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结构4H-SiC表面声子激元的激发及调谐
本文关键词:光栅结构4H-SiC表面声子激元的激发及调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表面等离激元(SPP)是纳米光子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它被广泛应用于增强传感、光辐射、光电探测、表面增强光谱学等领域。但是,在贵金属(如金、银、铜等)表面激发出的SPP及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谱的可见与近红外波段;而在更低的频段(即中远红外波段),金属等离激元具有较高的光学固有损耗,这限制了SPP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研究发现极化晶体(例如Si C)在中红外或远红外波段内存在一高反射率区域(例如Si C在Reststrahlen带内,即波数793 cm-1至969 cm-1这一波段范围,反射率接近100%)。在该光谱区域内,极化晶体具有负的介电常数且支持表面声子激元(SPh P)模式。SPh P模式来源于长寿的光学声子,因此它继承了声子的某些特性,如具有很高的Q因数,较低的光学固有损耗等特征。基于这些独特的优势,在中红外波段可以利用SPh P代替SPP,实现低频段的广泛光电应用。一般来讲,通过对极性晶体碳化硅(Si C)表面进行微纳图案化,可以在Si C/空气的交界面激发出强烈的SPh P共振。本文为了避免对Si C的晶格造成破坏,利用四种新型Si C/Au人工周期性微结构,实现了中红外波段表面声子激元(SPh P)模式的光激发。基于SPh P激发,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声子激元共振光谱的调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声子激元微结构的制备工艺。我们利用深紫外光刻、磁控溅射技术与lift-off工艺相结合,在Si C衬底上生长的金膜上制备出四种周期性微结构(即,一维光栅结构、周期性方形微腔阵列、相邻间距较大的周期性圆孔微腔阵列以及相邻间距较小的周期性圆孔微腔阵列),在中红外频段实现了SPh P模式(这里包括局域的SPh P模式与耦合的SPh P模式)的激发,激发出的SPh P模式展现出较高的Q因数。2)声子激元共振特性的被动调节。我们发现SPh P模式的共振峰位会随着结构占空比的变化而漂移,SPh P模式的Q因数(即共振模式的寿命)会随着金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为高效率光-声器件的设计及制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3)声子激元共振特性的主动调节。类似于石墨烯复合等离激元材料的动态可调,我们将石墨烯与声子激元材料(包括Si C基一维光栅结构和二维光栅结构)复合,利用石墨烯灵敏的光学响应以及可调的电学性能,通过化学掺杂石墨烯的方式实现了中红外波段SPh P共振的动态蓝移调制。4)最后,基于SPh P模式的高强度近场,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声子激元材料作为介质光学传感元件在中红外频段实现超灵敏折射率传感的可能。实验证实,相比SPP,声子激元材料的光学响应更灵敏,可以用来探测原子层薄膜的吸附。此外,我们发现Si C基二维光栅结构(包括周期性圆孔微腔阵列和周期性方形微腔阵列)比Si C基一维光栅结构更适合实现超灵敏折射率传感。
【关键词】:表面声子激元 中红外波段 碳化硅 石墨烯 光谱调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5
- 1.1 引言8
- 1.2 极化晶体表面声子激元的基本性质8-9
- 1.3 极化晶体碳化硅简介9-11
- 1.4 石墨烯简介11-12
- 1.5 石墨烯化学掺杂的研究进展12-22
- 1.5.1 化学掺杂的机理和表征12-15
- 1.5.2 表面迁移掺杂的研究进展15-19
- 1.5.3 替位掺杂的研究进展19-22
- 1.6 石墨烯复合等离激元材料的研究22-23
- 1.7 本论文的提出和研究内容23-25
- 1.7.1 问题的提出23-24
- 1.7.2 研究内容24-25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内容25-40
- 2.1 实验内容25
- 2.2 声子激元材料的制备25-37
- 2.2.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25-27
- 2.2.2 衬底的选择和处理27-30
- 2.2.3 制备工艺流程30-37
- 2.3 结构及性能表征37-40
- 2.3.1 相结构表征37-38
- 2.3.2 表面形貌测试38-39
- 2.3.3 红外光学性能测试与表征39
- 2.3.4 拉曼光学性能测试与表征39-40
- 第三章 声子激元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40-56
- 3.1 引言40
- 3.2 声子激元材料的结构分析40-42
- 3.3 声子激元材料的光谱分析42-47
- 3.3.1 声子激元材料的拉曼光谱分析42-43
- 3.3.2 声子激元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43-47
- 3.4 材料不同的结构尺寸对光谱的影响47-50
- 3.4.1 一维光栅结构尺寸的变化对光谱的影响47-49
- 3.4.2 二维光栅结构尺寸的变化对光谱的影响49-50
- 3.5 声子激元材料在中红外折射率传感方面的研究50-54
- 3.6 本章小结54-56
- 第四章 声子激元材料-石墨烯复合体系的研究56-65
- 4.1 引言56
- 4.2 石墨烯-声子激元材料复合体系光谱调谐的理论基础56-57
- 4.3 石墨烯-一维光栅复合体系的研究57-60
- 4.4 石墨烯-二维光栅复合体系的研究60-62
- 4.5 一维光栅-石墨烯复合体系的研究62-64
- 4.5.1 一维光栅-石墨烯混合结构的制备62-63
- 4.5.2 一维光栅-石墨烯混合结构的光谱调谐63-64
- 4.6 本章小结64-6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5-67
- 5.1 结论65-66
- 5.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2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吕凤珍;郑致刚;彭增辉;宣丽;;一次曝光法制备二维电调谐聚合物液晶光栅[J];光子学报;2009年10期
2 徐胜;;一种新型的周期可调谐金属光栅的制备[J];光通信技术;2011年09期
3 帅永;赵博;张卓敏;PETERSON G P;谈和平;;光栅/薄膜纳米结构磁极化激发特性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9期
4 金秀梅;雷宇;杜彦良;;光纤结构对参考光栅温度补偿误差影响[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0年03期
5 牛永平,张灵志,苏育志,梁兆熙,陆伟,佘卫龙;偶氮苯聚合物(PGMAA-20)膜光栅结构的分子取向机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3期
6 王勇;王玉荣;李萍;王培吉;王永瑛;;全息光聚合法制备聚合物波导光栅耦合器[J];中国粉体技术;2007年02期
7 陈光旭;陈弘;;利用激光干涉的方法制备亚微米光栅结构图形衬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2年01期
8 陈修祥;徐娅妮;王泽;范真;;微孔和微光栅对316L不锈钢表面减摩性能的实验研究[J];铸造技术;2012年11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周晔 记者 李雪林;0.1秒干完10分钟的活[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娃;PCF热传导与形变机理及在熔接和光栅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武华;面向硅基光子集成的光栅器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吴丽翔;取样光栅的刻蚀深度空间分布微调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李朝阳;物像光栅自拼接在超短超强激光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廖云飞;大口径精密光栅拼接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刘丽娟;液晶/聚合物光栅激光器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王志文;基于金属纳米光栅的集成偏振导航传感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瑞;亚波长微偏振光栅探测器的研制方法及其偏振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杨帆;基于表面等离子干涉原理的周期减小光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吴华明;硅基微纳二元非均匀光栅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楠凌;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的电浸润显示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亚如;一维亚波长介质与金属光栅的模态、光谱与近场分布及其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3 张慧;基于亚波长光栅结构的原子分子表面光囚禁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黄炎龙;微尺度光栅的激光制备方法研究及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5 张磊;低损耗一维银纳米光栅结构的光学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任霄钰;光栅共振耦合中的共振特征与谱对称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7 柳秋风;分布反馈光栅对聚合物薄膜受激辐射的调节和爆炸物探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张灿;X射线光栅相位衬度成像实验方法及光栅相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赵晓博;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与光栅的相互耦合[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冯繁荣;基于衍射光初相位测量的光栅曝光拼接误差检测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光栅结构4H-SiC表面声子激元的激发及调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0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44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