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水体气、液纳米结构的基本性质及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28 16:57

  本文关键词:水体气、液纳米结构的基本性质及初步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醇-水体系 小分子聚集体 荧光限域效应 NTA 微纳米气泡


【摘要】: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醇-水体系中介观结构(小分子聚集体)的基本性质及初步应用;水体中微纳米气泡的基本性质及初步应用。(一)醇-水体系中介观结构的基本性质目前,醇-水体系中介观结构研究是一个热点。体系中介观结构的形成机制、组成结构、基本性质尚不明确。本文围绕以上几点展开研究,以期完善相关理论。我们提出了一套新的醇水混合方法,来控制小分子聚集体的形成。不同混合方式得到的醇-水体系的介观结构差别巨大。界面铺展溶解法得到的醇-水体系几乎不含小分子聚集体,而注射粉碎分散法得到的醇-水体系中小分子聚集体浓度非常高。醇脱气后与水混合实验结果表明,醇-水体系中小分子聚集体的形成与醇中气体含量相关性。醇-水体系共衰减红外全反射实验表明,小分子聚集体的表面水合壳结构可能与谱图中的共振耦合吸收峰有关。醇-水体系动态表面张力实验发现,不同方式混合得到的新鲜醇-水体系的表面性质差别明显,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萃取方法。不同种类的小分子有机溶剂与水混合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醇-水体系中醇浓度大小会改变溶液环境,进而影响小分子聚集体的寿命;醇水体系中的小分子聚集体存在合并或者分裂现象;小分子聚集体内部有可能为富气醇相;小分子聚集体表面水笼结构的缺陷(氢键悬键),有可能是其寿命长短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氢键悬键已被广泛认为是生化反应的活性位点。(二)醇-水体系的初步应用醇-水体系中介观结构能够产生疏水物质富集效应、荧光物质限域效应。且同类有机溶剂扩展实验,也呈现出相似的实验结果。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实验发现,TEOS-醇体系中存在小分子聚集体,可能与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成机理有关。利用颗粒追踪分析技术(NTA),,跟踪到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爆发成核的生长过程。利用小分子聚集体限域方法,开发了一种合成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新方法。(三)微纳米气泡的基本性质及初步应用本文提出微纳米气泡水溶液蓄氧能力,相同溶氧水平下氧气的耗散速度更低。我们推测对于其它气体的应该具有类似效应。微纳米气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缩短发芽期,使种子过氧化氢酶活性更早地达到较高水平。微纳米气泡水通过提高水泥浆的流动性,改善水泥净浆试件内部结构,明显地提高试件强度。微纳米气泡水能够显著提高试件的比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醇-水体系 小分子聚集体 荧光限域效应 NTA 微纳米气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前言15-37
  • 1.1 醇-水体系15-32
  • 1.1.1 醇-水体系微观结构的提出15-17
  • 1.1.2 醇-水体系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17-32
  • 1.1.2.1 光散射技术研究醇-水体系的微观结构18-21
  • 1.1.2.2 X射线小角散射技术研究醇-水体系的微观结构21-22
  • 1.1.2.3 质谱分析技术研究醇-水体系的微观结构22-23
  • 1.1.2.4 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醇-水体系的微观结构23-25
  • 1.1.2.5 红外、拉曼、荧光光谱技术研究醇-水体系的微观结构25-28
  • 1.1.2.6 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醇-水体系的微观结构28-32
  • 1.2 微纳米气泡研究进展32-36
  • 1.2.1 微纳米气泡的研究进展简述32
  • 1.2.2 微纳米气泡的制备方法32-34
  • 1.2.3 微纳米气泡的基本性质研究34-36
  • 1.3 本论文研究方向及拟解决的相关问题36-37
  • 第二章 醇-水体系37-80
  • 2.1 混合方式对小分子聚集体形成的影响37-47
  • 2.1.1 试剂与仪器37-38
  • 2.1.2 实验方法38-39
  • 2.1.3 结果与讨论39-46
  • 2.1.3.1 NTA方法测定醇-水体系的微观结构39-40
  • 2.1.3.2 共衰减红外全反射测定乙醇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40-44
  • 2.1.3.3 动态表面张力法验证乙醇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44-46
  • 2.1.4 本节小结46-47
  • 2.2 乙醇溶气量对SMAs形成的影响47-53
  • 2.2.1 试剂与仪器47
  • 2.2.2 实验方法47-48
  • 2.2.3 结果与讨论48-50
  • 2.2.4 外界溶气环境对SMAs的稳定性影响50-52
  • 2.2.5 本节小结52-53
  • 2.3 乙醇-水体系体系中溶氧量测定53-54
  • 2.3.1 试剂与仪器53
  • 2.3.2 实验方法53-54
  • 2.3.3 结果与讨论54
  • 2.4 不同比例乙醇-水体系中SMAs稳定性54-58
  • 2.4.1 试剂与仪器54-55
  • 2.4.2 实验方法55
  • 2.4.3 结果与讨论55-57
  • 2.4.4 本节小结57-58
  • 2.5 其它有机小分子表面活性物质-水体系研究58-60
  • 2.5.1 试剂与仪器58
  • 2.5.2 实验方法58-59
  • 2.5.3 结果与讨论59-60
  • 2.6 混合条件对乙醇-水体系SMAs形成的影响60-64
  • 2.6.1 试剂与仪器60
  • 2.6.2 实验方法60-61
  • 2.6.3 结果与讨论61-64
  • 2.7 混合比及醇类型对SMAs基本性质的影响64-69
  • 2.7.1 试剂与仪器64-65
  • 2.7.2 实验方法65
  • 2.7.3 结果与讨论65-69
  • 2.8 三种混合方式所获得醇-水体系基本性质69-73
  • 2.8.1 试剂与仪器69
  • 2.8.2 实验方法69-70
  • 2.8.3 结果与讨论70-73
  • 2.9 乙醇-水体系SMAs稳定性73-79
  • 2.9.1 试剂与仪器73
  • 2.9.2 实验方法73-74
  • 2.9.3 结果与讨论74-79
  • 2.10 本章小结79-80
  • 第三章 醇-水体系中SMAs的应用探究80-99
  • 3.1 SMAs对疏水物质的富集效应80-83
  • 3.1.1 试剂与仪器80-81
  • 3.1.2 实验方法81
  • 3.1.3 结果与讨论81-83
  • 3.2 SMAs对荧光限域效应83-84
  • 3.2.1 结果与讨论83-84
  • 3.3 荧光法测定SMAs浓度84-86
  • 3.3.1 结果与讨论84-86
  • 3.4 不同溶剂体系中SMAs对联二苯蒽荧光限域效应86-89
  • 3.4.1 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法86
  • 3.4.2 甲、乙、丙醇的荧光限域效应探究86-88
  • 3.4.3 丙酮水溶液中联二苯蒽的限域效应研究88-89
  • 3.5 不同溶剂体系中SMAs对芘荧光限域效应89-91
  • 3.5.1 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法89-90
  • 3.5.2 结果与讨论90-91
  • 3.6 醇-水体系中微观结构与单分散SiO_2制备机理91-94
  • 3.6.1 试剂与仪器91-92
  • 3.6.2 实验方法92
  • 3.6.3 结果与讨论92-94
  • 3.7 NTA法观测单分散SiO_2NPs的生长过程94-97
  • 3.7.1 试剂与仪器95
  • 3.7.2 实验方法95
  • 3.7.3 结果与讨论95-97
  • 3.8 制备单分散SiO_2NPs新方法97-99
  • 3.8.1 试剂与仪器97-98
  • 3.8.2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98-99
  • 第四章 纳米气泡性质研究及其初步应用99-123
  • 4.1 本章主要试剂与仪器99
  • 4.2 关于微纳米气泡水蓄氧能力的研究99-105
  • 4.2.2 样品的制备与溶解氧的测定方法100-101
  • 4.2.3 结果与讨论101-104
  • 4.2.4 结果分析与拓展——如何确定分散态氧含量104-105
  • 4.3 微纳米气泡水在种子发芽中的应用105-110
  • 4.3.1 实验材料准备及实验方法105-107
  • 4.3.2 结果与讨论107-108
  • 4.3.3 气泡水对植物后期生长的简单讨论108-110
  • 4.4 微纳米气泡对种子发芽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110-115
  • 4.4.1 试剂与仪器110
  • 4.4.2 实验方法110-113
  • 4.4.3 结果与讨论113-115
  • 4.5 微纳米气泡在水泥建材上的应用探究115-122
  • 4.5.1 实验材料及仪器115-116
  • 4.5.2 实验方法及操作116-118
  • 4.5.3 结果与讨论118-122
  • 4.6 本章小结122-12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123-127
  • 参考文献127-136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136
  • 硕士期间参与主要课题136-137
  • 后记1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建华,李会玲;“有序高级结构分子聚集体的结构、构筑与性能研究”成果介绍[J];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01期

2 李凯;韩蛟;张厚玉;ABRAMAVICIUS Darius;张汉壮;;分子聚集体的光谱模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12期

3 马福民;郭建林;陈晓;李文;阮敏;于占龙;;绿色离子液体介质中有序分子聚集体构建[J];科技导报;2014年01期

4 冯长健,徐元植;有序分子聚集体化学研究展望[J];化学进展;2001年05期

5 郭亚梅,杜淼,李建荣,卜显和;新型有序结构分子聚集体的构筑[J];无机化学学报;2002年01期

6 李明静;张丽;赵东保;王勇;刘绣华;;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几种分子聚集体系中的增溶行为研究[J];化学学报;2009年17期

7 杨军;宋乐新;郭雪晴;杨晶;陈杰;;钠盐对聚丙二醇与β-环糊精超分子聚集体的组成、结构和降解的影响(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10期

8 孔蕊;施冬健;刘蓉瑾;吴超;倪沛红;陈明清;;双敏感性环糊精超分子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3年11期

9 孙润广;张静;郝长春;陈莹莹;杨谦;;脂筏微区超分子聚集体结构的稳定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10 何锡文,冯喜增,沈含熙;亚甲蓝双分子聚集体的解离平衡[J];分析化学;199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荣;邹如强;谢亚勃;杜淼;张若桦;卜显和;;配体引导下的新型功能分子聚集体构筑[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浩;;模块化制备超分子聚集体及其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3 张丽;宋爱新;刘绣华;赵东保;李明静;;谱学方法研究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与三种分子聚集体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郝京诚;;软物质分子聚集体-囊泡相的构筑、调控、结构、性质和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施冬健;刘蓉瑾;陈明清;;双敏感性环糊精超分子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6 史强;陈丽平;景园园;朱莉莉;;光合作用体系分子聚集体光谱和电子-振动耦合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张路;罗澜;王宜阳;王东贤;李宗琦;赵濉;俞稼镛;;油水界面扩张粘弹性研究Ⅰ 界面相互作用和超分子聚集体的扩张粘弹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孙晴;钱东金;;氢酶-吡啶化碳纳米管分子聚集体材料的组装及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春森;李建荣;卜显和;;配体中的非配位基团在分子聚集体构筑中的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钱东金;刘江;任雪冰;汤莹;;界面组装金属离子-复合多齿配体分子聚集体材料及其结构与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凯;分子聚集体中特殊的光谱性质[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东升;基于羟基多元羧酸调控的新型有序结构分子聚集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韩蛟;分子聚集体二维电子光谱模拟及动力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4 马福民;基于质子化离子液体和氮杂环化合物的有序分子聚集体构建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青云;卟啉酞菁配合物超分子聚集体的纳米组装及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陈艳丽;三明治型希土三层酞菁配合物有序超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及OFET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文娇;壳聚糖基超分子聚集体及其对药物与活性成分的负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贤杰;两相混合中的界面化学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温赞伟;水体气、液纳米结构的基本性质及初步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吕凯;多种典型分子聚集体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张笙笙;界面组装紫精分子聚集体材料及其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刘安;界面组装分子聚集体材料及其电化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丽;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几种分子聚集体系中的增溶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蔡亚琪;界面组装分子聚集体材料及其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靳国霞;刚性共轭富烯配体及其超分子聚集体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任雪冰;金属与含吡啶的多齿配体复合聚合物材料的界面组装及其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48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748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3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