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正极材料均一化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层状正极材料均一化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层状正极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但在充放电过程中其表面结构容易发生破坏,从而使循环性能恶化。为了抑制这种现象,本文利用不同改性技术对层状正极材料LiCoO_2(LCO)和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进行包覆研究,探索分析了不同包覆技术对其循环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异丙醇铝(AIP)和硝酸铝(ANO)两种包覆技术包覆LCO的对比研究通过AIP和ANO两种水解包覆的对比研究,得出,与ANO包覆技术相比,AIP水解产生的Al_2O_3包覆层有更好的均匀性,其包覆样品获得了较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80循环),其值在4.2,4.4,4.5以及4.6 V的充电截止电压下分别为137.5 mAh g~(-1)、98.1%,166.7 m Ah g~(-1)、94.1%,186.2 mAh g~(-1)、95.0%以及219.2 mAh g~(-1)、63.2%。并且其Al_2O_3包覆层能更有效地抑制电解液中Co溶解以及充放电过程中极化阻抗Rp的增大。2.改进的AIP和偏铝酸钠(SMA)水解两种包覆技术包覆LCO的对比研究通过改良的AIP和SMA两种包覆法的对比研究,得出,改进的AIP方法制备的Al_2O_3-I包覆层为无定型的絮状分布,且厚度为20-50 nm,包覆均匀性较好。其容量保持率在4.4 V、4.5 V下分别为91.8%和91.2%,而SMA包覆的容量保持率在4.4 V、4.5 V下分别为83.7%和80.0%,因此,与SMA包覆相比,改进的AIP包覆样品有着更好的循环稳定性。3.三种不同氧化物包覆技术包覆NCM622正极材料后的对比研究通过三种氧化物包覆技术对比研究,得出,SiO_2包覆均匀性较好,其包覆层厚度为10 nm,而Al_2O_3和TiO_2包覆均匀性较差,其包覆层厚度分别约为5 nm和30 nm。此外,充放电循环测试得出,包覆样品的循环稳定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在50℃下,经过50个循环,Al_2O_3、SiO_2和TiO_2包覆的首次放电容量和保持率分别为197 mAh g~(-1)、93%,190 mAh g~(-1)、89%以及185 mAh g~(-1)、83%。其包覆效果最佳的是Al_2O_3,最差的是TiO_2。此外,AC阻抗指出,三种氧化物包覆的溶液阻抗Rs、表面层的扩散阻抗R1和电荷转移阻抗Rct是不同的,其中,Al_2O_3包覆层更能较好的抑制各类阻抗的增长,减小其界面阻抗。
【关键词】:层状正极材料 表面包覆 氧化物 电化学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TB383.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5
- 1. 绪论15-34
- 1.1 引言15-17
- 1.2 正极材料的种类及其表面包覆研究现状17-25
- 1.2.1 表面包覆在提高正极性能中的机理和角色17-18
- 1.2.2 层状正极材料18-21
- 1.2.2.1 LiCoO_218-19
- 1.2.2.2 LiNi_xCo_yM_(1-x-y)O_2 (0
19 - 1.2.2.3 xLi_2MnO_3·(1-x)LiMO_2 (M= Fe,Co,Ni_(1/2)Mn_(1/2)19-20
- 1.2.2.4 层状材料存在的挑战和研究方向20-21
- 1.2.3 尖晶石类正极材料21-22
- 1.2.4 橄榄石类正极材料22-24
- 1.2.5 其它正极材料24-25
- 1.3 包覆材料的种类及性质25-28
- 1.3.1 包覆材料和包覆后正极之间的关系25
- 1.3.2 氧化物25-26
- 1.3.3 电极材料26-27
- 1.3.4 磷酸盐27
- 1.3.5 碳27-28
- 1.3.6 其它包覆材料28
- 1.4 包覆技术28-32
- 1.4.1 包覆技术对包覆层性质的影响28-29
- 1.4.2 化学沉淀包覆29
- 1.4.3 干法包覆29-30
- 1.4.4 溶胶凝胶包覆30-31
- 1.4.5 化学气相沉积(CVD)包覆31
- 1.4.6 其它包覆技术31-32
- 1.5 课题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32-34
- 2. 实验部分34-41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34-36
- 2.1.1 实验原料34-35
- 2.1.2 实验设备35-36
- 2.2 实验方案36-38
- 2.2.1 不同Al_2O_3包覆LiCoO_2技术36-37
- 2.2.1.1 AIP水解法36
- 2.2.1.2 ANO水解法36
- 2.2.1.3 SMA水解法36-37
- 2.2.1.4 改进的AIP包覆法37
- 2.2.2 不同氧化物包覆NCM622正极材料37-38
- 2.2.2.1 Al_2O_3包覆37-38
- 2.2.2.2 SiO_2包覆38
- 2.2.2.3 TiO_2包覆38
- 2.3 表征与测试38-41
- 3. 不同Al_2O_3包覆技术对LiCo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41-64
- 3.1 引言41
- 3.2 AIP和ANO包覆法的对比分析41-55
- 3.2.1 XRD分析41-42
- 3.2.2 SEM分析42-44
- 3.2.3 Al Dot Mapping分析44-45
- 3.2.4 TEM分析45-46
- 3.2.5 电化学性能分析46-49
- 3.2.6 Co溶解分析49-50
- 3.2.7 AC阻抗分析50-52
- 3.2.8 CV曲线分析52-53
- 3.2.9 小结53-55
- 3.3 改进的AIP和SMA包覆法的对比分析55-64
- 3.3.1 XRD分析55
- 3.3.2 SEM分析55-56
- 3.3.3 Al Dot Mapping分析56-57
- 3.3.4 TEM分析57-58
- 3.3.5 电化学性能分析58-59
- 3.3.6 Co溶解分析59-60
- 3.3.7 AC阻抗分析60-61
- 3.3.8 CV曲线分析61-62
- 3.3.9 小结62-64
- 4. 不同氧化物包覆对LiNi_(0.6)Co_(0.2)Mn_(0.2)O_2 (NCM622)性能的影响64-73
- 4.1 引言64
- 4.2 结果与讨论64-72
- 4.2.1 XRD表征64-65
- 4.2.2 SEM表征65-66
- 4.2.3 包覆元素Mapping表征66-67
- 4.2.4 TEM表征67-68
- 4.2.5 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68-70
- 4.2.6 AC阻抗测试70-72
- 4.3 小结72-73
- 5. 结论与展望73-76
- 5.1 主要结论73
- 5.2 论文创新点73-74
- 5.3 展望74-76
- 参考文献76-86
- 作者简历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军;;石灰质中包覆层材料的应用[J];武钢技术;1988年12期
2 李东林;曹继平;王吉贵;;不饱和聚酯包覆层的耐烧蚀性能[J];火炸药学报;2006年03期
3 李江存;焦清介;任慧;王丽霞;赵伟栋;;海因/三嗪类复合键合剂包覆黑索今的研究[J];含能材料;2008年01期
4 詹惠安;郑邯勇;赵文忠;王永昌;;中空玻璃微球在硅橡胶包覆层中的应用[J];火炸药学报;2010年01期
5 王永昌;黄庆;陈支厦;;丁羟包覆层力学性能研究[J];舰船防化;2010年05期
6 孙长印;;丁羟包覆层的强制老化试验[J];航空兵器;1984年04期
7 蓝福堂;黄炎;;论压辊的柔度 具有软包覆层压辊刚度理论的探讨[J];广东造纸技术通讯;1980年Z1期
8 郑克全 ,张思玉 ,方心济;激光包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9 包昌火;陈昌珍;兰承钊;程普生;费北孙;张晔;;包覆层的脱粘和发展[J];现代兵器;1986年06期
10 王晰猷;;包覆层剪切粘结强度测试方法的研究[J];火炸药;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樊世民;盖国胜;苗赫濯;;颗粒包覆技术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议暨2002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士山;王吉贵;杨建;;少烟不饱和聚酯包覆层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推进剂分册)[C];2005年
3 孙贵磊;李晓杰;闫鸿浩;;碳包覆铁碳化合物的爆轰合成及表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4 王英平;王先友;舒洪波;魏启亮;吴强;白艳松;胡本安;;MgF_2包覆尖晶石LiMn_2O_4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曹安民;池子翔;张伟;杨粉丽;;电极材料均匀可控界面层的实现与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6 金永中;吴卫;;热分解-还原法在制备金属包覆粉中的应用[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7 魏智强;闫晓燕;朱林;杨晓红;汪宝珍;;碳包覆铁纳米颗粒微结构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洋;硼化合物和包覆硼的制备、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王影;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表面改性及电化学储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吴子华;金纳米棒(AuNR)与介孔SiO_2包覆材料的制备、性能和结构调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倩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变形行为的原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宋杰光;包覆式ZrB_2-YAG-Al_2O_3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桂霞;稀土纳/微米颗粒的包覆技术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丽;二次包覆硅/碳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庞琳;ZnS:Mn/Zn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继瑞;泡沫铝发泡剂粉体TiH_2的包覆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章_g;γ-Ce_2S_3包覆色料的制备与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5 曹美玲;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碳包覆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凌杨;聚合物包覆碳纳米管及其对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7 薛盛龙;复杂管道条件下带包覆层铁磁性管道腐蚀脉冲涡流检测[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8 余家泉;改性双基推进剂/三元乙丙包覆薄膜Ⅰ型界面脱粘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许进;锂离子电池钴酸锂正极的溅射包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张莉莉;铝氧化物包覆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41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54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