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素掺杂的纳米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元素掺杂的纳米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能源危机日益严峻,传统能源的日渐耗尽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绿色无污染的新型能量转化设备,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长足进步。燃料电池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转换效率高。阴极的氧化还原反应(简称ORR),是影响燃料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一个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当前,ORR活性最高的铂系催化剂存在成本高、储量少、耐用性不高等缺点,大大限制了它在燃料电池工业化方面的应用。与商用的贵金属催化剂相比,非贵金属催化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碳材料尤其是杂原子掺杂的碳材料,具有良好的ORR催化活性,很高的抗甲醇和一氧化碳中毒能力和优越的稳定性,得到了高度关注。此外,氢气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燃料,可以用于电化学电池为车辆、电子设备提供动力,解决能源危机。析氢反应(HER)是电解法制备氢气的重要过程,因此找到一种有效的电化学催化剂成为了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简称MOFs)作为基体,通过后合成改性进行P掺杂,再通过高温碳化得到氮磷共掺杂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在ORR和HER方面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为开发双功能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含氮的多孔MOF材料——UiO-66-NH2作为自牺牲模板,同时作为碳源和氮源,再通过一步后合成修饰(PSM)与掺P剂反应得到富氮磷的前驱体,碳化后再用酸洗得到的氮磷共掺杂的纳米多孔碳材料。研究了碳化温度对碳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50℃下得到的样品ORR性能最好。并通过对比实验,直接碳化UiO-66和UiO-66-NH2,探索了磷和氮元素在ORR中所起的作用,证明磷和氮元素在催化ORR反应时的协同效应。2)以UiO-66-NH2为基体,碳化后再用酸洗得到的氮磷共掺杂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具有较高的BET比表面积(1095 m2/g),表现出良好的ORR催化性能。在0.1 M KOH条件下,催化活性与20% Pt/C相当,起始电位为0.98V,半波电位为0.80V,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为4.83mA/cm2,在0.6V时电子转移数为3.83。而且,P-N-Carbon-950不发生甲醇中毒现象,在0.6V条件下6小时计时电流测试表明P-N-Carbon-950的电流下降约5%,远远优于20% Pt/C催化剂的33%,具有很好的长期操作稳定性。3)以MIL-101-NH2(Fe)为基体,通过上述类似方法得到的磷氮共掺杂的碳材料,具有ORR和HER双功能催化剂的特性。在0.1 MKOH条件下,起始电位为0.99V,半波电位为0.82V,与20% Pt/C相差分别为10mV和20mV;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为5.50mA/cm2,优于20%Pt/C的5.05mA/cm2,在0.6V时电子转移数为3.9,表现出良好的ORR催化性能。在0.5M H2SO4条件下催化氢析出反应(HER),起始电位为-0.15V,在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电位为-0.255V,具有一定的HER催化活性。
【关键词】:氮磷共掺杂 纳米多孔碳材料 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析氢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O643.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5
- 1.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概述13-15
- 1.1.1 MOFs研究背景13-14
- 1.1.2 MOFs的改性研究14-15
- 1.2 纳米多孔碳材料研究概述15-21
- 1.2.1 纳米多孔碳材料简介15-16
- 1.2.2 单掺杂纳米多孔碳材料16-19
- 1.2.3 多掺杂纳米多孔碳材料19-20
- 1.2.4 MOF-基多孔碳材料的研究20-21
- 1.3 掺杂纳米多孔碳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21-23
- 1.3.1 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ORR)21-22
- 1.3.2 析氢反应(HER)22-23
- 1.4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及其研究内容23-25
- 第二章 两种MOF基氮磷共掺杂的多孔碳的制备及表征25-41
- 2.1 引言25-26
- 2.2 实验部分26-31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26-28
- 2.2.2 两种MOF材料的制备28
- 2.2.3 MOF-基氮磷共掺杂的多孔碳的制备28-29
- 2.2.4 MOF-基氮磷共掺杂的多孔碳的表征方法29-31
- 2.3 表征结果与分析31-39
- 2.3.1 制备UiO-66-NH_2基氮磷共掺杂多孔碳的相关表征31-36
- 2.3.2 制备MIL-101-NH_2(Fe)基氮磷共掺杂多孔碳的相关表征36-39
- 2.4 本章小结39-41
- 第三章 UiO-66-NH_2-基氮磷共掺杂多孔碳材料应用于ORR41-53
- 3.1 引言41-42
- 3.2 实验部分42-43
- 3.2.1 工作电极制备42
- 3.2.2 电化学性能测试42-43
- 3.3 结果与分析43-50
- 3.3.1 循环伏安法(CV)测试43-45
- 3.3.2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45-49
- 3.3.3 抗甲醇干扰性和稳定性测试49-50
- 3.4 本章小结50-53
- 第四章 MIL-101-NH_2(Fe)-基氮磷共掺杂多孔碳应用于ORR和HER53-63
- 4.1 引言53
- 4.2 实验部分53-54
- 4.2.1 工作电极制备53-54
- 4.2.2 ORR性能测试54
- 4.2.3 HER性能测试54
- 4.3 结果与分析54-60
- 4.3.1 碱性条件下ORR性能表征54-57
- 4.3.2 酸性条件下ORR性能表征57-58
- 4.3.3 酸性条件下HER性能表征58-60
- 4.4 本章小结60-63
- 第五章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73
- 致谢73-75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5-77
- 作者及导师简介77-78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直接使用甲烷的新燃料电池[J];现代化工;2000年01期
2 ;燃料电池[J];化学工程师;2000年02期
3 徐德新,诸亦新;燃料电池的开发现状与应用前景[J];江苏冶金;2000年02期
4 ;新型能源燃料电池[J];精细化工基地信息通讯;2000年06期
5 秦卫;;燃料电池的现状[J];轻型汽车技术;2000年06期
6 余亮;;燃料电池储氢新技术[J];轻型汽车技术;2000年Z1期
7 丰洋;天然气膜法脱氮用于燃料电池[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1年02期
8 ;我研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J];稀有金属;2001年04期
9 ;形形色色的锂电池和燃料电池[J];福建轻纺;2001年06期
10 刘四华;国外燃料电池的开发与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学家为燃料电池开发新催化剂[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2 郭晓汾;张毅;;燃料电池车辆及其新进展[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谷;;燃料电池——改变未来世界的新科技——燃料电池系统中关键部分的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宋二虎;;电动自行车用燃料电池的产业化之路[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于泽庭;韩吉田;;燃料电池在家庭中的应用[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陆天虹;张玲玲;唐亚文;高颖;;各种燃料电池在产业化概况[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宫振华;张存满;肖方f,
本文编号:441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44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