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DPPEH薄膜热退火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的原位实时表征
本文关键词:SMDPPEH薄膜热退火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的原位实时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也不断地涌现,相比于聚合物有机半导体材料,可溶性的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固定、易提纯和很好的批次重复性等优点,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得到很大的重视。其中一种以DPP为核联齐聚噻吩的衍生物—SMDPPEH,由于其分子结构具有很好的平面性,以及良好的载流子迁移率高和在可见光区吸收覆盖范围宽等特点,已成为一类具有研究前景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对于有机半导体薄膜来说,热退火处理是一种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SMDPPEH薄膜和SMDPPEH/PCBM共混薄膜在原位热退火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通过原位热退火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SMDPPEH在100℃及以上热退火时可见区最大吸收峰发生蓝移且吸收强度降低。掠入射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SMDPPEH薄膜在100℃左右退火时有相变产生,并且随热退火温度的升高,SMDPPEH薄膜和SMDPPEH/PCBM共混薄膜的结晶度都在增大,但SMDPPEH分子链的取向性却变差了。通过SMDPPEH在100℃热退火时的相变可明显提高薄膜的结晶度,这是基于SMDPPEH/PCBM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在100℃热退火处理后会明显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重要原因。但是当退火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SMDPPEH/PCBM共混薄膜却发生了大尺寸的相分离。本文同时还对SMDPPEH薄膜熔融再结晶过程中的结晶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三种不同立体异构体结构的SMDPPEH的结晶形态与在薄膜中结晶的先后顺序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SMDPPEH薄膜 SMDPPEH/PCBM共混薄膜 相转变 热退火 熔融再结晶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23
- 1.1 引言7-8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8-10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10-13
- 1.3.1 聚合物给体材料11-12
- 1.3.2 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12-13
- 1.4 双吡咯烷酮为核联齐聚噻吩的衍生物SMDPPEH简介13-21
- 1.4.1 双吡咯烷酮(DPP)结构单元13-14
- 1.4.2 双吡咯烷酮(DPP)—齐聚噻吩(OT)结构单元14-16
- 1.4.3 双吡咯烷酮为核联齐聚噻吩衍生物SMDPPEH16-18
- 1.4.4 基于双吡咯烷酮为核联齐聚噻吩衍生物SMDPPEH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概况18-21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21-23
- 1.5.1 本课题研究内容21-22
-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22-23
- 第二章 SMDPPEH薄膜热退火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的表征23-38
- 2.1 引言23
- 2.2 实验部分23-26
- 2.2.1 主要原料23
- 2.2.2 主要实验设备23-24
- 2.2.3 薄膜样品的制备24
- 2.2.4 薄膜样品的旋涂和离位热退火处理24-25
- 2.2.5 薄膜样品的测试25-26
- 2.3 结果与讨论26-36
- 2.3.1 薄膜样品热退火微结构变化的紫外-吸收光谱表征26-28
- 2.3.2 薄膜样品热退火微结构变化的二维掠入射X射线衍射表征28-31
- 2.3.3 薄膜样品热退火微结构变化的一维面外掠入射X射线衍射表征31-34
- 2.3.4 薄膜样品热退火表面形貌变化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34-36
- 2.4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SMDPPEH/PCBM共混薄膜热退火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的实时表征38-47
- 3.1 引言38
- 3.2 实验部分38-39
- 3.2.1 主要原料38-39
- 3.2.2 主要实验设备39
- 3.2.3 共混薄膜样品的制备39
- 3.2.4 共混薄膜样品的旋涂和离位热退火处理39
- 3.2.5 共混薄膜样品的测试39
- 3.3 结果与讨论39-45
- 3.3.1 共混薄膜样品热退火微结构变化的紫外-吸收光谱表征39-41
- 3.3.2 共混薄膜样品不同热退火处理后的二维掠入射X射线衍射表征41-42
- 3.3.3 共混薄膜样品不同热退火温度处理后的一维掠入射 X 射线衍射表征42-43
- 3.3.4 共混薄膜热退火表面形貌变化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43-45
- 3.4 本章小结45-47
- 第四章 SMDPPEH薄膜熔融再结晶过程中的实时表征47-58
- 4.1 引言47-48
- 4.2 实验部分48-49
- 4.2.1 主要原料48
- 4.2.2 主要实验设备48
- 4.2.3 薄膜样品的制备48-49
- 4.2.4 薄膜样品的测试49
- 4.3 结果与讨论49-57
- 4.3.1 薄膜样品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测试49-53
- 4.3.2 薄膜样品的偏光显微镜表征53-56
- 4.3.3 薄膜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测试56-57
- 4.4 本章小结57-58
- 第五章 结论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6
- 作者简介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良;田振辉;谭惠丰;;屈曲薄膜振动分析[J];工程力学;2008年11期
2 肖潇;关富玲;程亮;;基于能量动量方法的空间薄膜结构的展开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04期
3 谭惠丰;余建新;卫剑征;;空间薄膜结构动态测试研究最新进展[J];实验力学;2012年04期
4 王灿;门玉涛;李林安;;含有界面裂纹薄膜的有限元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6期
5 徐彦;关富玲;;可展开薄膜结构折叠方式和展开过程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5期
6 谭惠丰;李云良;;薄膜后屈曲振动行为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7 立早;硬质炭薄膜的制造技术[J];新型碳材料;1991年02期
8 姜训勇,徐惠彬,蒋成保,宫声凯;形状记忆薄膜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0年07期
9 刘文元;李驰麟;傅正文;;含氮磷酸锂薄膜在空气中的稳定性[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11期
10 肖秀娣;董国平;余华;范正修;贺洪波;邵建达;;倾斜沉积制备雕塑薄膜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正清;杨庆山;;薄膜结构褶皱处理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2 薛峰;苟晓凡;周又和;;磁性夹杂/超导薄膜结构力学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辛煜;方亮;陆新华;甘肇强;康健;叶超;程珊华;宁兆元;;微波ECR-CVD的宏观参数对a-C:F膜结构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姬洪;;探索在普通衍射仪上分析薄膜的途径[A];第八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杨易;金新阳;杨立国;;薄膜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的新方法和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宋昌永;沈世钊;;薄膜结构的形状确定分析[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王友善;王长国;杜星文;;薄膜充气梁的皱曲行为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宋昌永;王树斌;;薄膜结构中索滑动对结构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9 马平;胡建平;唐明;邱服民;王震;于杰;;高功率激光薄膜及相关检测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10 魏玉卿;尚仰宏;;空间薄膜结构张拉系统优化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军锋;薄膜表面极性火焰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N];中国包装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长国;空间薄膜结构皱曲行为与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罗胜耘;磁控溅射制备多层TiO_2薄膜的光电化学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秦国平;铟(铜)-氮共掺p型氧化锌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何剑;氢化非晶硅薄膜结构及其物理效应[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涛;纳米铁磁金属粉体及铁氧体薄膜微波磁共振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蒙蒙;VO_2外延薄膜的制备和相变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张化福;纳米氧化钒薄膜的低温制备及结构与相变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从磊;可压缩流与充气薄膜结构耦合作用流场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9 郝桂杰;射频集成纳米软磁薄膜的性能和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赵昊岩;溶液法制备有机晶态薄膜及其晶体管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共掺杂LiNbO_3薄膜铁磁性铁电性能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创立;纳米α-Fe_20_3/Ti0_2薄膜的制备及其光解水制氢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翠娟;B位异价元素掺杂BiFeO_3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阿立玛;掺铈与掺铬对于铁酸铋薄膜铁电性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石璐丹;电沉积制备硫族电池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张美杰;射频磁控溅射制备金属/CrN薄膜及其特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7 王艳艳;液相法制备Ti0_2和Cu_2S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8 台运东;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制备Ti-Cu薄膜及血小板粘附件为[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张旭;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张帅拓;多弧离子镀制备TiN/TiCrN/TiCrAIN多层硬质膜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SMDPPEH薄膜热退火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的原位实时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8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9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