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氧化物功能纳米材料用于抑制内皮炎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21 10:1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指在动脉血管壁上积聚类似于黄色粥样状的脂质斑块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显示,在AS病变易发区,血液流动方式由层流变为湍流,产生异常的剪切应力,使血管内皮细胞中促炎因子水平升高,从而激活多个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中氧化还原态失衡,蛋白质发生氧化修饰以及生物学形态、结构、功能状态的改变,最终导致斑块的形成。近年来,由AS引发的多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AS是现阶段心血管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常用于防治AS的手段主要是药物治疗(调血脂、抗血小板、抗凝等)和外科手术等。但是上述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烟酸和他汀类药物容易导致肝功能异常、胃肠道症状、白内障等副作用,并且药物缺乏靶向性、特异性不强,调控方式不可控;而外科手术治疗价格昂贵且容易复发,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斑块的发展。因此,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AS,仍然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重难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纳米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契机,许多基于纳米材料的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已成为调控蛋白质功能的有力的工具,有望从分子水平上,发...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1.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1.1.3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
1.2.1 动脉粥样硬化与内皮炎症
1.2.2 动脉粥样硬化与剪切应力
1.2.3 动脉粥样硬化与蛋白质巯基亚硝基化
1.3 动脉粥样硬化与纳米防治
1.3.1 纳米材料的简介
1.3.2 动脉粥样硬化的纳米防治
1.3.3 锰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还原可降解的仿生智能纳米颗粒用于精准调控整合素偶联炎症信号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C-BSA-MnO2 的合成与表征
2.3.2 pH/H2O2 响应的仿生智能纳米颗粒EC-BSA-MnO2的Mn2+释放
2.3.3 EC-BSA-MnO2 的同源靶向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
2.3.4 EC-BSA-MnO2 体外激活整合素信号
2.3.5 EC-BSA-MnO2 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内斑块靶向能力和Mn2+的释放行为
2.3.6 EC-BSA-MnO2 的抗脉粥样硬化效应
2.4 结论
第三章 功能化的抗氧化剂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通过逆转KLF4的亚硝基化来抑制内皮炎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VHPK-Mn3O4 的合成与表征
3.3.2 VHPK-Mn3O4 的细胞靶向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本文编号:3855638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1.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1.1.3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
1.2.1 动脉粥样硬化与内皮炎症
1.2.2 动脉粥样硬化与剪切应力
1.2.3 动脉粥样硬化与蛋白质巯基亚硝基化
1.3 动脉粥样硬化与纳米防治
1.3.1 纳米材料的简介
1.3.2 动脉粥样硬化的纳米防治
1.3.3 锰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还原可降解的仿生智能纳米颗粒用于精准调控整合素偶联炎症信号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C-BSA-MnO2 的合成与表征
2.3.2 pH/H2O2 响应的仿生智能纳米颗粒EC-BSA-MnO2的Mn2+释放
2.3.3 EC-BSA-MnO2 的同源靶向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
2.3.4 EC-BSA-MnO2 体外激活整合素信号
2.3.5 EC-BSA-MnO2 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内斑块靶向能力和Mn2+的释放行为
2.3.6 EC-BSA-MnO2 的抗脉粥样硬化效应
2.4 结论
第三章 功能化的抗氧化剂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通过逆转KLF4的亚硝基化来抑制内皮炎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VHPK-Mn3O4 的合成与表征
3.3.2 VHPK-Mn3O4 的细胞靶向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本文编号:3855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85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