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晶W-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稀土掺杂改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超细晶W-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稀土掺杂改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W-Cu复合材料 超细粉末 稀土氧化物 组织 性能
【摘要】:W-Cu复合材料结合了W和Cu各自优异的性能,具有高电导、热导,低热膨胀系数,良好的耐热性和抗电弧侵蚀能力,被广泛用作电触头、电子封装、热沉材料、电极材料等。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对W-Cu材料的组织性能也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W和Cu的熔点密度等相差较大且互不相溶,其粉末冶金制造工艺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常规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W-Cu复合材料的性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近些年来,通过制备组织均匀的超细(纳米)晶W-Cu材料,或通过添加稀土氧化物等在改善W-Cu材料的组织和性能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成为当前W-Cu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尝试采用EDTA-柠檬酸法制备出超细W-Cu复合粉体,进而制得了超细晶W-Cu材料;此外还考察了稀土氧化物Y2O3和Ce0.8Sm0.2O1.9 (SDC)的添加对W-Cu材料组织、密度以及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由此探索了制备高性能W-Cu材料的新途径。以偏钨酸铵、硝酸铜、硝酸钇、硝酸铈、硝酸钐等为主要原料,采用EDTA-柠檬酸法制得前驱体,经600℃煅烧、700~800℃还原分别获得了掺杂不同质量分数(0~0.8%)Y2O3和SDC的W-20Cu复合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对前驱体煅烧产物以及还原后粉体的物相组成、形貌和粒度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EDTA-柠檬酸可以制备出粒度在100~200nm之间、均匀分散的W-20Cu复合粉体;稀土氧化物(Y2O3、SDC)对W-Cu粉体的还原和长大具有抑制作用,微量的添加虽然提高了粉体的还原温度,但可降低粉体的粒度,改善粉体的均匀性。所得粉体经模压成形并于1150~1300℃烧结90~120min,制得了含稀土氧化物(Y2O3、SDC)的W-Cu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烧结体的微观组织,并对其密度、室温及高温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所得W-20Cu粉体烧结活性较高,其成形压坯经1200℃烧结后相对密度可达98%,晶粒小于1μm,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其室温抗弯强度和维氏硬度分别为940MPa和276HV,电导率高于41%IACS。其室温至600℃范围内的抗拉强度为383~125MPa,热导率为297~155W·m-1·K-1,热膨胀系数为7.65~9.58×10-6K-1。此外,适量稀土氧化物(Y2O3、 SDC)的添加对W-Cu复合材料的烧结性能和物理性能影响不甚明显,但可细化晶粒,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添加Y2O3的Y2O3/W-20Cu材料的室温抗弯强度和维氏硬度可达1040MPa和312HV,室温和600℃时抗拉强度可达421MPa和178MPa;添加SDC的SDC/W-20Cu材料的室温抗弯强度和维氏硬度可达1130MPa和318HV,室温和600℃时抗拉强度可达580MPa和258MPa。
【关键词】:W-Cu复合材料 超细粉末 稀土氧化物 组织 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6
- 第一章 绪论16-29
- 1.1 引言16
- 1.2 W-Cu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6-22
- 1.2.1 超细/纳米W-Cu复合粉体的制备17-19
- 1.2.2 制备W-Cu复合材料的传统工艺19-20
- 1.2.3 制备W-Cu复合材料的新工艺20-22
- 1.3 W-Cu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22-25
- 1.3.1 电触头、电极用W-Cu复合材料22-23
- 1.3.2 电子封装及热沉用W-Cu复合材料23-24
- 1.3.3 高温器件用W-Cu复合材料24-25
- 1.3.4 W-Cu复合材料的其他用途25
- 1.4 W-Cu复合材料掺杂改性的研究现状25-26
-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26-29
-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26-27
- 1.5.2 研究内容27-29
- 第二章 W-20Cu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烧结体的组织性能29-46
- 2.1 引言29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29-35
- 2.2.1 实验原料29-30
- 2.2.2 材料制备30-32
- 2.2.3 W-20Cu复合粉体和烧结体的组织性能测试32-35
- 2.3 结果与讨论35-44
- 2.3.1 前驱体和W-20Cu粉体的组成和性能35-40
- 2.3.2 W-20Cu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40-43
- 2.3.3 W-20Cu复合材料的高温机械物理性能43-44
- 2.4 本章小结44-46
- 第三章 Y_2O_3/W-Cu超细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烧结体的组织性能46-56
- 3.1 引言46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46-47
- 3.2.1 实验原料46
- 3.2.2 材料制备46-47
- 3.2.3 Y_2O_3/W-Cu粉体与烧结体的组织性能测试47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47-55
- 3.3.1 前驱体和Y_2O_3/W-20Cu粉体的组成和性能47-50
- 3.3.2 Y_2O_3/W-20Cu复合粉体的烧结行为和烧结体的微观组织50-53
- 3.3.3 Y_2O_3/W-20Cu复合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53-55
- 3.4 本章小结55-56
- 第四章 添加SDC对W-20Cu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56-68
- 4.1 引言56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56-57
- 4.2.1 实验原料56
- 4.2.2 材料制备56-57
- 4.2.3 SDC/W-Cu粉体与烧结体的组织性能测试57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57-67
- 4.3.1 原料粉体的组成与性能57-58
- 4.3.2 SDC添加方式对W-Cu复合材料的影响58-60
- 4.3.3 SDC含量对SDC/W-Cu复合材料密度和微观组织的影响60-64
- 4.3.4 SDC含量对SDC/W-20Cu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64-67
- 4.4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肇林;潘慧芳;罗是润;;稀土氧化物作为邻苯二酸酐和辛醇酯化催化剂的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2 潘玉龙;;广东省加强离子混合稀土氧化物产品购销管理[J];稀土信息;1992年02期
3 高志明,康诗钊,吴通好,彭少逸;稀土氧化物超微粉的催化酯化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年06期
4 熊必琳;;离子混合稀土氧化物产销座谈会在穗召开[J];稀土信息;1993年10期
5 陆介平;稀土氧化物在搪玻璃釉中的应用[J];玻璃与搪瓷;1995年05期
6 林河成;国内稀土氧化物的生产及市场[J];湿法冶金;1996年04期
7 蒋馥华,张萍;稀土氧化物加碳氯化的实验研究[J];稀土;1997年05期
8 何鹏,苍大强,宗燕兵,孙艳辉;化学气相传输法分离二元混合稀土氧化物[J];稀土;2005年01期
9 柴明霞;李永绣;胡建东;周雪珍;;复合稀土氧化物的制备技术[J];广东化工;2007年02期
10 王常珍,杨代银;炉渣中稀土氧化物活度的测定[J];东北工学院学报;197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志东;邓光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纯稀土氧化物中铅[A];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刘儒平;俞康泰;刘玉军;赵春芝;;稀土氧化物对纳米抗菌陶瓷釉料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倪菊华;黄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直接测定混合稀土氧化物中可溶性硫酸根的含量[A];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4 姚京壁;何凤娟;李小军;;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稀土氧化物中钙量的不确定度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张丽清;张凤春;苏燕;董小华;于秀兰;;从含铈的混合稀土氧化物中分离二氧化铈的研究[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6 程亚军;肖颖;付俊;;以离子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模板稀土氧化物介孔薄膜合成、形貌调控及结构表征[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7 周庆华;刘燕;张精萍;;稀土氧化物中微量钙的测定[A];第十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周福;王玺堂;徐袁琳;姚锦海;;稀土氧化物掺杂对镁钙系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A];新形势下全国耐火原料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施平;董晓丽;;重量法测定有机溶液中稀土氧化物总量[A];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10 韦岳长;赵震;刘坚;;大孔稀土氧化物基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以及催化炭烟燃烧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6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渝;新型透明陶瓷应用领域广阔[N];广东建设报;2008年
2 陈冀渝;稀土金属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N];广东建设报;2009年
3 华伦;碳纳米管稀土氧化物研究获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铸睿;配合物为前驱体的多孔稀土氧化物制备与表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宸;稀土氯化物喷雾热解制取稀土氧化物装置的水模型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张明龙;超细晶W-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稀土掺杂改性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何鹏;单一稀土氧化物的化学气相传输与混合稀土氧化物的火法分离[D];河北理工学院;2002年
4 胡艳宏;大颗粒稀土氧化物的制备工艺及流动性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06年
5 黄剑;稀土氧化物对烧成镁钙材料性能影响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6 阮阳阳;稀土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树明;稀土氧化物提高甲基乙烯基硅橡胶耐热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陈俊;含稀土氧化物的镁质和镁尖晶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蒲斌;基于稀土氧化物温敏荧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振飞;氧化钇与镧系稀土氧化物的火法分离特性[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721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72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