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点在蛋白质识别和药物载体构筑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1 19:21
碳纳米点因其良好的的生物相容性和光致发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分析和生物医药领域。在本文中,我们分别围绕碳纳米点作为蛋白质传感器和抗肿瘤药物载体的构建两方面进行介绍:(1)碳纳米点用于蛋白质的识别与荧光标记:蛋白质是构成机体最基本的有机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类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蛋白质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寻找一种快速、精准、高效、可操作性强的蛋白质探针是医学诊断中亟需发展的必要内容。本文分别从两个方面主要介绍了利用自下而上法合成的多种超小荧光碳纳米探针用于蛋白质分析的研究。1)基于碳纳米点的传感器阵列用于多种蛋白质的定性识别;2)荧光碳点用于蛋白质结构传感用于蛋白荧光靶向探针的构建等两个方面展开。1)通过合成具有不同β-环糊精基的碳纳米点,构建传感器受体阵列,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来对蛋白质进行识别检测。结果表明:该种检测方法具有极低的检出限(50μM)和较高的灵敏度。此外,在血液、尿液等模拟微环境中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较高的准确率。综上,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快速、高效、蛋白质定性分析方法用于蛋白质的基础研究。2)通过合成非...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碳点的制备方法
1.3 碳点的性质
1.4 碳点的生物医学应用
1.4.1 生物探针
1.4.2 药物载体
1.5 立题思想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碳纳米点及传感器阵列用于蛋白质识别检测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碳点的合成
2.2.4 传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点的表征
2.3.2 利用CDs传感器阵列进行蛋白质的检测与鉴别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碳点荧光内滤效应监测蛋白质结构变化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碳点的合成
3.2.4 传感实验
3.2.5 细胞培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点的表征
3.3.2 基于CDs的血红素蛋白的传感实验
3.3.3 基于荧光CDs监测血红素蛋白结构变化
3.3.4 荧光光谱检测与圆二色谱检测蛋白结构变化的统计学分析
3.3.5 CDs猝灭机理探究
3.3.6 CDs生物相容性的验证
3.3.7 碳点的应用
3.4 结论
第四章 碳纳米点/聚合物胶束静电自组装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聚合物及静电胶束的制备方法
4.3.2 Arg-dots的准备方法
4.3.3 静电胶束自组装体的制备方法
4.3.4 细胞培养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聚合物的表征
4.4.2 静电自组装体的NO释放动力学研究及体外细胞实验
结论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52090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碳点的制备方法
1.3 碳点的性质
1.4 碳点的生物医学应用
1.4.1 生物探针
1.4.2 药物载体
1.5 立题思想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碳纳米点及传感器阵列用于蛋白质识别检测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碳点的合成
2.2.4 传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点的表征
2.3.2 利用CDs传感器阵列进行蛋白质的检测与鉴别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碳点荧光内滤效应监测蛋白质结构变化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碳点的合成
3.2.4 传感实验
3.2.5 细胞培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点的表征
3.3.2 基于CDs的血红素蛋白的传感实验
3.3.3 基于荧光CDs监测血红素蛋白结构变化
3.3.4 荧光光谱检测与圆二色谱检测蛋白结构变化的统计学分析
3.3.5 CDs猝灭机理探究
3.3.6 CDs生物相容性的验证
3.3.7 碳点的应用
3.4 结论
第四章 碳纳米点/聚合物胶束静电自组装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聚合物及静电胶束的制备方法
4.3.2 Arg-dots的准备方法
4.3.3 静电胶束自组装体的制备方法
4.3.4 细胞培养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聚合物的表征
4.4.2 静电自组装体的NO释放动力学研究及体外细胞实验
结论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52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7520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