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介孔复合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容器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介孔复合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容器性能研究
【摘要】:多孔材料是一类孔径可调、比表面高的具有介稳态纳米结构的材料,其孔隙尺寸的大小、数量和分布是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因为多孔材料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现代催化工业中,它是很重要的一种催化剂或者催化剂载体,它还被应用到许多其他领域比如电池、吸附和分离、医药等。本文通过蒸发引导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以1-萘酚及2-萘酚掺杂酚醛树脂为碳源的微介孔复合材料,初步考察了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蒸发引导自组装的方法合成1-萘酚掺杂酚醛树脂为碳源的微介孔复合材料,考查1-萘酚含量对碳材料性质的影响。通过改变酚醛树脂及萘酚与F127的比例,调节介孔孔道结构。F127与酚醛树脂及萘酚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可以在120 oC下聚合成复合高分子,高温碳化之后形成微介孔复合碳材料。2.合成2-萘酚掺杂酚醛树脂为碳源的微介孔复合材料制备一系列不同比例的2-萘酚为碳源的微介孔复合材料,考查不同比例的2-萘酚含量对碳材料性质的影响。通过改变酚醛树脂及2-萘酚与F127的比例,得到不同性能的微介孔复合碳材料,并与1-萘酚掺杂合成的碳材料进行比较。3.电化学电容器性能的考察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恒电流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分析所制备的微介孔复合碳材料的电化学电容器性能。具体过程为:在三电极体系里,使用CHI660B型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测试,以新制碳材料电极作为研究电极,铂电极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电极考察循环伏安性能。考察了交流阻抗等电容器性能。结果显示由2-萘酚掺杂酚醛树脂合成的微介孔复合碳材料制备电极,其电化学电容器性能较好,其中掺杂10%2-萘酚合成的复合碳材料的电化学电容器的比电容为195 F/g。
【关键词】:1-萘酚 2-萘酚 酚醛树脂 电化学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2;TM5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多孔材料概述9-11
- 1.1.1 多孔物质的演变与发展9-10
- 1.1.2 微孔碳材料10-11
- 1.2 介孔材料理论分析11-12
- 1.2.1 介孔碳材料11
- 1.2.2 有序介孔碳材料11-12
- 1.3 介孔碳材料合成方法与形成机理12-16
- 1.3.1 介孔碳材料合成方法12-15
- 1.3.2 介孔碳材料的形成机理15-16
- 1.4 介孔碳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16-18
- 1.4.1 介孔碳材料应用16-17
- 1.4.2 介孔碳材料研究进展17-18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19-25
- 2.1 实验原理19
- 2.2 碳材料表征19-20
- 2.2.1 热重、差热分析19-20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20
- 2.2.3 透射电镜分析20
- 2.2.4 热重分析20
-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20-25
- 2.3.1 循环伏安测试21-22
- 2.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22-23
- 2.3.3 交流阻抗测试23-25
- 第三章 酚醛树脂及 1-萘酚为碳源的微介孔复合材料的制备25-29
- 3.1 实验部分25-29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25-26
- 3.1.2 酚醛树脂及 1-萘酚为碳源的微介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6
- 3.1.3 酚醛树脂及 2-萘酚为碳源的微介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6-27
- 3.1.4 电化学性能表征实验27
- 3.1.5 分析与讨论27-29
- 第四章 1-萘酚对碳材料的性质的影响29-35
- 4.1 X射线衍射(XRD)29-30
- 4.2 TG分析30-31
- 4.3 BET数据分析31-33
- 4.4 TEM分析33
- 4.5 本章小结33-35
- 第五章 2-萘酚掺杂微介孔复合碳材料的合成35-43
- 5.1 X射线衍射(XRD)35-36
- 5.2 N_2物理吸脱附36-39
- 5.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39
- 5.4 电化学性质数据分析39-42
- 5.4.1 循环伏安特性40
- 5.4.2 恒电流充放电40-41
- 5.4.3 交流阻抗测试41-42
- 5.5 本章小结42-4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43-45
- 参考文献45-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大谷杉郎;李安邦;;碳材料工业的将来状况[J];新型碳材料;1985年02期
2 王文明;臧建鸣;;以蜂窝技术构筑绿色低碳材料的未来(二)[J];中国包装工业;2010年08期
3 何新锋;含碳材料中碳化硅的测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0年03期
4 谭强;;德科学家发现一种硬度接近金钢石的不含碳材料[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2期
5 刘蕾;袁忠勇;;介孔碳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3期
6 陈红香;冯海波;孟宪虎;;不同碳材料对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吸附性能研究[J];舰船防化;2011年03期
7 程立强;刘应亮;张静娴;袁定胜;徐常威;孙广辉;;球形碳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6年10期
8 苏沙沙;顾金楼;李永生;施剑林;;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对胆红素的优越吸附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6期
9 米远祝;但悠梦;胡卫兵;;溶剂热还原法制备蛋壳状碳材料[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10 刘振宇;碳材料的强度演变规律[J];新型碳材料;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云辉;刘明贤;刘超;甘礼华;朱大章;徐子颉;陈龙武;;纳米结构有序微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4分会:胶体分散与多组分体系[C];2013年
2 侯珂珂;张安峰;代成义;刘民;郭新闻;;锆助剂-水热法合成多级孔结构介孔碳材料[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李敏;邓庆芳;张凌峰;刘蕾;林秀珍;袁忠勇;;介孔氮化碳材料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和电化学性能[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眭剑;马文林;任书芳;;氮化碳材料的研究进展[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赵丽;;基于生物质衍生物的氮掺杂的碳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吴树昌;温国栋;钟炳伟;谷献模;王海花;苏党生;;碳材料表面含氧官能团在液相硝基苯还原反应中的作用[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李启汉;黎海超;陈水挟;;一种高比表面酚醛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8 欧阳洁瑜;于晓慧;陈水抉;;以氧化镁为活化剂制备高中孔率碳材料[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荷力胜蜂窝材料集团 王文明 臧建鸣;以蜂窝技术构筑绿色低碳材料的未来[N];中国包装报;2014年
2 李迪克 张小安;703所 航天碳材料产业项目投产[N];中国航天报;2011年
3 孟宪军 记者 王春;高碳材料带来低碳生活[N];科技日报;2011年
4 蔡金刚;2018年美国结构碳材料市场规模将达31亿美元[N];中国建材报;2013年
5 黄慧琴 周波;用CD光盘作炼铁碳材料的试验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瑞林;生物质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在吸附、分离与催化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冀辉;以鳞片石墨为原料的多功能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罗涛;微尺度碳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金苹;傒酸酐及氟代氨基苄腈改性氮化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解水制氢[D];郑州大学;2015年
2 刘磊;微介孔复合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容器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陈刚;几种介孔碳材料的制备[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4 王岩岩;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涛;生物质碳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6 杨珊珊;碳材料掺杂丝素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7 崔瑛志;熔盐电化学沉积碳材料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周海云;中孔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利民;含氮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潘从涛;基于离子液体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4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56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