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功能化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超疏水表面凭借独特的抗润湿性能在耐蚀、抗污、自清洁、抗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不同的应用环境对超疏水材料的性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课题主要针对装饰、微滴运输与反应、油水分离及油吸收三种应用领域制备出三种功能化超疏水表面。同时对其结构和有关性能进行了详细表征,并进一步在以上三种领域进行了基础的应用实验研究。(1)彩色抗菌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采用电解法并通过调节电解参数在基体铜上制备出蓝色、黑色、褐色三种颜色均一的铜化合物膜层,之后通过十八烷酸低能改性制得彩色超疏水铜化合物表面,其接触角分别156.8°,160.0°,162.8°,滚动角均约为1°。极化测试表明,彩色超疏水试样与基体相比具有较高的自腐蚀电位与低的腐蚀电流密度,证明超疏水表面能有效提高基体铜的耐蚀能力。此外,pH稳定性测试,耐候性测试,耐摩擦测试,胶带测试,抗菌测试结果均表明彩色超疏水膜层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化学稳定性以及机械稳定性,加之均一美丽的色彩,其在装饰抗污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粘附性可调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采用电沉积技术在镁合金上构筑花状结构的铜镀层,再经混合脂肪酸(十二烷酸与癸二酸)修饰制得超疏水表面,接触角高达152°。通过调节混合脂肪酸比例,滚动角在1°~180°范围内连续可控。同时探讨了表面化学组成对于粘附性的影响及机理。极化测试表明,超疏水试样的自腐蚀电位向正移动了1720 m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约3个数量级,对镁合金基体显示出良好的腐蚀保护作用。此外,高低粘附性的超疏水表面对于酸、碱、盐均有显著的抗润湿性能。基于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连续可调的粘附性,在超疏水表面上进行了NaOH与CuSO4的微滴反应实验,并记录了整个微滴运输过程,结果表明该功能材料可应用于微型反应器和微滴运输领域。(3)超疏水-超亲油表面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在棉纺织物上通过芬顿氧化沉积Fe2O3颗粒,再用希夫碱反应低能改性制得了超疏水-超亲油膜层。水接触角高达160.2°,油接触角约为0°。摩擦测试与胶带剥离实验表明,在摩擦700 mm距离与胶带剥离50次后,超疏水表面的接触角仍高于150o,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采用制得的棉纺织物制备了迷你超疏水船,进行海上油吸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外力驱动的情况下超疏水小船能够有效自发的进行油吸收。此外,该超疏水棉纺织物可分离甲苯、氯仿、正己烷等油水混合物,并显示了良好的选择性与高分离率。该类超疏水纺织物在油水分离与油吸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超疏水 装饰材料 微型液滴反应器 油水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0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1章 绪论10-36
- 1.1 超疏水表面简介10-14
- 1.1.1 表面润湿性与超疏水表面定义10-12
- 1.1.2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12-14
- 1.2 超疏水基础理论的发展14-15
- 1.2.1 Young’s方程14
- 1.2.2 Wenzel模型14-15
- 1.2.3 Cassie Baxter模型15
- 1.3 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15-24
- 1.3.1 物理法16-20
- 1.3.2 化学法20-22
- 1.3.3 物理化学结合法22-24
- 1.4 超疏水表面性质及应用24-29
- 1.4.1 抗腐蚀作用25
- 1.4.2 抗冰25-27
- 1.4.3 减阻27-29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29-30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29-30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30
- 参考文献30-36
- 第2章 实验材料、测试方法及技术路线36-40
- 2.1 实验材料36-37
- 2.1.1 镁合金36
- 2.1.2 化学试剂36-37
- 2.2 实验仪器设备37-38
- 2.3 测试方法38-39
- 2.3.1 微观形貌测试38
- 2.3.2 成分表征38
- 2.3.3 接触角/滚动角测试38
- 2.3.5 电化学测试38-39
- 2.4 实验技术路线39-40
- 第3章 彩色抗菌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40-56
- 3.1 前言40-41
- 3.2 实验41-43
- 3.2.1 实验材料41
- 3.2.2 基体铜片前处理41-42
- 3.2.3 彩色铜化合物涂层的制备42
- 3.2.4 修饰42
- 3.2.5 表征与测试42-43
- 3.3 结果与讨论43-52
- 3.3.1 彩色铜化合物膜层的制备43-44
- 3.3.2 润湿行为44-46
- 3.3.3 超疏水铜化合物膜层的环境适应性测试46-49
- 3.3.4 机械稳定性49-52
- 3.3.5 自清洁效应52
- 3.4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6
- 第4章 粘附性可调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56-70
- 4.1 前言56-57
- 4.2 实验57-59
- 4.2.1 材料58
- 4.2.2 镁合金前处理58
- 4.2.3 化学镀镍58
- 4.2.4 电沉积铜58-59
- 4.2.5 混合脂肪酸化学修饰59
- 4.2.6 表征和测试59
- 4.3 结果与讨论59-66
- 4.3.1 表面形貌59-60
- 4.3.2 粘附性可控超疏水表面的制备60-63
- 4.3.3 耐蚀性63-65
- 4.3.4 微型反应器与微滴运输65-66
- 4.4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0
- 第5章 超疏水-超亲油表面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70-82
- 5.1 前言70-71
- 5.2 实验71
- 5.2.1 材料71
- 5.2.2 棉纺织物前处理71
- 5.2.3 超疏水棉纺织物的制备71
- 5.2.4 迷你超疏水油吸收船的制备71
- 5.2.5 表征与测试71
- 5.3 结果与讨论71-79
- 5.3.1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71-74
- 5.3.2 pH稳定性74-75
- 5.3.3 机械稳定性75-77
- 5.3.4 超疏水迷你船77
- 5.3.5 油吸收应用77-78
- 5.3.6 油水分离78-79
- 5.4 结论79-80
- 参考文献80-8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2-84
- 6.1 结论82
- 6.2 展望82-84
- 作者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84-85
- 致谢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增江;田冬;肖成龙;刘伟良;;超疏水表面:从制备方法到功能应用[J];化工进展;2009年11期
2 潘光;黄桥高;胡海豹;刘占一;;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性及其应用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1期
3 牟丹;周奕含;;疏水高分子单链在疏水表面上吸附和扩散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2期
4 ;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取得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1年04期
5 郭树虎;于志家;罗明宝;孙晓哲;;超疏水表面润湿理论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05期
6 秦亮;刘天庆;;亲/疏水表面上液滴滞后阻力的研究[J];化工进展;2012年08期
7 刘金秋;柏冲;徐文华;张献;刘迎凯;姚金水;刘伟良;;高黏附性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3年07期
8 蒋雄;乔生儒;张程煜;胡海豹;刘晓菊;;疏水表面及其减阻研究[J];化学进展;2008年04期
9 林飞云;冯杰;黄明达;钟明强;;基于不锈钢模板热压微模塑构建聚乙烯超疏水表面[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年02期
10 赖跃坤;陈忠;林昌健;;超疏水表面黏附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环;耿信鹏;王保怀;白泉;;变性牛血清蛋白在适度疏水表面上构象变化的盐浓度依赖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柴瑜;耿信鹏;彭晶晶;郑长征;;盐浓度对天然核糖核酸酶在疏水表面上吸附稳定性及构象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耿信鹏;郑美荣;王保怀;耿信笃;刘爱玲;;天然溶菌酶在疏水表面置换吸附焓的盐浓度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倩;杨振忠;;利用海胆状复合微球制备超疏水表面[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胜;崔树勋;;超疏水表面自清洁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6 冯小艳;耿信鹏;周烨;侯海云;;盐浓度对变性α-淀粉酶在疏水表面上吸附及构象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宋付权;武玉海;俞巨高;;疏水-超疏水表面的简易制备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姜程;王齐华;;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及制备[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海豹;陈立斌;黄苏和;鲍路遥;;水滴撞击超疏水表面的弹跳行为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王媛怡;王庆军;陈庆民;;不同化学修饰超疏水表面疏冰功能的验证[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大庆;新面料何以冬暖夏凉[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孔令豪;磷铜超疏水表面的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2 钱柏太;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昊炜;聚硅氧烷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晶;多元耦合仿生疏水金属表面制备原理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金林;反应性聚硅氧烷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超疏水表面的构筑[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梦蕾;微—纳米二元结构超疏水表面抑冰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伟;镁合金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高海燕;铁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红梅;45~#钢超疏水表面的构筑及其防腐蚀和摩擦学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6 刘滨;石蜡和聚丙烯材料超疏水表面的构筑[D];浙江大学;2016年
7 田昊;RTV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8 谭翠;功能化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王鹏;POSS基杂化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合成、相分离行为及其构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王力;Q235低碳钢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耐用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功能化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42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