仿真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外低发射率的透射型吸波结构
5.1 引言
5.2 结构设计与仿真
5.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能超材料研究与进展[J]. 于相龙,周济. 材料工程. 2016(07)
[2]特异材料吸收体的透射线模型与场分析:理想的电磁波浓缩器(英文)[J]. WEN Qi-ye, ZHANG Huai-wu, XIE Yun-song, YANG Qing-hui, LI Yuan-x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Films and Integrated Devices,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China). 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 2010(01)
[3]电磁超介质研究进展[J]. 崔万照,胡天存,陈燕. 空间电子技术. 2009(03)
[4]左手材料的设计和研究进展[J]. 晏伯武.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9(05)
本文编号:3520307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超材料
1.1.1 超材料基本概念
1.1.2 超材料的发展历程
1.2 超材料吸收器
1.2.1 传统吸收器
1.2.2 完美吸收器的提出
1.2.3 双频及多频吸收器
1.2.4 宽带吸收器
1.2.5 可调控吸收器
1.2.6 透射型吸收器
1.3 本文研究出发点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超材料吸收器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超材料吸收器基本原理
2.2.1 吸收率
2.2.2 阻抗匹配原理
2.3 研究超材料吸收器的基本理论
2.3.1 等效媒质理论
2.3.2 传输线理论
2.3.3 多重干涉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透射型双频带超材料吸收器
3.1 引言
3.2 结构设计与仿真
3.3 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化相关的透射型吸收器
4.1 引言
4.2 结构设计与仿真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外低发射率的透射型吸波结构
5.1 引言
5.2 结构设计与仿真
5.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能超材料研究与进展[J]. 于相龙,周济. 材料工程. 2016(07)
[2]特异材料吸收体的透射线模型与场分析:理想的电磁波浓缩器(英文)[J]. WEN Qi-ye, ZHANG Huai-wu, XIE Yun-song, YANG Qing-hui, LI Yuan-x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Films and Integrated Devices,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China). 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 2010(01)
[3]电磁超介质研究进展[J]. 崔万照,胡天存,陈燕. 空间电子技术. 2009(03)
[4]左手材料的设计和研究进展[J]. 晏伯武.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9(05)
本文编号:3520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52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