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葡萄糖酸亚铁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肌原纤维蛋白酶解多肽对其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07 16:06

  本文关键词:葡萄糖酸亚铁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肌原纤维蛋白酶解多肽对其性质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铁元素参与生命体物质和能量代谢,是人体需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膳食中的铁元素绝大多数以非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但由于食物组分中的植酸、草酸和多酚等抑制剂的存在,非血红素铁的生物利用率低,往往不能满足人体日常所需。因此,制备铁的膳食补充剂,防止铁与其抑制剂的络合是提高铁元素的生物吸收率,改善缺铁现状的重要手段。本文选用葡萄糖酸亚铁作为芯材,探讨了采用固体脂质纳米粒技术对葡萄糖酸亚铁进行包埋,以包埋率为指标,确定了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条件,并考察了三种多糖或多糖对葡萄糖酸亚铁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埋率、理化性质和释放率的影响。本课题还提取了猪肉中的肌原纤维蛋白,分析了经不同酶解过程处理得到的酶解产物在分子量分布以及氨基酸组成的差异,旨在探索肌原纤维蛋白提高铁在人体吸收的内在原因,并研究了多肽对葡萄糖酸亚铁制备的影响,以期获得更高生物利用率的铁补充剂。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采用多重乳状液的方法制备葡萄糖酸亚铁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的工艺,以包埋率为指标,优化了关键制备参数,结果显示,当内相中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为0.2,外水相与内相乳状液的体积比为5:1,大豆卵磷脂浓度为5%时,SLN的包埋率取得最大,为52.48%,并分析了大豆卵磷脂对颗粒形态的影响。(2)考察了三种多糖或单糖,即海藻酸钠(SA)、盐酸氨基葡萄糖(GH)和硫酸葡聚糖(DS)溶液对葡萄糖酸亚铁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发现多糖/单糖的加入提高了葡萄糖酸亚铁的油溶性,并将其和葡萄糖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作为内相,考察了三类物质对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埋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海藻酸钠、硫酸葡聚糖和盐酸氨基葡萄糖的添加量的不同会导致包埋率的变化,且均在与葡萄糖酸亚铁质量比为1:2时,有最大包埋率,分别为59.03%,54.06%和61.30%,对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无太大影响,颗粒zeta电位绝对值增大。差示扫描量热曲线显示,与硬脂酸相比,SLN的熔化焓和峰值温度发生改变,反映了脂质在SLN中的结晶度降低。体外模拟释放实验反映了固体脂质纳米粒在模拟胃液环境下能保持良好稳定性,并在模拟肠液中显示出突释的特点,说明固体脂质纳米粒对葡萄糖酸亚铁有较好的保护及释放效果。(3)提取猪肉中的肌原纤维蛋白,通过SDS-PAGE分析比较不同酶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酶解效果,筛选与胃蛋白酶酶解程度相似的酶解途径,比较各酶解产物的多肽得率和水解度,综合选取Protin SD-AY(SD)先酶解4 h,后用细菌蛋白酶Protease P(PP)酶解12 h的两步酶解过程,比较该酶解产物与胃蛋白酶酶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以及铁络合率,结果发现与两步酶解产物相比,具有更高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的胃蛋白酶酶解产物的铁络合率更高为13.53%。尝试将多肽引入固体脂质纳米粒中,发现亚铁包埋率有下降趋势,粒径显著增大,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增加,但并未改变固体脂质纳米粒的释放特性,在模拟胃液肠液中的释放率更高。贮藏实验表明,4℃贮藏温度下的药物保留率高于25℃,贮藏期间的平均粒径除多肽和对照组SLN外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关键词】:葡萄糖酸亚铁 固体脂质纳米粒 海藻酸钠 盐酸氨基葡萄糖 硫酸葡聚糖 多肽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S21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缩写符号说明7-11
  • 1 绪论11-18
  • 1.1 微量元素铁的研究现状11-13
  • 1.1.1 铁元素的生物功能11
  • 1.1.2 铁的膳食来源11
  • 1.1.3 铁的吸收机制11-12
  • 1.1.4 缺铁的危害与防治12-13
  • 1.1.5 铁补充剂存在的问题13
  • 1.2 固体脂质纳米粒13
  • 1.3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13-15
  • 1.3.1 高压均质法13-14
  • 1.3.2 微乳法14
  • 1.3.3 乳化-溶剂挥发法14
  • 1.3.4 多重乳状液法14-15
  • 1.4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埋与释放15
  • 1.5 肌原纤维蛋白的作用15-16
  • 1.6 立题依据及意义16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6-18
  • 2 材料与方法18-25
  • 2.0 实验原料18
  • 2.1 实验仪器18
  • 2.2 实验方法18-25
  • 2.2.1 二价铁离子的测定18
  • 2.2.2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18-19
  • 2.2.3 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埋率的测定19
  • 2.2.4 多糖/单糖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19-20
  • 2.2.5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热性能20
  • 2.2.6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形态学观察20
  • 2.2.7 体外模拟释放实验20
  • 2.2.8 猪肉盐溶蛋白的提取及蛋白质含量测定20-21
  • 2.2.9 肌原纤维蛋白多肽的制备及酶解过程的筛选21-22
  • 2.2.10 酶解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22
  • 2.2.11 酶解产物水解氨基酸组成的测定22-23
  • 2.2.12 多肽的铁络合率测定23
  • 2.2.13 多肽亚铁络合物的FT-IR分析23
  • 2.2.14 多肽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23-24
  • 2.2.15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贮藏稳定性24
  • 2.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24-25
  • 3 结果与讨论25-51
  • 3.1 葡萄糖酸亚铁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25-28
  • 3.1.1 葡萄糖酸亚铁用量对包埋率的影响25
  • 3.1.2 内相水相/油相体积比对包埋率的影响25-26
  • 3.1.3 外水相与内相乳状液的体积比对包埋率的影响26-27
  • 3.1.4 大豆卵磷脂浓度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影响27-28
  • 3.2 多糖/单糖葡萄糖酸亚铁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28-32
  • 3.2.1 多糖/单糖对葡萄糖酸亚铁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28-29
  • 3.2.2 多糖/单糖对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埋率的影响29-31
  • 3.2.3 多糖/单糖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以及多分散系数的影响31-32
  • 3.3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热性能32-33
  • 3.4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形态观察33
  • 3.5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33-37
  • 3.5.1 固体脂质纳米粒在模拟胃液释放前后的粒径分布及变化34
  • 3.5.2 固体脂质纳米粒在模拟胃液释放前后的粒径变化34-36
  • 3.5.3 固体脂质纳米粒在模拟肠液中的体外释放36-37
  • 3.6 肌原纤维蛋白的不同酶解作用37-42
  • 3.6.0 胃蛋白酶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酶解作用37-38
  • 3.6.1 SD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酶解作用38-39
  • 3.6.2 PP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酶解作用39
  • 3.6.3 PR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酶解作用39
  • 3.6.4 PM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酶解作用39-40
  • 3.6.5 两步酶解过程的SDS-PAGE分析40-42
  • 3.6.6 酶解反应的多肽得率和水解度42
  • 3.7 酶解产物的分子质量及水解氨基酸组成42-44
  • 3.7.1 酶解产物中各组分的分子质量及分布42-43
  • 3.7.2 酶解产物的氨基酸组成差异43-44
  • 3.8 多肽的亚铁络合率44-45
  • 3.9 多肽亚铁络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45-46
  • 3.10 多肽葡萄糖酸亚铁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46-48
  • 3.10.1 多肽对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埋率的影响46-47
  • 3.10.2 多肽对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的影响47
  • 3.10.3 多肽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zeta电位的影响47-48
  • 3.11 多肽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48-49
  • 3.12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贮藏稳定性49-51
  • 主要结论与展望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61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1

  本文关键词:葡萄糖酸亚铁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肌原纤维蛋白酶解多肽对其性质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429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4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