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钯双金属纳米粒子合成工艺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钯双金属纳米粒子合成工艺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金(Au)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性能,钯(Pd)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设计合成具有多功能的AuPd双金属纳米粒子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广大研究者发展了水中或非水介质中的合成方法,获得了多面体、枝状、花状和棒状等不同形貌的AuPd双金属纳米粒子。然而,目前具有良好SPR吸收性能的AuPd双金属纳米粒子鲜有报道。本论文以不同形貌的AuPd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为依据,构筑了具有SPR吸收性能的花状、棒状AuPd双金属纳米粒子,并对其形成机理及催化性能进行了探究。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以Au十面体为种子,利用种子生长法在乙二醇(EG)体系中合成了花状AuPd异质纳米粒子;研究了反应温度、前驱体浓度、抗坏血酸(AA)浓度等反应参数对产物结构的影响;本实验以对硝基苯酚催化还原生成对氨基苯酚为模型,研究了制得的花状AuPd异质纳米粒子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花状AuPd异质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2)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了AuPd双金属核壳纳米棒;通过对反应进程及影响因素探究,阐述了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硝酸银(AgNO3)在棒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调控反应中种子的添加量以及CTAB的浓度,对棒的尺寸及形貌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以乙醇的催化氧化为模型,对AuPd双金属核壳纳米棒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AuPd双金属核壳纳米棒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活性,且比商用Pd/C高约6.8倍。(3)采用一步法在水溶液中快速有效合成了高产率的梭形Pd纳米粒子;系统探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碘化钠(NaI)、AA以及反应温度等对产物形貌的影响;本实验以对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为对氨基苯酚为模型,研究了所得梭形Pd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梭形Pd纳米粒子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金 钯 双金属纳米粒子 种子生长 催化还原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B383.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双金属纳米粒子9-11
- 1.2 AuPd双金属纳米粒子11-15
- 1.2.1 不同形貌AuPd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12-14
- 1.2.2 AuPd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研究14-15
- 1.3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15-17
- 第二章 花状AuPd异质纳米粒子的合成工艺及催化性能研究17-31
- 2.1 引言17
- 2.2 实验部分17-19
-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17-18
- 2.2.2 制备工艺18-19
- 2.2.3 样品表征手段19
- 2.2.4 催化性能测试19
- 2.3 结果与讨论19-30
- 2.3.1 样品表征19-21
- 2.3.2 生长机理研究21-23
- 2.3.3 稳定性研究23-24
- 2.3.4 工艺条件优化24-27
- 2.3.5 催化性能研究27-29
- 2.3.6 其它形貌纳米粒子的合成29-30
- 2.4 小结30-31
- 第三章 AuPd双金属核壳纳米棒合成工艺及电催化性能研究31-47
- 3.1 引言31
- 3.2 实验部分31-33
-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31-32
- 3.2.2 制备工艺32-33
- 3.2.3 样品表征手段33
- 3.2.4 催化性能测试33
- 3.3 结果与讨论33-46
- 3.3.1 样品表征33-36
- 3.3.2 形成机理研究36-38
- 3.3.3 工艺条件优化38-44
- 3.3.4 催化性能研究44-46
- 3.4 小结46-47
- 第四章 梭形Pd纳米粒子的合成工艺及其催化性能研究47-59
- 4.1 引言47
- 4.2 实验部分47-49
-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47-48
- 4.2.2 制备工艺48
- 4.2.3 样品表征手段48
- 4.2.4 催化性能研究48-49
- 4.3 结果与讨论49-57
- 4.3.1 样品表征49-50
- 4.3.2 生长机理研究50-52
- 4.3.3 工艺条件优化52-56
- 4.3.4 催化性能研究56-57
- 4.4 小结57-59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73
- 致谢73-75
- 附录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西;范青明;刘迎新;严巍;;离子液体稳定的金属纳米粒子制备及其催化作用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8年02期
2 魏建红,官建国,袁润章;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宇农,何建军,龙小兵;金属纳米粒子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3年04期
4 耀星;韩国开发出大量生产金属纳米粒子的新技术[J];粉末冶金工业;2005年03期
5 杨强;王立;向卫东;王驰亮;周峻峰;;金属纳米粒子/聚合物体系的稳定性及其机理[J];化学进展;2006年Z1期
6 焦洋;孙晓泉;王志荣;邹继伟;王峰;唐坤;余大斌;;贵金属纳米粒子及其复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和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S1期
7 李昌峰;杜丹丹;洪昕;边琰;张国雄;;金属纳米粒子膜制备技术和方法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7年04期
8 黄鹏;付永启;杜惊雷;周崇喜;罗先刚;;十字星形金属纳米粒子的消光性质[J];光散射学报;2009年03期
9 ;金属纳米粒子在电子传递中的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2年08期
10 牛睿祺;张军;;离子液体在制备金属纳米粒子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萍萍;林晓东;段赛;李剑锋;吴德印;任斌;田中群;;金核钯壳铂岛三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电催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许并社;贾虎生;市野赖英喜;;电子束辐照引起的金属纳米粒子的迁移和接合[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舒国伟;陈合;吕嘉枥;;微生物合成金属纳米粒子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4 王翔;杨志林;任斌;田中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介导金属纳米粒子的长程电磁场耦合[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邓意达;;空心结构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形态结构控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刘航宇;董琳琳;何玲;陶国宏;;介孔结构硅氧化物保护的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姜丹;唐彬;郭洪云;徐蔚青;徐抒平;;贵金属纳米粒子的晶面选择性刻蚀及其传感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8 戴兢陶;王新红;孙玉凤;;憎水性三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及磁性[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张瑛洧;;基于植物多酚—单宁酸诱导的贵金属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绿色可控合成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10 齐伟;李昊龙;吴立新;;表面修饰的多酸超分子复合物/二氧化硅光致变色薄膜及金属纳米粒子的原位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芳芳;金属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组装及其在电催化方面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2 房丽萍;聚合物辅助构建金属纳米粒子阵列及复合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Arif Ullah Khan;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生物合成及其在生物医药和催化方面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郑蔚然;贵金属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5 刘淑霞;薄膜及其它固相介质中金属纳米粒子的原位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6 熊斌;金属纳米粒子在生物成像与生物医学上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3年
7 邹志宇;贵金属纳米粒子复合玻璃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周民;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杨志林;金属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及过渡金属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电磁场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马会利;分子与惰性金属纳米粒子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溪;磁优化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在痕量分析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静逸;离子液体中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刘哲;金属纳米粒子/巯基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儿茶酚胺分析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彭杨;多孔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电化学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5 尧超平;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的研发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志荣;基于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的贵金属纳米粒子类催化材料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金占双;氧化亚铜的形貌控制及其可见光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8 姚娅;基于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天然纤维染色及其动力学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9 李明月;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焚光的双模式糖检测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梁玲;贵金属纳米粒子的体外生物学效应评估及其相关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13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61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