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共混体系薄膜稳定性及其受限结晶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分子共混体系薄膜稳定性及其受限结晶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分子共混 薄膜 去润湿 相分离 结晶 原子力显微镜
【摘要】:随着高分子共混薄膜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在高分子共混薄膜中,存在高分子共混物和薄膜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作为薄膜,存在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作为高分子共混物,存在相容性以及相分离行为。此外,当共混物中含结晶性组分时,还会存在结晶行为。共混薄膜中多种相行为的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一方面给其结构与性能调控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深入理解复杂相行为及其耦合机制带来了巨大挑战。鉴于此,本论文从无定形高分子共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PMMA/SAN))薄膜入手,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实验手段,系统考察了其稳定性以及与相分离的耦合行为;建立了“以相容性组分调控薄膜稳定性”的策略,为组成涨落诱导去润湿机理提供了直接证据,并以双层膜体系为例阐明了溶剂选择性对高分子薄膜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以环带球晶为例,研究了含结晶性高分子共混(聚乳酸/聚甲醛(PLLA/POM))薄膜中结晶、相分离、润湿/去润湿行为,建立了“定点刻蚀”和“结构重构”方法,并据此阐明了薄膜厚度、等温结晶温度以及共混组成等因素对上述复杂相行为耦合机制的影响规律。具体阐述如下:1.微量相容性第二组分对PMMA (SAN)超薄膜稳定性影响:通过向纯PMMA(或SAN)中添加极少量SAN(或PMMA)的方式,获得相容性共混薄膜,并将之在相容区退火以研究其稳定性。所得结果表明,纯PMMA和纯SAN薄膜在硅基底上表现出良好的润湿性;而加入极少量SAN的PMMA薄膜表面出现微小起伏,但薄膜整体保持稳定;加入极少量PMMA的SAN薄膜发生了“孔洞扩张”方式的去润湿;其机理为:相容性组分的加入导致其在薄膜厚度方向出现组成梯度,进而存在发生“组成涨落去润湿”的趋势;当PMMA含量较高时,PMMA与基底良好的亲和性抑制了上述去润湿趋势;当SAN含量较高时,SAN与基底较差的亲和性加速了上述去润湿;因此,此部分工作为“组成涨落去润湿”提供了直接证据,并为高分子薄膜稳定性调控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2. PMMA/SAN双层薄膜稳定性及其结构形成动力学研究:通过依次旋涂方法制备了SAN在下PMMA在上的双层薄膜,系统考察了溶剂氛围下的薄膜稳定性。结果表明,溶剂退火所得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溶剂的选择性。在PMMA的选择性溶剂乙酸(HAc)作用下,下层SAN保持稳定,而上层PMMA以SAN为基底发生去润湿;在SAN的选择性溶剂邻二氯苯(OBD)作用下,由于溶剂分子无法透过PMMA层,故双层膜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而在二甲基甲酰胺(DMF, PMMA和SAN均可溶解,但后者溶解性远优于前者)氛围中,溶剂分子通过溶胀作用穿透PMMA层,进而导致下层SAN发生去润湿,且SAN的运动带动上层PMMA,最终形成PMMA层覆盖SAN“液滴”的结构;该工作以双层膜体系为例,阐明了溶剂作用对薄膜稳定性的影响规律;3. PLLA/POM共混薄膜准环带球晶及其厚度依赖性研究:针对以混合溶液旋涂方式制备的PLLA/POM共混薄膜,建立了“定点刻蚀”与“结构重构”方法以研究薄膜厚度方向的组成分布,以此明确了受限情况下高分子共混薄膜的垂直相分离行为及其导致的"PLLA富集层-PLLA/POM共混层-POM富集层”三层结构,以熔融态接触角方式阐明了上述结构出现的原因:即POM与氧化硅基底之间更好的浸润性;以电子衍射等方法明晰了受限情况下准环带球晶的形成机制:即片晶连续扭曲;并通过薄膜厚度实现了对环带球晶受限程度的调控,明确了受限程度与片晶扭转之间的协同作用:高分子片晶发生扭曲所需空间强烈依赖于薄膜厚度;4. PLLA/POM共混薄膜准环带球晶温度及组成依赖性研究:通过等温结晶温度和高分子共混薄膜组成两个因素的调控,系统研究了准环带球晶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等温结晶温度的提高,晶体发展趋于完善,片晶扭曲更加缓慢,因此,准环带球晶环带周期得以显著提高,对旋转半径影响不大;而共混组成中PLLA比例的增加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更多未结晶PLLA穿插于POM片晶之间,减缓了不对称应力差,进而拉大了环带周期;另一方面,POM相对含量的降低,导致三层结构中PLLA/POM混合层以及POM层厚度下降,进而导致旋转半径减小;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实现了对准环带球晶结构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高分子共混 薄膜 去润湿 相分离 结晶 原子力显微镜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317;TB383.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绪论15-31
- 1.1 引言15
- 1.2 无定形高分子共混薄膜的相行为15-22
- 1.2.1 无定形高分子共混薄膜的相分离行为15-17
- 1.2.2 单一组分无定形高分子薄膜的去润湿行为17-20
- 1.2.3 相分离与去润湿的耦合20-22
- 1.3 结晶性高分子的相行为22-28
- 1.3.1 结晶性高分子的结晶形态22-23
- 1.3.2 高分子环带球晶23-27
- 1.3.3 结晶和相分离的耦合与结晶和相分离、去润湿的耦合27-28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28-31
- 1.4.1 立题依据28-29
- 1.4.2 研究内容29-31
- 第二章 微量相容性第二组分对PMMA(SAN)超薄膜稳定性影响31-41
- 2.1 引言31-32
- 2.2 实验部分32-33
-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32
- 2.2.2 薄膜制备32-33
- 2.2.3 实验过程33
- 2.3 结果与讨论33-40
- 2.3.1 温度诱导下PMMA/SAN共混薄膜的相容性33
- 2.3.2 温度诱导下PMMA/SAN共混薄膜的去润湿行为33-37
- 2.3.3 温度诱导下PMMA/SAN共混薄膜去润湿动力学37-38
- 2.3.4 温度诱导下PMMA/SAN共混薄膜去润湿的机理38-39
- 2.3.5 温度诱导下PMMA/SAN共混薄膜去润湿的途径39-40
- 2.4 本章小结40-41
- 第三章 PMMA/SAN双层薄膜的稳定性及其结构形成动力学研究41-49
- 3.1 引言41
- 3.2 实验部分41-43
-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41-42
- 3.2.2 薄膜制备42-43
- 3.2.3 实验过程43
- 3.3 结果与讨论43-47
- 3.3.1 PMMA选择溶剂诱导下双层膜的去润湿行为43-45
- 3.3.2 SAN选择溶剂诱导下双层膜的去润湿行为45-47
- 3.4 本章小结47-49
- 第四章 PLLA/POM共混薄膜准环带球晶及其厚度依赖性研究49-63
- 4.1 引言49-50
- 4.2 实验部分50-51
-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50-51
- 4.2.2 薄膜制备51
- 4.2.3 实验过程51
- 4.3 结果与讨论51-61
- 4.3.1 PLLA/POM共混薄膜准环带球晶51-57
- 4.3.2 PLLA/POM共混薄膜准环带球晶对厚度的依赖性57-61
- 4.4 本章小结61-63
- 第五章 PLLA/POM共混薄膜准环带球晶结晶温度及组成依赖性研究63-73
- 5.1 引言63
- 5.2 实验部分63-65
-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63-64
- 5.2.2 薄膜制备64
- 5.2.3 实验过程64-65
- 5.3 结果与讨论65-71
- 5.3.1 PLLA/POM共混薄膜准环带球晶及其对温度的依赖性65-68
- 5.3.2 PLLA/POM共混薄膜准环带球晶及其对组成的依赖性68-71
- 5.4 本章小结71-73
- 第六章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8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净植;;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7年02期
2 廖凯荣,卢泽俭,,郑小鹏;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年03期
3 宋锐,陈晶,林辛,高金贵,范庆荣;分子链大尺度取向对非晶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结晶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1998年05期
4 朱静安,王立军,姜明才;增强增韧尼龙66工程塑料结晶行为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1期
5 袁建军,徐祖顺,程时远;不同端基及分子量聚氧乙烯的结晶行为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1期
6 段春来,吴唯,钱琦;聚丙烯基纳米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3年03期
7 佟翠艳,谢德民,杨德才;自成核对间同立构1,2-聚丁二烯结晶行为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陈玉君,杨始悴;关于聚酯的结晶行为与好纺性的探讨[J];聚酯工业;1997年04期
9 左丽,马晓霞,陈素梅;钛酸钾晶须增强尼龙6基体结晶行为的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冯钠,黄锐,李社青,王文生,马春;PA6/nano-CaCO_3/POE-g-MAH复合材料形态结构与结晶行为(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春慧;操建华;左丹英;朱宝库;徐又一;;聚偏氟乙烯的多晶型及结晶行为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2 孙静;姚露;何领好;宋锐;;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膜的制备及结晶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亢健;曹亚;;不同催化剂聚丙烯的结晶行为和拉伸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孙敬茹;邵俊;李杲;陈学思;;不同熔融条件下的聚乳酸立体复合物的结晶行为及形貌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C];2013年
5 李环;徐康茗;吴宏;郭少云;;微层挤出过程中尼龙6结晶行为的研究[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薛冬峰;刘飞;刘军;张远见;吕派;李克艳;;材料的结晶行为与储能特性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晶体生长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唐颂超;徐会军;;聚乳酸立体复合物对左旋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莉;陈宁;王琪;;聚乙烯醇熔融结晶行为研究[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娇霞;李四梅;张家齐;;POM/PEO-PPO-PEO/CNTs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2年
10 兰巧锋;余坚;张军;何嘉松;;超临界二氧化碳诱导的聚碳酸酯薄膜的结晶行为[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俞昊;新型聚羟基脂肪酸类生物材料的结晶行为及纤维成形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2 吕军;结晶性芳香聚酯、聚酯共混物及聚醚高压结晶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徐勇;PTT及其共聚酯的合成与结晶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上官勇刚;聚丙烯合金的结晶行为及其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全燕南;全同立构聚丙烯诱导结晶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李铭;增塑、成核及取向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7 边界;PET及其共聚酯的结晶行为[D];浙江大学;2002年
8 周炳;碳纳米管高密度接枝聚合物的结晶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刘亚群;添加剂对聚氯乙烯结晶行为、微观形态和性能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艳梅;记忆效应对聚乳酸结晶行为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王岗;工艺参数对iPP间歇式发泡及结晶行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3 郝明洋;聚合物黏弹性对微孔发泡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5年
4 王晓君;聚(3-烷基噻吩)及其复合物的结晶行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朱豫;高分子共混体系薄膜稳定性及其受限结晶行为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胡丹丽;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其改性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王慧珊;聚乳酸/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结晶行为[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8 郭文娟;生物降解高分子熔融、结晶行为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梁永刚;两种生物降解高分子/生物大分子单宁酸共混物相容性与结晶行为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10 邱元进;组分微结构对聚丙烯二元和三元共混物结晶行为和形态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28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52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