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钼、锡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04 02:04

  本文关键词:钼、锡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理工大学》 2014年

钼、锡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赵新宇  

【摘要】: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能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因此,人们更加地重视使用环境友好型资源去代替传统的能源材料来降低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然而,那些可再生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同时存在一个共性的缺点就是不具有连续性,严重地限制了它们的有效利用。因此,在转换-储存-使用这个关系链中规模化的能源储存设备对于上述绿色能源有效持续地利用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各种能源储存设备中,锂离子电池成为重要的首选储能器件。它们已经在便携电子设备、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设备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速了电极材料活性组分的开发。对于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从负极材料的角度来讲需要增加可逆存储容量、提高速率性能和保持平稳的循环能力。但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存在比容量低、充放电倍率小等问题,严重地限制了电车和智能设备使用绿色能源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制备了多种高比容量的微纳结构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组成等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锂离子存储性能。本论文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没有使用任何表面活性剂和模板的情况下,利用奥斯特瓦尔德熟化和取向生长机理,制备了新颖的二维纳米片层组装的SnO2中空微球和一维纳米棒组装成的核壳连壁结构MoO2微胶囊材料。两种材料集成了三个重要的结构特点:无碳、中空腔和多孔壳。因为上述材料具有如此特殊微观形貌,当把两种材料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时,两种材料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都能得到较高的比容量。 (2)制备了一种纳米片连接结构的中空SnO2微管。基于自牺牲模板策略,使用天然生物质棉花作为模板,采用一步无表面活性水热法制备了中空SnO2微管。该工艺无高温、酸碱刻蚀等后处理过程。制备的SnO2微管具有中空和多孔的特点,它们可以缓解充放电过程的体积膨胀并且给电解液和离子提供一个快速传输的通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该材料展示了良好的可逆容量和循环性能。 (3)由于层状无机纳米材料相对体形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水热法首次合成类石墨烯结构的MoS2三维球形纳米粒子。该纳米结构是由少层或单层MoS2片层组装成并锚在碳基质中组成。纳米片层间距在1.38nm,远远高于体形材料的0.62nm间距。如此的层状结构非常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作为负极进行电化学测试表明该材料具有高的可逆性能、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和长循环充放电能力。在1000mA g-1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比容量保持在973.8mAh g-1以上。 (4)利用原位自组装方法在多孔镍箔基质表面生长了新颖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SnO2纳米片层集成电极材料。制备的材料可以直接作为电极组装电池使用,,不需要胶黏剂和炭黑等辅助材料。由于纳米片层结构的二氧化锡原位生长在镍箔表面,这样的材料具有高的电活性表面、超薄的纳米片结构、良好的机械性能、短的电子和离子传输路径以及特殊的大孔结构,作为负极材料具有优良的锂离子存储能力。目前的策略为实现过渡金属集成电极材料无碳和胶黏剂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912;O6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玲;贺红梅;杜丽;张燕茹;马淑兰;杨晓晶;;不同Li/Mn摩尔比尖晶石型锰酸锂中锂离子的酸处理抽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欧方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设计[J];船电技术;2011年11期

3 王超;胡立新;陈晓琴;杨力行;张焱林;;亚磷酸三苯酯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稳定剂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S1期

4 吴鉴;姚耀春;戴永年;;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锂的制备技术[J];材料导报;2011年S1期

5 郭丽玲;张传祥;范广新;;碳纳米管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S2期

6 邹兴;马莉;陈贵;;不同锰源对尖晶石型锰酸锂性能影响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1年05期

7 张胜涛,胡舸,伍明军;尖晶石型锰酸锂的性质及改性研究现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顾惠敏;翟玉春;田彦文;曹文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_2的结构和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07年01期

9 朱爱敏,朱华;锂离子电池保护电路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戴永年,杨斌,姚耀春,马文会,李伟宏;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状况[J];电池;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朝庆;谢凯;洪晓斌;;Li-Nafion的分子模拟——论证Li-Nafion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可能性[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志刚;刘怡;雷金勇;陈满;陈磊;李达;;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和技术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万红;岳敏;王涛;;锂离子电池氧化锌包覆高电位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肖志平;王英;唐仁衡;肖方明;;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梁亮;王玮;吴惠康;房晶瑞;鲍玉胜;;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与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6 陈月明;李浩;麻小挺;朱宝库;张诚;;锂离子电池用PVDF/硅油共混隔膜制备及性能[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贾国凤;李法强;彭正军;杨雷雷;李世友;;锂二次电池电解质锂盐LiODFB的热分解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8 李新禄;王皓;宋宏芳;杜坤;刘佳;柳红东;张育新;黄佳木;;固相法制备尖晶石型Li_4Ti_5O_(12)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苑克国;孙婧;余仲宝;王安邦;;PEO基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陈玉红;唐致远;谭才渊;;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方法[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丹;锂离子电池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制备及表征[D];浙江大学;2010年

2 相佳媛;锂离子电池相变型负极材料铜、镍系化合物的设计制备及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文成;电动汽车用C-LiFePO_4动力电池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4 靳尉仁;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5 蒋庆来;浆料喷雾干燥法制备球形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高宏权;锂离子电池用高倍率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合成与改性[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杨娟;超级电容电池用炭类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陈玲;硼酸盐和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艳;Co_3O_4基负极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崔妍;金属氧化物与碳共包覆LiFePO_4正极材料高倍率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俊;串联动力蓄电池均衡充电技术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艳;锌镍电池电极材料氧化锌纳米化与表面包覆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伟;熔盐法制备LiFePO_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利民;含氮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雁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步明升;α-FeOOH与α-LiFeO_2的水热合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杨双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英男;基于多点频谱法的动力电池一致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于逢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浪;锡纳米阵列电极制备及作为锂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泉,黄学杰;“方形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及物理过程”获重大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2期

2 刘建睿;王猛;尹大川;黄卫东;;高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7期

3 夏君磊;赵世玺;周振平;张仁刚;刘韩星;;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方法及应用[J];材料导报;2001年09期

4 胡广侠,解晶莹;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因素[J];电化学;2002年03期

5 薄胜民;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J];无机盐工业;2002年05期

6 胡继文,许凯,沈家瑞;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与开发[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1期

7 肖利芬,艾新平,曹余良,杨汉西;联苯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安全保护剂的研究[J];电化学;2003年01期

8 李峰;;新型锂离子电池最近在日面世[J];功能材料信息;2004年01期

9 肖顺华,章明方;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学;2005年07期

10 周晓东;;锂离子电池及微波在电池材料制备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4 ;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5 高一兵;;锂离子电池嵌入式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学杰;;锰系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刘强;唐致远;;钛酸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金慧芬;高俊奎;张绍丽;;锂离子电池热箱模型[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胜强;;方型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改进[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唐致远;刘强;陈玉红;贺艳兵;;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剂的研究[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碧玛;[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陈颖;[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冯健;[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记者 赵璟韬;[N];开封日报;2010年

5 广西 何国祯;[N];电子报;2013年

6 湖北 朱少华 编译;[N];电子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曹雅丽;[N];中国工业报;2014年

8 河北 王春明;[N];电子报;2004年

9 广东 何志辉;[N];电子报;2005年

10 张长海;[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刘斌;锂离子电池的热电化学研究及其电极材料的计算与模拟[D];中南大学;2013年

2 段冀渊;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价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3 徐杨;钒氧基化合物微纳结构的合成及其水溶液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周复;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朱卓娅;锂离子电池管理芯片的研究及其低功耗设计[D];东南大学;2006年

6 韩鸿波;氟磺酰亚胺碱金属盐和离子液体:合成、表征以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SANGARE Moussa;用于锂离子电池负电极的硅基复合材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孙毅;钴钒基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付丽君;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和储氢体系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贺本林;锂离子电池的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京州;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参数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曾程;锂离子电池浆料高效超细分散装备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3 周威;含硼类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袁立军;含玫棕酸和硼类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孙彬彬;含克酮酸类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胡新福;非接触式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彭潇丽;智能型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控制系统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梁庆钦;锂离子电池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9 吴芬;智能型锂离子电池系统安全防护电路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李小艳;锂离子电池二氰亚甲基克酮酸衍生物锂硼盐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钼、锡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5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65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a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