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含磷、硼、硅、钴元素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对EP阻燃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3 05:31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高分子材料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阻燃剂是高分子材料重要的助剂之一,可用来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有助于拓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畴。避免传统合成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摒弃危害生态系统的卤系阻燃剂是当前行业的主要任务。继卤系阻燃剂后,磷系、硼系、氮系是应用较多的环保阻燃体系。随着无机纳米粒子的优点日益突出,在阻燃领域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研究者也注意到石墨烯、g-C3N4遇热分解会形成强稳定性的隔热层,具有一定的阻燃效果,可是如果将其作为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剂,就要克服石墨烯、g-C3N4本身易团聚、产烟量大、加速聚合物磨损的这些缺点。目前,环氧树脂占据着国内80%的高分子材料市场,但本身存在着质脆、易燃的缺点,因此制备环氧树脂阻燃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无机阻燃剂应用的最多,但添加量过高,对基体本身的性能损害较大。因此,可以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化学修饰、调控纳米粒子的微观形态,从而提高无机阻燃剂与环氧树脂的交联度,避免对高分子材料机械性能的损害。据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含磷、硼、硅、钴元素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对EP阻燃性能的研究


图1.1双酚A型环氧树脂和双酚F型环氧树脂

路线图,路线,阻燃剂,反应型


CuMoO4)修饰,合成RGO-LDH/CuMoO4阻燃剂,并应用于环氧树脂基材,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隔热效果、抑烟能力明显提高,这主要是RGO和LDH的物理屏障作用以及LDH的催化碳化作用。Jiang[32]等以中空结构的SiO2(HM-SiO2),壳聚糖(CS)及磷酸纤维素(PCL)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式,形成一种多功能的生物基聚电解质环氧树脂阻燃剂(HM-SiO2@CS@PCL),合成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这个过程中,HM-SiO2球充当密封的高压釜式微反应器,CS/PCL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反应的进行,共同作用增强聚合物基质的热稳定性。图1.2HM-SiO2@CS@PCL的合成路线Fig.1.2ThesyntheticrouteofHM-SiO2@CS@PCL1.2.2.3反应型阻燃剂反应型阻燃剂亦可称为本征型阻燃,本征型阻燃是指在合成高分子过程中,通过对合成单体分子的合理设计,或者在聚合物加工成型过程中引入阻燃元素,以此降低聚合物易于燃烧的趋势。相较于传统添加型阻燃剂,反应型阻燃剂有很多突出的优点,例如:耐久性强,分散性好,阻燃效率高等。但是,反应型阻燃剂的合成条件不易把握,经济成本更高,这是从事本征型阻燃剂研究需要克服的难点,本征

机理,化合物,阻燃剂,红磷


第1章绪论5型阻燃将会成为今后阻燃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本征型环氧树脂材料的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环氧单体的合成,二是固化剂的调控。无论哪一种设计方法,磷系阻燃剂以其活性基团丰富,易于控制的特点,在本征阻燃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3磷系阻燃剂概述磷系阻燃剂是继卤系阻燃剂后,涉及应用范畴最广的阻燃剂。其中,红磷、磷化合物、亚磷酸酯和磷酸都是常用阻燃剂[33]。聚合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H·和OH·自由基,而磷系阻燃剂遇热分解释放含P·自由基,可以捕获OH·自由基降低其浓度,中断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抑制热裂解反应的进行,发挥气相阻燃作用;另外磷系阻燃剂可促进成炭,形成覆盖层,隔绝热源和氧气与聚合物基质间的传递,发挥凝聚相阻燃作用[34,35],磷系阻燃剂的作用机理如图1.3所示。最新研究表明,磷系阻燃剂还可以与含氮化合物结合在一起,反应生成P-N中间体,P-N阻燃体系协同作用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热稳定性。图1.3含P化合物阻燃作用机理Fig.1.3flameretardantmechanismofPcontainingcompounds1.3.1无机磷系阻燃剂及阻燃机理磷系阻燃剂主要包含两大类,可分为无机磷系和有机磷系。无机磷阻燃剂应用范畴最多的是红磷和多聚磷酸胺(APP)。红磷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阻燃剂共同作用,对增强材料的热稳定性有积极作用。但是,红磷自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变质;在基体材料中分散性低,容易破坏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并且自身存在颜色,影响聚合物的着色。所以应用红磷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Non-covalently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Based Coating to Enhance Thermal Stability and Flame Retardancy of PVA Film[J]. Wenhua Chen,Pengju Liu,Lizhen Min,Yiming Zhou,Yuan Liu,Qi Wang,Wenfeng Duan.  Nano-Micro Letters. 2018(03)



本文编号:3622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622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8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