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功能化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UV固化 PUA 改性石墨烯 纳米复合薄膜 介电性能
【摘要】:紫外光(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涂层由于其优异的抗磨损性、柔韧性和耐化学性,应用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扩展其应用领域,制备耐高温、高储能模量和良好电性能的PUA复合涂层成为必然,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添加纳米材料制备UV固化纳米复合涂层。本文选择石墨烯作为纳米填料通过溶液共混添加到PUA低聚物中制备UV固化纳米复合薄膜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同时,为了提高石墨烯在PUA复合薄膜中的分散性对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首先通过四种不同的物质,即丙烯酸羟乙酯(HEA)、聚乙二醇2000(PEG-2000)、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石墨烯进行改性,并对改性结果进行表征。通过红外光谱图可知,纯石墨烯边缘残留一些活性基团,改性后,改性剂与石墨烯发生相互作用。XRD和SEM图表明CTAB改性的石墨烯(CTAB-G)层间距最大,CTAB-G中包含很多剥离片状结构,因此改性剂CTAB改性效果较好。将四种不同的改性石墨烯HEA-G、PEG-G、PVP-G和CTAB-G添加到PUA低聚物中通过UV固化制备复合薄膜。XRD结果证明经UV固化后,纯PUA薄膜和PUA复合薄膜都是无序结构,没有结晶区域。SEM结果表明改性石墨烯CTAB-G在PUA复合薄膜中分散均匀。TGA结果表明PUA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提高,其中CTAB-G/PUA复合薄膜热稳定性提高显著。制备不同含量CTAB的改性石墨烯CTAB-G并研究阳离子表明活性剂CTAB含量对石墨烯的结构与形貌影响。XRD和SEM结果表明,当CTAB与石墨烯的质量比为2:3时,CTAB-G层间距最大,石墨烯大量剥离,堆积松散。CTAB-G与石墨烯的拉曼光谱图表明CTAB的加入使得石墨烯有序性下降,边缘产生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有利于石墨烯在聚合物中的分散。另外,石墨烯经过改性,层数减少。之后将CTAB与石墨烯质量比为2:3的改性石墨烯CTAB-G作为填料并按照不同质量比添加到PUA低聚物中。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经过UV固化后,基体树脂中C=C、=CH2红外吸收峰消失,表明聚合物固化反应完全。石墨烯/PUA-0.5薄膜和CTAB-G/PUA-0.5薄膜的TEM图显示,CTAB-G在PUA复合薄膜中的分散性提高。纳米复合薄膜的TGA、DMA和宽频介电阻抗谱仪的分析结果表明,PUA纳米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储能模量、介电性能和导电性均有较大提升。当CTAB-G质量分数为1%时,CTAB-G/PUA-1.0复合薄膜的起始分解温度Td比纯PUA薄膜提高了41°C、Tg提高4.44°C、储能模量提高显著、介电常数约是纯PUA薄膜的2倍,电导率约为50倍(频率为1 kHz),功能化UV固化纳米复合薄膜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UV固化 PUA 改性石墨烯 纳米复合薄膜 介电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2;TQ63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8
- 1.1 引言11-12
- 1.2 UV固化涂料体系12-18
- 1.2.1 UV固化机理12-13
- 1.2.2 UV固化涂料体系的组成13-18
- 1.2.2.1 低聚物13-14
- 1.2.2.2 光引发剂14-17
- 1.2.2.3 活性稀释剂17-18
- 1.3 功能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涂层进展18-22
- 1.3.1 聚氨酯丙烯酸酯混合体系19-20
- 1.3.2 聚氨酯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涂层20-22
- 1.4 功能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进展22-26
- 1.4.1 功能化石墨烯进展22-23
- 1.4.2 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进展23-26
- 1.4.2.1 原位聚合法23-24
- 1.4.2.2 溶液混合法24-25
- 1.4.2.3 熔融共混法25-26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26-28
- 1.5.1 本论文研究意义26-27
-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27-28
- 第二章 表面改性石墨烯的制备与研究28-37
- 2.1 引言28-30
- 2.2 实验部分30-33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30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30-31
- 2.2.3 改性石墨烯的制备31-32
- 2.2.4 分析与表征32-33
- 2.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32
- 2.2.4.2 广角X射线衍射(XRD)32
- 2.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2-33
- 2.3 结果与讨论33-36
- 2.3.1 改性石墨烯的结构分析33-35
- 2.3.2 改性石墨烯的形貌分析35-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不同表面改性剂的石墨烯/PUA复合薄膜研究37-45
- 3.1 引言37
- 3.2 实验部分37-40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37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37-38
- 3.2.3 复合薄膜的制备38-39
- 3.2.4 分析与表征39-40
- 3.2.4.1 广角X射线衍射(XRD)39
- 3.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9
- 3.2.4.3 热重分析(TGA)39-40
- 3.3 结果与讨论40-43
- 3.3.1 复合薄膜的结构形貌分析40-42
- 3.3.2 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分析42-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四章 CTAB-G/PUA纳米复合薄膜研究45-69
- 4.1 引言45
- 4.2 实验部分45-50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45-46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46
- 4.2.3 实验步骤46-48
- 4.2.3.1 不同比例CTAB-G的制备46-47
- 4.2.3.2 制备CTAB-G/PUA纳米复合薄膜47-48
- 4.2.4 分析与表征48-50
- 4.2.4.1 广角X射线衍射(XRD)48
- 4.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48
- 4.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48-49
- 4.2.4.4 拉曼光谱仪49
- 4.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49
- 4.2.4.6 热重分析(TGA)49
- 4.2.4.7 动态机械分析仪(DMA)49
- 4.2.4.8 介电和导电性能分析49-50
- 4.3 结果与讨论50-68
- 4.3.1 改性石墨烯结构与形貌分析50-59
- 4.3.2 UV固化PUA纳米复合薄膜的结构分析59-61
- 4.3.3 UV固化PUA纳米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和动态热机械性能表征61-65
- 4.3.4 UV固化PUA纳米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和导电性能表征65-68
- 4.4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全文总结69-70
- 参考文献70-81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81-82
- 致谢82-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石敏;周国庆;左如忠;许育东;苏海林;伍光;于桂洋;于涛;;2-2型磁电复合薄膜材料研究现状[J];金属功能材料;2010年06期
2 ;复合薄膜试制小结[J];塑料;1975年01期
3 胡嘉鹏;耐高压杀菌的复合薄膜袋装食品的生产和标准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1978年05期
4 李淑兰;;对843复合薄膜的剖析[J];防腐与包装;1986年01期
5 曹庸;;多层交叉复合薄膜[J];金山油化纤;1987年03期
6 陶宏;;一种新型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J];金山油化纤;1989年03期
7 石敏;顾仓;许育东;王雷;苏海林;王云龙;齐三;袁琳;;无铅多铁性复合薄膜材料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3年23期
8 龚朝阳;罗学涛;张颖;程璇;张莹;;复合薄膜研究的进展[J];真空;2006年05期
9 陈莹莹;张溪文;郭玉;韩高荣;;SiC_xO_y/SnO_2:F/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10 董松涛;喻利花;董师润;许俊华;;磁控共溅射制备锆-硅-氮复合薄膜的显微组织与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学文;;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晶点解析[A];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研讨推广会暨塑料包装委员会第六届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密永娟;欧军飞;杨生荣;王金清;;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晓光;刘愉快;姚一平;;BiFeO3/La5/8Ca3/8MnO3复合薄膜的巨磁介电效应及高低电阻态转换行为[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赵巍;贾震;鄂磊;雅菁;刘志锋;;浸渍提拉法合成钛酸铋/二氧化钛复合薄膜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5 王昊;陈双俊;张军;许仲梓;;LDPE/POE/SmBO_3复合薄膜材料表面蚀刻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朱军;杨明成;陈海军;刘克波;赵惠东;张传国;;γ—射线辐射对尼龙6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高雅;南策文;;铁磁性薄膜的制备和磁电复合薄膜电控磁性能探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云峰;高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复合薄膜的超声波焊接[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李广;殷景华;刘晓旭;冯宇;田付强;雷清泉;;组分对PI/AlN纳米复合薄膜微结构与介电性能影响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朱军;杨明成;陈海军;刘克波;赵惠东;;尼龙6复合薄膜的研制及其辐射改性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昌杰;聚乙烯醇在复合薄膜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5年
2 张文英;我国多层共挤设备亟待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林其水;常用软包材的特性和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7年
4 赵世亮;复合薄膜的曲率与材料的热收缩率差异[N];中国包装报;2011年
5 高学文;多层共挤复合薄膜的应用及发展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2年
6 记者 郭新秋、刘文波;多层共挤复合薄膜在大连诞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7 成远发;复合薄膜的固化管理[N];中国包装报;2007年
8 单仁;复合薄膜基材的品种及性能[N];中国建材报;2006年
9 杨林;新型陶瓷复合薄膜研制出[N];广东建设报;2009年
10 杨;复合软包装基材的特性、应用及其开发[N];中国包装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春林;电沉积法制备硫族半导体复合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豆义波;层层组装构筑水滑石基复合薄膜:组装驱动力调控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孟祥钦;PZT基双层压电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唐振华;多重铁性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磁—力—电耦合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5 朱朋;基于含能复合薄膜的非线性电爆换能元[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6 时志权;导电聚合物/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的制备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张明玉;离子交换法制备聚酰亚胺/氧化铝复合薄膜及电晕老化机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8 任粒;聚合物基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介电和磁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9 付立顺;基于金银纳米粒子取向的高分子复合薄膜的压力敏感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李闽;导电聚吡咯及其复合薄膜材料新法电聚合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栋;NaYF_4:Yb~(3+),Tm~(3+)/Ag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时春华;软模板法制备中空二氧化硅及其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湖钧;L1_0-FePt/B2-FeRh双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和磁性[D];西南大学;2015年
4 司e,
本文编号:701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70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