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辅助微孔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波辅助微孔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以分子筛为代表的无机微孔材料具有孔道均一分布,组成和结构的多样以及独特的光电磁等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分离、吸附、催化、离子交换以及主客体组装等诸多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探究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条件与产物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利用新近发展的微波辅助水热合成方法在开放骨架化合物磷酸锌和硅铝酸盐体系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以咪唑为模板剂,以Zn(OAc)2作为锌源、H_3PO_4作为磷源,在微波辅助条件下成功合成出了两种结构不同的一维磷酸锌化合物Ⅰ(Zn(C_3N_2H_4)HPO_4)和二维磷酸锌化合物Ⅱ(Zn_4P_3O_(11)(OH)·3C_3N_2H_4)。两种化合物的结构不相同,但两种化合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元组成的,结构具有一定关联。2.探究了不同的合成条件对两种结构不同的磷酸锌化合物的影响。发现,当晶化温度较低或反应时间较短时,易得到一维磷酸锌化合物I;在前驱体溶液的原料配比不变的前提下,提升晶化温度或延长反应时间会得到二维磷酸锌化合物Ⅱ。3.探究了其他反应条件,如:前驱体溶液中的H_2O/Zn(OAc)_2比、H_3PO_4/Zn(OAc)_2比、锌源等的改变对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当H_2O/Zn(OAc)_2比在一定范围内越小越倾向于合成出一维磷酸锌,越大越倾向于合成出二维磷酸锌;H_3PO_4/Zn(OAc)_2比则相反,在一定范围内越小越易合成出二维化合物,越大越易合成出一维化合物。由此可看出,磷酸锌化合物的结构与前驱体溶液的pH值有很大关系。4.在硅铝酸盐体系中选择了经典的ANA型分子筛进行研究。尝试改变合成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硅铝比等合成条件,探究合成条件与产物结构、形貌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有:当硅铝比比较大时能合成出纯相的ANA分子筛,说明ANA分子筛的合成条件需要有较高的硅铝比;改变反应温度后发现,ANA分子筛的合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在一定温度下、一定范围内延长反应时间,发现ANA分子筛可以在微波辅助水热条件下被快速合成出来,当硅铝比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只需30min就可以得到纯相的ANA分子筛。
【关键词】:微波辐射 合成 磷酸锌 ANA 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23
- 1.1 无机多孔材料简介9-16
- 1.1.1 分子筛的简介9-10
- 1.1.2 分子筛的结构10-12
- 1.1.3 分子筛的发展12-13
- 1.1.4 分子筛材料的合成13-16
- 1.1.4.1 水热合成法13-14
- 1.1.4.2 固相合成法14
- 1.1.4.3 气相合成法14-15
- 1.1.4.4 微波合成法15-16
- 1.2 无机多孔材料分类16-20
- 1.2.1 磷酸锌分子筛16-17
- 1.2.1.1 磷酸锌的结构特色16
- 1.2.1.2 有机胺的作用16-17
- 1.2.1.3 磷酸锌的合成17
- 1.2.2 磷酸铝分子筛17-18
- 1.2.3 硅铝酸盐分子筛18-19
- 1.2.4 金属亚磷酸盐分子筛19
- 1.2.5 其他开放骨架结构材料19-20
- 1.3 无机多孔材料的研究热点20-21
- 1.3.1 模板作用20
- 1.3.2 手性开放骨架结构材料20-21
- 1.4 微孔材料的应用及前景展望21-22
- 1.4.1 微孔材料的催化和吸附21
- 1.4.2 微孔材料在功能材料上的应用21-22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之处22-23
- 1.5.1 研究内容22
- 1.5.2 创新之处22-23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3-27
- 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23-24
- 2.2 主要设备和仪器24
- 2.3 微波辅助加热合成磷酸锌24-25
- 2.4 微波辅助加热合成ANA25
- 2.5 样品表征25-27
- 2.5.1 X射线衍射仪(XRD)25
- 2.5.2 热重分析(TGA)25-26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26
- 2.5.4 单晶结构分析26
- 2.5.5 显微成像分析系统26-27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27-62
- 3.1 微波辐射条件下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及结构研究27-50
- 3.1.1 磷酸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分析27-35
- 3.1.2 微波辐射温度对磷酸锌化合物的影响35-39
- 3.1.3 微波辐射时间对产物的影响39-43
- 3.1.4 原料配比对产物的影响43-48
- 3.1.5 锌源对产物的影响48-50
- 3.2 微波辐射条件下ANA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及结构研究50-62
- 3.2.1 硅铝比对产物的影响51-53
- 3.2.2 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53-56
- 3.2.3 加热功率对产物的影响56-58
- 3.2.4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58-62
- 第四章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69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建君;许云书;;微孔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2 范恩荣;微孔材料多孔结构的测定[J];浙江化工;1994年04期
3 王秀丽,高秋明;无机微孔材料磷酸镍的合成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张珍容,万隆,张世英,石棋,魏坤;CeO_2-Al_2O_3/SiO_2超微孔材料的结构及表面特性[J];中国陶瓷;2005年02期
5 赵瑞花;杜建平;谢鲜梅;薛建伟;杜志刚;李晋平;;多微孔材料的贮氢研究[J];山西化工;2006年01期
6 马沛;惠俊峰;张欢;张瑶;崔洪丽;牛芳芳;范代娣;;羟基磷灰石微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化学工程;2013年03期
7 ;提高了耐热与耐腐蚀性的微孔材料[J];聚氨酯工业;1985年02期
8 孙家跃,庞文琴,石春山;稀土离子在无机微孔材料中的光谱特性[J];稀土;1990年05期
9 ;金属发泡微孔材料[J];新疆钢铁;1995年05期
10 唐振华;林伟;陈绍华;徐美机;;鞋用微孔材料回弹性试验方法的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和平;黄南贵;;微孔材料的吸附分析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昱;;金属-氧簇单元构建的微孔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3 刘永鑫;刘丹;王成;;微孔材料的功能化对孔道结构和主客体间作用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曹达鹏;汪文川;;甲烷在层柱微孔材料中的吸附及其微观结构的模拟[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5 贺鹏飞;罗登科;郑百林;潘琼瑶;;具有随机分布微孔材料变形的数值研究[A];复合材料力学的现代进展与工程应用——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迎新;李丰;付嘉;孙淮;;分子力场方法在微孔材料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李大松;陈颖;彭懋;郑强;;分散聚合制备微孔材料[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旭涛;鲁建民;韩丙勇;杨万泰;;异氰酸酯基微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王建芳;刘宗怀;唐秀花;;硅钛柱撑层状氧化锰新型微孔材料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郭梅梅;魏红;关绍巍;马晓野;姜振华;;新型聚醚砜微孔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忠仁;氧基簇合物设计合成取得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大连化物所提高储氢能力[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盈盈;新型碳基介孔/微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朱良奎;结晶微孔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3 刘世东;离子在绝缘微孔中的导向实验和理论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范勇;过渡金属的磷的含氧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一菲;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改性及其阳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冬;聚芳醚类微孔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邸岩;非离子半氟表面活性剂导向下新型介孔或超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6年
8 罗亚莉;用于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的微孔聚合物材料[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李华;金属磷(膦)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史苏华;新型亚磷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表征[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萍;硝化棉基微孔球形药浸析法制备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筱;金属(亚)磷酸盐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3 张美荣;富氮碳基微孔材料的制备及其CO_2物理吸附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4 孙延俊;具有质子传导性质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尚文浩;结构微孔增燃球扁药的制备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张浩;有机—无机杂化超微孔材料和MFI型金属杂原子分子筛的合成[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7 董卉;微波辅助微孔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8 白晓刚;增韧高密度聚乙烯微孔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伟;新型钛硅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振宇;溶析法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36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63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