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O纳米晶的透明导电薄膜
本文关键词:基于ITO纳米晶的透明导电薄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锡掺杂氧化铟(ITO)是一种宽禁带、高掺杂的简并半导体材料。因其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高电导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透明导电材料。传统的磁控溅射制备的ITO薄膜不仅需要高真空等极端条件和复杂设备的支持,而且抗弯曲性能差。溶液法制备ITO薄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有望实现卷对卷(roll-to-roll)大面积印刷低成本的薄膜。然而常规的溶液法制备ITO薄膜往往需要高温热退火来提升薄膜的导电率,无法兼容柔性塑料衬底,因此寻找一种低温(200℃)溶液工艺制备ITO纳米晶薄膜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了热注入法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ITO纳米晶,并利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处理对ITO纳米晶薄膜进行处理,详细探讨了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有限配体保护机制,通过调整配体的量合成花形ITO纳米晶和球形ITO纳米晶,并对两种不同的ITO纳米晶进行了详细的表征。2、采用热处理和氧等离子体处理两种方法探讨了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对ITO纳米晶薄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氧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制备的薄膜出电阻率为2.33×10-2Ω·cm,可见光透过率为92%,为目前低温溶液法制备的ITO薄膜的最佳水平。详细讨论了氧等离子体处理ITO纳米晶薄膜的机理,并将其应用到Cu/Ni合金纳米晶薄膜的处理上。3、将氧等离子体处理制备的ITO/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柔性衬底薄膜应用于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件的透明电极,表征了器件在压力探测中的灵敏度,稳定性以及位置探测能力。
【关键词】:ITO纳米晶 氧等离子体 薄膜 电阻率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34
- 1.1 引言10-11
- 1.2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发展历程11
- 1.3 锡掺杂氧化铟的基本性质11-13
- 1.4 透明导电薄膜的常用制备方法13-15
- 1.4.1 磁控溅射13
- 1.4.2 脉冲激光沉积13-14
- 1.4.3 化学气相沉积14-15
- 1.4.4 溶液法15
- 1.5 溶液法制备ITO的研究进展15-26
- 1.5.1 前驱体法制备ITO16-19
- 1.5.2 纳米晶法制备ITO薄膜19-24
- 1.5.3 前驱体和纳米晶混合法24-26
- 1.6 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26-34
- 1.6.1 电介质研究28-29
- 1.6.2 电极材料研究29-34
- 第二章 实验原理方法及表征手段34-42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34-36
- 2.1.1 实验试剂34-35
- 2.1.2 实验装置及设备35-36
- 2.1.3 分析测试设备36
- 2.2 实验过程36-39
- 2.2.1 ITO纳米晶的合成36-37
- 2.2.2 Cu/Ni合金纳米晶的制备37
- 2.2.3 ITO薄膜的制备过程37-39
- 2.2.4 纳米晶ITO/PEN电极和压力传感器件的制备39
- 2.3 测试设备及原理39-42
- 2.3.1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39-40
- 2.3.2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仪(UV-Vis-NIR)40
- 2.3.3 X射线衍射仪(XRD)40-41
- 2.3.4 霍尔效应测试仪41-42
- 第三章 ITO纳米晶合成及薄膜制备42-52
- 3.1 ITO纳米晶的可控合成42-43
- 3.2 ITO纳米晶及薄膜表征和讨论43-48
- 3.2.1 TEM和XRD表征43-45
- 3.2.2 溶液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吸收表征45-46
- 3.2.3 ITO纳米晶薄膜旋涂成膜后的SEM表征46-47
- 3.2.4 ITO纳米晶薄膜的AFM表征47-48
- 3.2.5 薄膜的UV-vis表征48
- 3.3 ITO纳米晶薄膜的热处理研究48-50
- 3.4 本章小节50-52
- 第四章 纳米晶薄膜的氧等离子体处理研究52-62
- 4.1 ITO纳米晶薄膜的氧等离子处理52-58
- 4.1.1 氧等离子体对配体的作用53-54
- 4.1.2 氧等离子体处理对电阻的影响54-58
- 4.2 Cu/Ni合金纳米晶薄膜的氧等离子体处理58-61
- 4.2.1 经过氧等离子体处理的Cu/Ni纳米晶薄膜的XRD58
- 4.2.2 经过氧等离子体处理的Cu/Ni合金纳米晶薄膜的XPS58-59
- 4.2.3 Cu/Ni合金纳米晶薄膜的电阻59-61
- 4.3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基于纳米晶ITO/PEN薄膜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62-68
- 5.1 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件的制备62-63
- 5.1.1 ITO花形纳米晶的制备62
- 5.1.2 旋涂成膜62
- 5.1.3 器件的制备和测试62-63
- 5.2 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件的性能研究63-67
- 5.2.1 器件的柔性和透明性63
- 5.2.2 器件的灵敏度63-65
- 5.2.3 器件的稳定性65-66
- 5.2.4 器件的压力分辨显示能力66-67
- 5.3 本章小结67-68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8
- 致谢78-80
- 个人简历80-8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洪庆,吕军华,沈晓冬,王庭慰,蔡永明,黄杏芳;ITO纳米粉制备及表面修饰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丽,张希清,林鹏,熊德平,黄世华;ITO表面研磨处理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8期
3 彭传才,黄广连,胡云慧,曹志刚,余圣发,魏敏,易可可,姚吉升,唐三川,陈坚;国产ITO靶材的镀膜工艺研究[J];矿冶工程;1998年03期
4 古映莹;秦利平;吴会永;冯圣生;彭穗;宋丰轩;庄树新;;溶剂热-煅烧法合成纳米ITO粉体[J];化工新型材料;2006年06期
5 于汉芹;ITO超细粉末的研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9年02期
6 郭玲,张义武;电加温导电膜(ITO)玻璃的检验及指标评价[J];玻璃;2004年04期
7 张祖力;;日矿材料:将薄型显示板用ITO靶产能增加一倍[J];功能材料信息;2004年02期
8 吕志伟,姚吉升,陈志飞;纳米ITO粉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J];有色矿冶;2003年05期
9 张树高,黄伯云,方勋华;ITO导电薄膜的用途和制备方法[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年01期
10 朱协彬;段学臣;陈海清;;3种分散剂对ITO浆料稳定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路海;王铭;莫黎昕;乔淑楠;方一;胡朝丽;蒲嘉陵;;电子纸显示ITO电极保护层研究及其性能表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2 祝颖;;ITO导电玻璃的生产及其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李东平;李青;;ITO高阻薄膜的制备及光电特性研究[A];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严礼;宋迎雪;周yN;宋波;;PEI修饰的低功函ITO电极在反向结构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C];2014年
5 张勇;张克立;;ITO粉体的软化学合成及表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邢朋飞;张雪凤;王政红;薛建强;张秀勤;;纳米ITO合金粉末的热处理研究[A];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杨同辉;程轲;程纲;胡彬彬;王书杰;杜祖亮;;ITO基底上周期性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2分会:纳米表征与检测技术[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左中甫 通讯员 谢群;国际ITO接发包中心进驻雨花软件园[N];南京日报;2010年
2 ;本土ITO企业要走差异化路线[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邬e灞颈钦,
本文编号:480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48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