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磷酸铁锂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磷酸铁锂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马元
【摘要】:锂离子可循环电池是最有潜力的电源系统,它可以提供更高的工作电压及能量密度因而有望用做大规模能量存储及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载能量存储的电池。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正极材料最受关注,这是因为它对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安全性能和成本构成的影响最大。磷酸铁锂由于其本身的晶体结构及化学稳定性导致它有着安全及长寿命等特点,特别适合用作大尺寸电池。此外,磷酸铁锂的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也特别适合大规模应用。但是倍率性能差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这是由它自身慢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和低的电子电导率所决定的。近年来随着对石墨烯的深入研究发现,石墨烯的良好导电性对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以Li3PO4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LiFePO4,研究了Li3PO4的形貌、浓度等对LiFePO4形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石墨烯来改善性能分别制备了球形多孔及三维组装纳米复合的LiFePO4/石墨烯复合材料。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 研究成果: 1、以Li3PO4为锂源和磷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LiFePO4。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对Li3PO4形貌的影响,并以Li3PO4为原料制备LiFePO4,对比了不同形貌Li3PO4以及LiFePO4反应物浓度对LiFePO4形貌的影响,发现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具有较高振实密度的球形多孔LiFePO4以及具有优异倍率性能的纳米LiFeP04。通过对LiFePO4前躯体形貌的观察,推测了不同形貌LiFePO4的形成机理。纳米LiFePO4在0.1C及2C倍率下的比容量分别为161.5mAh/g和138.6mAh/g,保持了85.9%的比容量。球形多孔LiFePO4具有较好的体积能量密度。 2、利用水热法合成了LiFePO4/石墨烯球形多孔复合材料。首先合成了氧化石墨烯-Li3PO4复合材料,发现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并不会影响Li3PO4的形貌,复合材料呈球形,氧化石墨烯包覆在表面上。氧化石墨烯-Li3PO4复合材料经过水热处理得到了LiFePO4/石墨烯球形多孔复合材料,发现石墨烯包覆在LiFePO4的表面,并不会影响球形多孔LiFePO4的形成。经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石墨烯的加入使LiFePO4的比容量由0.1C倍率下的112.4mAh/g提高到148.1mAh/g,10C倍率下的比容量保持由57.5%提高到72.2%,且在1C下经过100次的充放电循环复合材料还能保持99%的比容量。结合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的测试结果分析,石墨烯的加入提高了材料整体的导电性从而带来电池性能的提高。 3、利用氧化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水热处理可以发生三维组装的特点,用水热法制备了LiFePO4/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发现,氧化石墨烯和LiFePO4前驱体混合后,经过水热处理依然可以发生三维组装;复合后LiFePO4的粒径有所减小,整体形貌呈20nm LiFePO4附着在石墨烯纳米片层上的结构。通过电池性能测试发现,石墨烯的加入大大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LiFePO4/石墨烯在0.1C和10C倍率下的比容量分别达到169.4mAh/g和135.5mAh/g,容量保持近80%;对应的LiFePO4只有161.4mAh/g和108.5mAh/g,容量保持为67%。且循环性能也提高明显,经过10C倍率下600次的循环后,LiFePO4/石墨烯的比容量保持达92%,而LiFePO4保持只有88%。对比充放电平台发现,即使在10C的高倍率充电下,也几乎不需要恒压就能充满,这说明LiFePO4/石墨烯具有极好的快速充电化学性能。其性能的改善,是由于石墨烯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及LiFePO4晶粒尺寸减小提高了锂离子扩散速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O613.71;TM9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参云;田彦文;曲涛;;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张以河;;锂电池用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及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6期
2 李卫;同格拉格;牟其勇;谢燕婷;;尖晶石锰酸锂颗粒的物理特性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3 问立宁;用于锂离子电池热安全保护的正温度系数材料[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4 王洪玲;贺红梅;杜丽;张燕茹;马淑兰;杨晓晶;;不同Li/Mn摩尔比尖晶石型锰酸锂中锂离子的酸处理抽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赵书利;金岑;喻济兵;;锂离子蓄电池技术应用与发展[J];船电技术;2009年12期
6 乐毅诚;石磊;吴飞;;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船电技术;2011年06期
7 欧方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设计[J];船电技术;2011年11期
8 李昌明;张仁元;李伟善;;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9期
9 黄原君;苏光耀;雷钢铁;高德淑;李朝晖;陈平;;多元复合正极材料LiNi_1/_3Co_1/_3Mn_1/3O_2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S1期
10 张露露;杨学林;游敏;张鹏昌;;银的添加方式对LiFePO_4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朝庆;谢凯;洪晓斌;;Li-Nafion的分子模拟——论证Li-Nafion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可能性[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崔少华;杨晓民;;用于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注液工装[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陆志刚;刘怡;雷金勇;陈满;陈磊;李达;;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和技术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万红;岳敏;王涛;;锂离子电池氧化锌包覆高电位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肖志平;王英;唐仁衡;肖方明;;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梁亮;王玮;吴惠康;房晶瑞;鲍玉胜;;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与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7 任丽;张雪峰;王立新;张福强;;聚吡咯电导率对锂/聚吡咯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8 陈月明;李浩;麻小挺;朱宝库;张诚;;锂离子电池用PVDF/硅油共混隔膜制备及性能[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贾国凤;李法强;彭正军;杨雷雷;李世友;;锂二次电池电解质锂盐LiODFB的热分解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10 周晓玲;黄瑞安;吴肇聪;杨斌;戴永年;;溶胶-凝胶法合成Li_4Ti_5O_(1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丹;锂离子电池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制备及表征[D];浙江大学;2010年
2 相佳媛;锂离子电池相变型负极材料铜、镍系化合物的设计制备及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丁元力;微纳结构LiMn_2O_4的可控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汪达;嵌入型含锂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窦树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Mn-O体系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李文成;电动汽车用C-LiFePO_4动力电池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7 靳尉仁;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8 李灵均;综合利用红土镍矿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和LiFePO_4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蒋庆来;浆料喷雾干燥法制备球形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马立文;锂锰氧化物及其锂离子筛的制备、性能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传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交流阻抗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秦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锂合成方法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林俊;串联动力蓄电池均衡充电技术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艳;锌镍电池电极材料氧化锌纳米化与表面包覆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强;Fe对Sn_xCo_y/C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邱素芬;MgMn双元素掺杂改性LiFePO_4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徐乐;树脂炭包覆微晶石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朱伟;熔盐法制备LiFePO_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利民;含氮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胡时光;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LiFePO_4/C、Li_2FeSiO_4/C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华寿南,钟国伦,崔月芝;含铁、钴、镍的钒氧化物二次锂电池正极材料[J];电源技术;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咏梅;邱鹏;文中流;韩绍昌;;LiFePO_4/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08期
2 郑明森;刘善科;孙世刚;董全峰;;Cu~(2+)掺杂LiFePO_4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电化学;2008年01期
3 罗绍华;田勇;唐子龙;武聪;张中太;;热解碳结构对LiFePO_4/C复合电极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4 吕霄;王天民;罗绍华;惠乐;张中太;唐子龙;张俊英;;LiFePO_4/CNT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5 康彩荣;莫祥银;丁毅;陆春华;许仲梓;沈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_(1-2x)Mn_xMg_xPO_4/C的电化学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0年02期
6 陈晗;向楷雄;龚文强;刘建华;;LiFePO_4/聚噻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功能材料;2010年09期
7 冯哲圣;王焱;杨邦朝;向勇;赖玲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现状[J];功能材料;2011年04期
8 沈湘黔;占云;韩翀;;橄榄石型结构LiFePO_4锂电池正极材料实用化的障碍和途径[J];功能材料信息;2005年04期
9 崔学军;李国军;卢俊峰;王修春;任瑞铭;;正极材料LiFePO_4充放电原理及改性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11期
10 韩翀;景茂祥;张树朝;赵春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制备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利芝;何则强;黄可龙;吴显明;陈上;;锂离子电池LiFe_(0.7)Mn_(0.3)PO_4-C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英文)[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2 龚春丽;邓立;周兴平;解孝林;廖永贵;;磷酸铁锂/聚苯胺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淑芝;曾心茁;刘可迅;王峰;;绿色环保电池的心脏——磷酸铁锂电池专利世界申请状况及分析[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俊喜;许明玉;颜立成;杨希;周同;顾志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钒掺杂改性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5 李志华;唐志雄;;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的节能减排应用[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1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文嘉杰;郭孝东;钟本和;;柠檬酸螯合法制备磷酸铁锂[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王永刚;夏永姚;;纳米磷酸铁锂的赝电容行为和嵌锂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郭志俊;;动力磷酸铁锂电池组充电管理电路的设计研究[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康彩云;张乐;张方建;张瑜;;磷酸铁锂电池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1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其安;;电动车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国专利律师 蔡茫茫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供稿;[N];科技日报;2010年
2 CNE记者 赵坤;[N];中国电力报;2011年
3 记者刘其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4 ;[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贾晓涛;[N];通信产业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张维刚;[N];四川科技报;2011年
7 李淑芝 刘可迅 曾心茁 李淑芝系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检索处处长,刘可迅、曾心茁系该处副研究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8 陈儒、吴海民、杨铁良;[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9 记者 龙军;[N];光明日报;2010年
10 ;[N];济宁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元;磷酸铁锂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李哲;纯电动汽车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白鹏;磷酸铁锂纳米颗粒电化学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4 刘静;磷酸铁法合成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及其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俊;纳米结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掺杂和表面改性[D];清华大学;2010年
6 周南;碳包覆磷酸铁锂薄膜及多层结构磷酸铁锂介晶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陈振宇;磷酸钒锂及其与磷酸铁锂复合材料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陈权启;磷酸钒锂和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谌伟民;聚苯胺、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高飞;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允广;废旧磷酸铁锂的回收及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张川;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常玲;磷酸铁锂及(铈、锡)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瑶;二甲亚砜辅助液相法制备纳米级磷酸铁锂[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菲;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可控合成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张建利;沉淀法制备磷酸铁锂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叶焕英;纳米片磷酸铁和磷酸铁锂的制备与表征[D];南昌大学;2012年
8 丁步云;纳米磷酸铁锂的制备与表征[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9 舒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复合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宋续明;超临界法连续制备磷酸铁锂纳米正极材料及其碳包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磷酸铁锂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7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