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旋转超声加工装置的电路补偿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1 17:53
针对松耦合变压器耦合系数较低和漏感的问题,对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特性和补偿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借助Maxwell软件对松耦合变压器的磁场进行仿真分析,求解磁场的分布情况和不同气隙下对应的自感互感参数,并结合等效电路和松耦合系统的互感模型,阐明了四种补偿方式电容参数的计算过程。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和Multism仿真分析,研究不同补偿方式和多种因素对系统传输功率的影响。不同因素对传输功率影响的分析结果,可以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来源】: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松耦合变压器的磁场密度云图
由于松耦合变压器自身的特点,即原副边存在电感,致使系统中易产生无功功率,在电路中加入补偿电路,通过电容与电感匹配,从而改善电路的特性,提高系统的传输能力。目前双边补偿的四种基本形式为:串串补偿(SS),串并补偿(SP),并串补偿(PS),并并补偿(PP)。四种补偿的拓补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分析计算过程以串并补偿(SP)拓扑结构为例,其互感模型,如图2(b)所示。根据基尔霍夫定理,可得:
根据图3(a),可知:(1)采用串串(SS)补偿时,功率随负载增大而增大;采取串并(SP)补偿时,功率随负载增大而减小;采用并串(PS)补偿时,功率先增后减,存在最大值Pps-max;当采用(PP)补偿时,功率先增后减,存在最大值Ppp-max。(2)就整体而言,串并(SP)补偿和串串(SS)补偿的功率要比并串(PS)补偿和并并(PP)补偿的功率大。(3)R>R0时,串串(SS)补偿的功率较大且增大较快;R<R0时,串并(SP)补偿的功率较大。根据图4(a),可知:(1)原边采用串联补偿的最大功率比采用并联补偿的最大功率大;(2)此负载下(R≈50Ω),串串补偿(SS)、并串补偿(PS)、并并补偿(PP)的功率随着频率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存在一个功率最大的谐振点,而串并补偿(SP)补偿的功率随着频率的增大存在两个功率的最大的谐振点,即发生频率分叉现象;(3)频率过大,四种补偿对应的功率都逐渐变小,趋向于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松耦合旋转变压器漏感的超声波电源的研究[J]. 吴聪苗,皮钧,林坤艺,杨光.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5(10)
[2]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原副边补偿拓扑的研究[J]. 叶子晟,唐厚君,白亮宇,沈会. 电气自动化. 2012(05)
[3]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不同补偿拓扑的研究[J]. 周雯琪,马皓,何湘宁. 电工技术学报. 2009(01)
硕士论文
[1]新型超声波钻探器驱动特性研究[D]. 李贺.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冬婷.大连理工大学 2010
[3]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毛赛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62540
【文章来源】: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松耦合变压器的磁场密度云图
由于松耦合变压器自身的特点,即原副边存在电感,致使系统中易产生无功功率,在电路中加入补偿电路,通过电容与电感匹配,从而改善电路的特性,提高系统的传输能力。目前双边补偿的四种基本形式为:串串补偿(SS),串并补偿(SP),并串补偿(PS),并并补偿(PP)。四种补偿的拓补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分析计算过程以串并补偿(SP)拓扑结构为例,其互感模型,如图2(b)所示。根据基尔霍夫定理,可得:
根据图3(a),可知:(1)采用串串(SS)补偿时,功率随负载增大而增大;采取串并(SP)补偿时,功率随负载增大而减小;采用并串(PS)补偿时,功率先增后减,存在最大值Pps-max;当采用(PP)补偿时,功率先增后减,存在最大值Ppp-max。(2)就整体而言,串并(SP)补偿和串串(SS)补偿的功率要比并串(PS)补偿和并并(PP)补偿的功率大。(3)R>R0时,串串(SS)补偿的功率较大且增大较快;R<R0时,串并(SP)补偿的功率较大。根据图4(a),可知:(1)原边采用串联补偿的最大功率比采用并联补偿的最大功率大;(2)此负载下(R≈50Ω),串串补偿(SS)、并串补偿(PS)、并并补偿(PP)的功率随着频率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存在一个功率最大的谐振点,而串并补偿(SP)补偿的功率随着频率的增大存在两个功率的最大的谐振点,即发生频率分叉现象;(3)频率过大,四种补偿对应的功率都逐渐变小,趋向于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松耦合旋转变压器漏感的超声波电源的研究[J]. 吴聪苗,皮钧,林坤艺,杨光.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5(10)
[2]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原副边补偿拓扑的研究[J]. 叶子晟,唐厚君,白亮宇,沈会. 电气自动化. 2012(05)
[3]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不同补偿拓扑的研究[J]. 周雯琪,马皓,何湘宁. 电工技术学报. 2009(01)
硕士论文
[1]新型超声波钻探器驱动特性研究[D]. 李贺.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冬婷.大连理工大学 2010
[3]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毛赛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62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56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