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聚多巴胺微/纳米球制备及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1 19:17
  聚多巴胺(PDA)是贻贝类生物分泌的粘性蛋白质的主要成分。由于聚多巴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及化学等领域中。常温下多巴胺单体(DA)在碱性有氧环境中会发生氧化自聚生成聚多巴胺。控制聚多巴胺氧化自聚的条件如DA浓度、聚合介质、聚合时间等条件可制备单分散性的聚多巴胺微/纳米球(PDS)。此外,PDS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氨基和酚羟基等活性功能团,如含氮氨基和酚羟基具有与金属离子螯合和弱氧化还原能力,因此聚多巴胺微球可作为还原剂原位还原金属离子,制备金属纳米材料。论文建立了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一步可控制备方法,并在其表面分别负载金纳米粒子和银纳米粒子得到两种不同聚多巴胺/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并考查了聚多巴胺/银纳米粒子复合微球(AgNPs/PDS)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具体如下:(1)论文建立了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一步可控制备方法。基于多巴胺在碱性有氧条件下中会发生氧化自聚生成聚多巴胺的制备机理,采用乙醇和水作为溶剂,通过调控氨水的浓度控制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粒径。热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微/纳米球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且粒径随反应体系中...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聚多巴胺的制备和聚合机制
        2.2.1 聚多巴胺的制备
        2.2.2 聚多巴胺的聚合机制
    2.3 聚多巴胺性质
        2.3.1 光学性质
        2.3.2 磁学性质
        2.3.3 电学性质
        2.3.4 粘附性
        2.3.5 金属离子螯合与氧化还原活性
        2.3.6 化学反应性
        2.3.7 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2.4 聚多巴胺衍生复合材料
        2.4.1 作为功能基底材料
        2.4.2 制备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
        2.4.3 制备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
        2.4.4 制备金属氧化物-聚多巴胺核壳纳米结构
        2.4.5 制备水凝胶
        2.4.6 制备复合物薄膜
        2.4.7 制备聚多巴胺微胶囊
        2.4.8 制备聚多巴胺/碳材料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溶液配制
        3.2.4 PDS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巴胺的聚合机理
        3.3.2 PDS的制备条件与粒径关系
        3.3.3 PDS的结构表征
        3.3.4 PDS的水分散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多巴胺/银纳米粒子(PDS / AgNP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AgNPs/PDS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AgNPs/PDS电化学溶出伏安测定
        4.2.5 AgNPs/PDS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NPs/PDS的制备机理
        4.3.2 PDA/AgNPs复合材料的制备条件优化
        4.3.3 AgNPs/PDS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4.3.4 AgNPs/PDS催化对硝基苯酚的还原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多巴胺/金纳米粒子(AuNPs/PDS)复合材料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AuNPs/PDS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uNPs/PDS的制备机理
        5.3.2 AuNPs/PDS复合材料的制备条件优化
        5.3.3 AuNPs/PDS复合材料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67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767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2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