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亚微米颗粒增强Al-Mg-Si-O系复合材料及其超塑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原位亚微米颗粒增强Al-Mg-Si-O系复合材料及其超塑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原位合成 亚微米SiO_2颗粒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摘要】:本文采用熔体直接反应法结合高速剪切分散工艺,以亚微米Si02颗粒与Al-Mg-Si合金熔体反应制备了原位亚微米颗粒增强Al-Mg-Si-O系复合材料,系统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反应过程及反应产物,研究了Si02颗粒添加量、T6热处理及多向锻造(MF)变形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单向高温拉伸试验研究了复合材料的超塑性。亚微米SiO2颗粒与Al-2.53Mg-1.47Si熔体合金原位反应生成亚微米MgAl2O4增强颗粒,基体则由α-Al、Mg2Si及Si相组成。SiO2颗粒的添加对基体中α-Al具有细化作用。SiO2添加量较少时(≤1 vol.%), α-A1枝晶细化效果明显,晶界处仅存在少量MgAl2O4团聚。但随着SiO2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加,晶界处MgAl2O4团聚逐渐增多,α-Al枝晶并未进一步明显细化。添加1 vol.%SiO2所制备复合材料中α-Al枝晶尺寸较小,MgAl2O4团聚较少,显微组织最优。T6热处理可有效改善复合材料中Mg2Si相的形貌。经过T6热处理后,晶界处网状分布的Mg2Si变为细小球状、椭球状,最大尺寸约为8μm。多向锻造则可促使Mg2Si颗粒均匀分布于基体中,同时使晶界处亚微米MgAl2O4团聚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随着SiOz颗粒添加量的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增大,伸长率减小。相较于Al-2.53Mg-1.47Si合金,SiO2添加量为0.5、1、2、3 v01.%时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依次提高了9.2%、18.4%、23.7%和26.1%,伸长率则依次降低了6.5%、12.4%、32.8%和59.5%。经T6热处理及多向锻造后,添加1 vol.%SiO2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伸长率可达19.83%,较铸态时提高313.9%,断裂方式也由铸态时的脆韧混合断裂转化为完全韧性断裂。以不同变形条件对T6+MF态1 vol.%SiO2复合材料进行高温拉伸试验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应变速率降低,变形最大真应力值减小,伸长率增大。在560℃,10-4 s-1条件下复合材料的伸长率可达126%。特征参数m值随温度提高而增大,试验温度范围内m值均小于0.3,但进一步升高温度,m值可能继续增大。特征参数Q值远大于A1的自扩散激活能,可推断这是高温拉伸过程中动态再结晶所引发的晶界滑动变形机制在起作用。复合材料高温拉伸断口主要由韧窝构成,呈延性断裂特征。韧窝尺寸及形貌随温度降低与应变速率增大而逐渐变小变浅。断裂过程中发生了空洞的形核、长大与连接。空洞多形成于晶界不规则处,随着高温变形的进行,空洞尺寸不断增大,空洞长大机制也由扩散控制逐渐转变为应变控制为主。
【关键词】:原位合成 亚微米SiO_2颗粒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6
- 1.1 选题背景11-12
- 1.2 原位PRAMCs概述12-18
- 1.2.1 PRAMCs概述12-13
- 1.2.2 原位PRAMCs的特点及性能13-15
- 1.2.3 原位PRAMCs的制备工艺15-17
- 1.2.4 原位亚微米PRAMCs的颗粒分散工艺17-18
- 1.3 超塑性综述18-22
- 1.3.1 超塑性概念及特征18-20
- 1.3.2 超塑性研究历程20-21
- 1.3.3 超塑性应用与发展趋势21-22
- 1.4 PRAMCs超塑性22-25
- 1.4.1 PRAMCs超塑性研究进展22-23
- 1.4.2 PRAMCs超塑性变形机制23-24
- 1.4.3 PRAMCs超塑性发展方向24-25
- 1.5 课题研究内容25-26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26-33
- 2.1 试验材料及反应体系设计26-28
- 2.1.1 基体材料26-27
- 2.1.2 增强体材料27-28
- 2.2 试验主要设备28-30
- 2.2.1 熔炼及辅助设备28-29
- 2.2.2 粉末预处理设备29
- 2.2.3 锻造及热处理设备29-30
- 2.2.4 高温拉伸设备30
- 2.3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30-33
- 2.3.1 金相组织分析(OM)30
- 2.3.2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30-31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31
- 2.3.4 常温拉伸试验31
- 2.3.5 单向高温拉伸试验31-33
- 第三章 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33-50
- 3.1 引言33
- 3.2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加工艺33-36
- 3.2.1 亚微米SiO_2粉末预处理33-34
- 3.2.2 熔体直接反应结合刀片高速剪切工艺34-35
- 3.2.3 热处理及锻造工艺35-36
- 3.3 复合材料相组成及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36-39
- 3.4 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研究39-43
- 3.4.1 SiO_2颗粒添加量对铸态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39-41
- 3.4.2 T6热处理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41-42
- 3.4.3 多向锻造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42-43
- 3.5 复合材料常温拉伸性能研究43-48
- 3.5.1 SiO_2颗粒添加量对铸态复合材料常温拉伸性能的影响43-45
- 3.5.2 T6热处理及锻造对复合材料常温拉伸性能的影响45-46
- 3.5.3 SiO_2颗粒添加量对铸态复合材料拉伸断口形貌的影响46-47
- 3.5.4 T6热处理及多向锻造对复合材料断口形貌的影响47-48
- 3.6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复合材料超塑性研究50-62
- 4.1 引言50
- 4.2 高温拉伸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分析50-54
- 4.3 特征参数m值分析54-56
- 4.4 特征参数Q值分析56-57
- 4.5 高温拉伸断口形貌及断裂机制分析57-60
- 4.6 本章小结60-62
- 第五章 主要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70
- 致谢70-7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在;苏中地;张洪军;黄震;;香烟燃烧产生的亚微米颗粒物动态粒径谱特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2 隋建才;杜云贵;刘艺;张金伦;尹光志;;100MW锅炉NaOH颗粒生成的数值模拟[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3 屈成锐;徐斌;吴健;刘建新;王学涛;;O_2/CO_2气氛下O_2浓度对燃煤PM_(2.5)形成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3期
4 隋建才;徐明厚;杜云贵;刘艺;;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生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8年03期
5 赵毅;沈艳梅;;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形成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2008年05期
6 罗锐;刘石;;应用显微全息方法对微槽流动中亚微米颗粒的追踪(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2年02期
7 黎春梅;柳朝晖;郑楚光;;燃煤过程亚微米颗粒形成过程的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8 孙在;黄震;王嘉松;;亚微米颗粒物的沉积与凝并的模拟与实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9 王春芬;黄宁康;张海峰;张永辉;;CuCl~+注入α-Al_2O_3晶体退火后表面亚微米颗粒的形成情况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8年06期
10 汪应红;王群英;付晓恒;;燃煤过程矿物质形态对亚微米颗粒释放的影响[J];煤炭转化;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在;黄震;王嘉松;;室内ETS亚微米颗粒物的数量粒径谱与质量粒径谱演变[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张兴刚;表层过滤高效分离亚微米颗粒[N];中国化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凤;燃煤亚微米颗粒的形成和团聚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隋建才;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与排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孟韵;煤燃烧过程中有害元素和亚微米颗粒物排放与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亮;准东煤粉燃烧过程颗粒物生成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浩;原位亚微米颗粒增强Al-Mg-Si-O系复合材料及其超塑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占中华;矿物特性对燃煤亚微米颗粒物排放特性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邹红果;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魏丽君;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凝并过程矩方法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洋;雾霾排放源亚微米颗粒物热泳沉积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张佳晨;上海、杭州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吸湿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曾磊峗;生物质涡旋燃烧飞灰颗粒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94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59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