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RTCA等技术评价纳米氧化锌的生物安全性
本文关键词:利用RTCA等技术评价纳米氧化锌的生物安全性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氧化锌 RTCA 细胞毒性 氧化应激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摘要】:随着纳米氧化锌在化工、光电、橡胶、陶瓷、玻璃、印染、化妆品、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的广泛使用,其生物安全性备受关注。环境中的纳米氧化锌可以通过呼吸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呼吸系统的生物学效应,而呼吸系统受损将使纳米颗粒经气血屏障以及心血管系统侵入其他组织器官的机率显著增加。深入研究纳米氧化锌的生物学效应及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本论文以人肺泡II型上皮细胞A549、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975及HCC827作为研究模型,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RTCA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WST-1等实验技术,研究纳米氧化锌对上述多种呼吸系统来源正常及肿瘤细胞系的体外生物学效应。同时,采用RTCA实时心肌细胞分析技术,探索纳米氧化锌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心肌细胞跳动的影响。此外,论文通过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的诱导情况,探讨纳米氧化锌的体外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研究发现在12.5 μg/ml~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纳米氧化锌对上述呼吸系统正常及肿瘤细胞系均存在剂量依赖性的毒性作用。同时,论文研究结果证实在12.5μg/ml~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纳米氧化锌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活力、跳动幅度及频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毒性作用的可逆性与纳米氧化锌浓度及作用时间长短有关。初步的机制研究表明12.5 μg/ml及以上浓度的纳米氧化锌可导致BEAS-2B人正常肺上皮细胞和H9C2大鼠心肌细胞内ROS产生大量增加,50 μg/ml及以上浓度的纳米氧化锌可导致A549细胞内ROS大量增加。当细胞膜受到损伤破裂时,大量的LDH从胞内释放到胞外培养基中,在浓度大于25 μg/ml的纳米氧化锌作用下,A549、BEAS-2B和H9C2三种细胞均在胞外培养基检出大量的LDH。证实纳米氧化锌的毒性作用与氧化应激效应有密切联系。PI单染及AnnexinV/PI双染流式分析实验表明,纳米氧化锌作用24hr后,A549、BEAS-2B、H9C2三种细胞系的细胞周期分布发生了变化,并均观察到细胞凋亡。随着纳米氧化锌浓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细胞凋亡也呈增加趋势。上述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和评价纳米氧化锌的毒性及生物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同时,本论文研究证实纳米氧化锌材料对RTCA电极的影响极其轻微,RTCA分析系统对研究纳米氧化锌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具有良好的灵敏性、预测性,并具有实时数据采集、检测周期长短可调、检测功能多样化等特性,提示RTCA技术为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及毒理学等研究提供了理想、便捷的检测方法,也进一步拓宽了RTCA技术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纳米氧化锌 RTCA 细胞毒性 氧化应激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08;O614.241;TB383.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概念12
- 1.2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12-13
- 1.3 纳米氧化锌的应用与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13-17
- 1.3.1 纳米氧化锌的应用14-15
- 1.3.2 纳米氧化锌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15-17
- 1.4 RTCA技术简介17-24
- 1.4.1 分析参数的定义21-23
- 1.4.2 心肌细胞模型中参数和数据分析方法23-24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24-26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24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24-26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锌对呼吸系统正常和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26-50
- 2.1 前言26
- 2.2 实验材料26-27
- 2.2.1 细胞株26
- 2.2.2 主要试剂26-27
- 2.2.3 主要仪器27
- 2.3 实验方法27-32
- 2.3.1 细胞培养27-28
- 2.3.2 利用RTCA技术检测纳米氧化锌对细胞增殖的作用28-31
- 2.3.3 WST-1检测纳米氧化锌对细胞生长及增殖的作用31-32
- 2.3.4 形态学观察纳米氧化锌对细胞生长及增殖的作用32
- 2.4 实验结果32-48
- 2.4.1 纳米氧化锌对RTCA电极的影响实验结果32-33
- 2.4.2 纳米氧化锌RTCA毒理模型实验条件的确定33-35
- 2.4.3 纳米氧化锌的细胞毒性检测结果35-48
- 2.5 讨论48-50
- 第三章 纳米氧化锌对心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50-65
- 3.1 前言50
- 3.2 实验材料50-51
- 3.2.1 细胞株50
- 3.2.2 主要试剂50-51
- 3.2.3 主要仪器51
- 3.3 实验方法51-54
- 3.3.1 原代乳鼠心肌细胞分离51-52
- 3.3.2 RTCA系统测试52-53
- 3.3.3 换液53
- 3.3.4 药物配制和加药53
- 3.3.5 形态学观察53-54
- 3.4 实验结果54-64
- 3.4.1 正常原代乳鼠心肌细胞(未加药物组)增殖及跳动情况54-56
- 3.4.2 纳米氧化锌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的作用56-63
- 3.4.3 形态学观察63-64
- 3.5 讨论64-65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锌对呼吸系统细胞和心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65-82
- 4.1 前言65-66
- 4.2 实验材料66-67
- 4.2.1 细胞株66
- 4.2.2 主要试剂66-67
- 4.2.3 主要仪器67
- 4.3 实验方法67-69
- 4.3.1 细胞培养67
- 4.3.2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测定67-68
- 4.3.3 超氧化物歧化酶ROS水平测定68
- 4.3.4 细胞周期检测68
- 4.3.5 细胞凋亡检测68-69
- 4.4 实验结果69-80
- 4.4.1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69-70
- 4.4.2 超氧化物歧化酶ROS含量测定70-72
- 4.4.3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72-76
- 4.4.4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76-80
- 4.5 讨论80-82
- 第五章 结论82-85
- 参考文献85-89
- 作者简介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耀星;常州建成年产百吨级纳米氧化锌生产线[J];粉末冶金工业;2001年01期
2 刘建伟,刘有智,张艳辉;超重机的操作参数对纳米氧化锌粒径的影响[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詹国平,黄可龙,刘素琴;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1年05期
4 ;纳米氧化锌生产技术[J];有色冶金节能;2001年03期
5 陈志宏;纳米氧化锌的进展——记山西丰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2002年专家年会[J];橡胶工业;2002年04期
6 马正先,韩跃新,郑龙熙,刘建彬;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年01期
7 ;重庆开发成功一维针状纳米氧化锌[J];辽宁化工;2002年12期
8 王玉棉,侯新刚,王大辉,王胜;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技术及应用[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2年03期
9 陈月辉 ,施倩 ,吕珏 ,曹晨 ,文彦;纳米氧化锌在鞋类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皮革;2002年06期
10 马正先,韩跃新,郑龙熙,刘建彬;纳米氧化锌的应用研究[J];化工进展;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跃;;西部地区氧化锌纳米原料基地建设及面向21世纪产业发展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刘春光;罗青松;;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技术与应用进展[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印万忠;丁亚卓;;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技术现状和发展概况[A];中国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发展·节能·环保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明;李玉芳;;纳米氧化锌的生产和应用进展[A];中国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发展·节能·环保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覃爱苗;陈海念;唐平;吴建平;;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6 覃爱苗;;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7 胡泽善;王立光;何滔;叶毅;张波;娄芳;唐德东;董浚修;陈国需;;纳米氧化锌抗磨减磨添加剂的研究[A];'99摩擦学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骆天荣;;纳米氧化锌的生产与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9 袁方利;尹春雷;黄淑兰;李晋林;;纳米氧化锌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利勇;丁士文;张绍岩;;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民邋高鹏飞;纳米氧化锌在断奶子猪饲料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2 特约通讯员 张建设;稷山年产5万吨纳米氧化锌工程开工[N];运城日报;2010年
3 海峡;纳米氧化锌赋予纺织品新内涵[N];中国纺织报;2003年
4 伍思成;活性纳米氧化锌强势推向陶瓷产业[N];中国建材报;2004年
5 ;活性纳米氧化锌亮相[N];中国建材报;2004年
6 王靖;活性纳米氧化锌强势推向陶业[N];中华建筑报;2004年
7 记者 陶璐璐;河北宁纺集团研制成功纳米氧化锌功能整理面料[N];中国纺织报;2011年
8 ;国产活性纳米氧化锌粉体研制成功[N];今日信息报;2004年
9 魏程;活性纳米氧化锌成为陶瓷产业新原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10 ;走进微观世界[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健;钛复合纳米氧化锌多孔抗菌涂层的制备及在经皮种植中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2 王昕;模板法低维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D];浙江大学;2007年
3 吴长乐;纳米氧化锌的形貌控制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之盛;纳米氧化锌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5 王辉虎;纳米氧化锌的控制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严群;稀土氧化物及纳米氧化锌掺杂压敏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赵士超;H_2O_2溶液反应法制备纳米氧化锌颗粒及表征[D];浙江大学;2006年
8 涂敏;亚硝酸盐对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损伤蛋白质的促进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金洋;纳米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郭创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阻尼及水声吸声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璋;纳米氧化锌及其复合体的防霉和霉菌毒素吸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毛志强;超临界(亚临界水)法连续制备形貌可控的纳米氧化锌及其光催化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陈玉莹;纳米氧化锌对HEK293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杨利姣;锌渣氧粉低温湿化学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倩倩;有色冶炼行业低价值物料的高值化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李凤连;湿法回收电炉烟尘中锌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淑慧;纳米氧化锌对小鼠的毒性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晏新程;纳米氧化锌和乐果对小鼠协同亚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吕佩佩;棉织物表面纳米氧化锌的可控生长与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10 王贺艳;纳米氧化锌的合成、改性及气敏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95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69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