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 2012年
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俞笑竹
【摘要】:氮化铟(InN)、氢化纳米硅(nc-Si:H)以及石墨烯薄膜作为近年来新型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RF Magnetron Sputtering)、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和FTF(face-to-face)外延生长方法分别制备了InN、nc-Si:H和石墨烯薄膜,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低能电子衍射(LEED)、拉曼光谱及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等诸多实验手段,研究了薄膜的生长机理及制备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另外,利用深低温强磁场下的变温变磁场霍尔效应测量,运用弱局域化理论和量子干涉理论,我们对InN和nc-Si:H材料中的载流子输运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中,氮化铟(InN)是性能优良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不仅在光电子器件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超高速微电子器件、超高频微波器件以及在光电集成上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InN较低的热分解温度(600℃),控制生长在较低温度环境下进行对于InN薄膜至关重要,这里我们采用能够实现低温生长的射频磁控溅射技术来制备InN材料。通过比较一系列不同溅射气压和衬底温度条件下获得的样品的结晶状况和表面形貌,我们发现10mTorr为最佳溅射气压条件,此时InN的结晶度最高。最优的衬底温度随溅射气压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的趋势是较低的衬底温度将有利于高质量晶体InN薄膜的生长。 在薄膜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引入各种杂质或缺陷,造成结构的无序性,借助于变温变磁场霍尔测量手段,我们研究了无序对InN材料中载流子输运的影响。测量结果显示,InN薄膜在低温下表现出反常的磁致电导。根据弱局域化理论,低温下晶格振动被抑制,弹性散射强于非弹性散射,电子波的相位记忆可引起强烈的量子干涉效应而令电子趋向于停留在原地。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波因获得附加相位而导致时间反演不变性被破坏,形成正的磁致电导。当系统中存在自旋轨道耦合作用时,由此产生的电子自旋弛豫则形成负的磁致电导。运用相应的理论模型,我们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了电子的非弹性散射时间。考虑到三维体系中,非弹性散射过程以电子-声子散射为主,我们由此分析出电子-声子散射率(τe-ph-1)随无序程度的变化关系。对于InN薄膜构成的无序半导体系统,在较有序(qTl1)的样品中,电声子散射率τe-ph-1符τe-ph-1∝T310,随着样品越来越无序(qTl1),τe-ph-1将遵循规τe-ph-1∝T21-1。该结果与Sergeev等人提出的相关电子弛豫理论完全符合,在实验上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 硅量子点薄膜代表了当今半导体材料低维度化的发展方向。氢化纳米硅(nc-Si:H)薄膜是纳米尺寸的硅晶粒镶嵌在氢化非晶硅(a-Si:H)无序网络中形成的一种新型低维人工半导体材料,属于自然量子点系统。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作为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是制备nc-Si:H薄膜的常用方法之一。对薄膜生长的热力学过程分析表明,nc-Si:H薄膜的生长存在正、逆两个反应方向:正向反应是硅烷(SiH4)的等离子体分解及硅薄膜的沉积过程,逆向反应则是等离子体中的氢基团将生成膜中键合较弱的硅—硅(Si-Si)键刻蚀掉的过程。nc-Si:H薄膜的形成就是正、逆反应间制约和竞争的综合结果。氢原子对单晶硅纳米颗粒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提供薄膜晶化所需要的能量,而且还参与控制硅晶粒的成核和晶粒的成长。 硅纳米晶粒的形成不仅改善了nc-Si:H薄膜的无序程度,同时也使其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电学和电输运方面的性质。我们利用变温变磁场霍尔测量研究了nc-Si:H薄膜中载流子的自旋弛豫机制。低温下,硅量子点结构中的电子传输表现出准二维的跳跃电导行为,并在外磁场作用下,表现出反弱局域化现象。根据HLN理论,我们对此量子输运效应进行了计算并成功拟合了磁致电导率数据,提取出两个重要的输运参数——非弹性散射率τi-1和自旋-轨道散射τso-1。τi-1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显示,硅量子点系统中的电子退相干过程是以三通道相互作用为主的小能量传输过程。自旋-轨道散射τso-1随温度(1/T)衰减并趋于饱和的行为则说明,自旋弛豫过程不仅发生于电子在量子点间的跳跃,而且还发生在硅量子点内部。 在本文最后,我们研究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石墨烯是一种碳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碳质材料,是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等其他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基本组成单元。作为一种特殊的零带隙半导体,石墨烯自2004年被发现可独立存在以来,即成为化学、材料科学及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大尺寸模板生长是石墨烯材料在器件应用中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便成为目前的研究重心之一。在众多制备方法中,碳化硅(SiC)外延石墨烯生长被普遍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制备和生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碳化硅外延生长是通过高温加热单晶SiC使其表面分解,硅原子蒸发逃逸后,剩下的碳原子经过结构重组形成石墨烯层。通常真空条件下制备出的石墨烯薄膜尺寸不超过100nm。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技术——FTF (face-to-face)外延生长,成功制备出了微米量级大小的石墨烯晶片。这种方法通过将两个等大小的SiC晶片衬底Si面相对地平行叠加,利用一定温度下SiC表面的同质外延生长,大大改善了其表面平整度;同时晶片间的狭小空间限制了Si的逃逸,降低了Si原子的蒸发速度,从而有利于高质量大面积石墨烯的形成。FTF外延生长法简单、直接、成本低廉,有望实现石墨烯的批量生产。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734020和11074169),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计划课题(2010CB933702),以及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06JC14039)的资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N304.0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冰;纳米硅薄膜晶体管加速度传感器制作及特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自力,张荣,毕朝霞,刘斌,修向前,顾书林,江若琏,韩平,朱顺明,沈波,施毅,郑有炓;InN材料及其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12期
2 何宇亮,武旭辉,王珩,林鸿溢,李冲;纳米硅薄膜的压阻效应[J];科学通报;1995年07期
3 潘葳,沈文忠;六方InN薄膜的载流子输运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4 何宇亮,余明斌,胡根友,张蔷;一种纳米硅薄膜的传导机制[J];物理学报;1997年08期
5 钱志刚,沈文忠,小川博司,郭其新;半导体氮化铟(InN)的晶格振动[J];物理学进展;2003年03期
6 鲍希茂;硅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物理;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声祖;InAs-SiO_2的电学特性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韩琳;刘兴明;刘理天;;用于红外探测的非晶硅薄膜晶体管[J];半导体光电;2006年04期
3 杨利霞;吴志明;李世彬;蒋亚东;朱魁鹏;李伟;廖乃镘;;掺硼非晶硅薄膜的电阻不稳定性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8年05期
4 李建丰;李东仓;欧谷平;张福甲;;有机半导体材料蒽薄膜的生长[J];半导体光电;2008年05期
5 江宁,顾书林,余是东,郑有炓;SiO_2上多晶GeSi再结晶性质的研究[J];半导体学报;1997年03期
6 谢自力;张荣;修向前;毕朝霞;刘斌;濮林;陈敦军;韩平;顾书林;江若琏;朱顺明;赵红;施毅;郑有炓;;InN薄膜的退火特性[J];半导体学报;2006年02期
7 彭英才,刘明,余明斌,李月霞,奚中和,何宇亮;nc-Si∶H/c-Si量子点二极管中的共振隧穿特性分析[J];半导体学报;1998年08期
8 唐元洪;;非晶硅肖特基二极管伏安特性的计算[J];半导体杂志;1997年01期
9 何宇亮,奚中和,余明斌,李月霞,彭英才,刘明;纳米硅薄膜二极管中的共振隧穿现象[J];半导体杂志;1998年01期
10 陈晨,何宇亮,祁祥麟;掺磷纳米硅薄膜电导及压阻效应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慧绿;程成;马德伟;;PbSe量子点掺杂玻璃:制备及表征[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东生;顾金泉;刘世民;;微晶玻璃的ELID超精磨削技术及表面变质层的研究[A];2007中国浮法玻璃及玻璃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江民红;顾正飞;成钢;;<311>轴向取向超磁致伸缩合金的制备与磁致伸缩性能[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4 石舜森;任山;谢鸿波;欧阳红群;石鑫;;X射线衍射仪测膜潜能的开发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孙喜莲;徐学科;邵建达;;铬过渡层对银膜的微结构、光学性质及附着力的影响[A];上海市激光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邓加军;陈强;;纳米硅薄膜的掺杂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邓加军;王金良;陈强;徐刚毅;;掺硼纳米硅薄膜电学特性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雪峰;栾春艳;齐丽英;李慧琴;麻永林;;稀土元素掺杂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与表征[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锐;周敬;李文竹;黄磊;;X射线衍射法织构测定参数的探讨[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10 王翠玲;黄小文;刘秀波;张军;王延敏;杨智宁;柳宏;计亚平;谷亦杰;;温度对LiNi_(1/3)Co_(1/3)Mn_(1/3)O_2晶粒大小的影响[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国才;几种典型Dy~(3+)激活磷酸盐基材料的制备及真空紫外发光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游峰;面向微波应用的铊系高温超导薄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胜;燃煤烟气汞催化氧化的试验和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陈亮维;大变形叠轧制备超细晶铜材织构组织演变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高丽丽;N掺杂p型Mg_xZn_(1-x)O薄膜的制备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秉策;ZnO/Si异质结构晶界行为及其载流子输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刘柏林;FeCo基纳米磁性薄膜材料的微波损耗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姝;Al_2O_3、B掺杂的FeCo基薄膜的结构和磁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周明哲;航空用2E12合金热处理工艺与疲劳行为的相关基础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马格林;一种新的SiC外延材料质量评估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方;磷酸酯粘结剂诱导生成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石德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极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于亚芹;钒酸铋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高良秋;溶胶—凝胶法制备NiCuZn铁氧体薄膜和粉体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王兰芳;宽禁带半导体材料—ZnO、TiO_2和金刚石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正宇;黑硅材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亚东;基板表面状态对合金化热镀锌板镀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爱元;氧化镍薄膜的制备、改性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魏晴;3d过渡金属掺杂ZnO纳米线的制备及磁、光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郭忠杰;硅基InN单晶薄膜的RF-MBE生长及其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英才,刘明,何宇亮,李月霞;掺杂nc-Si∶H膜的电导特性[J];半导体学报;2000年03期
2 程保罗,李昕欣,王跃林,焦继伟,车录锋,杨恒,戈肖鸿,宋朝晖;带有静电自检测功能的高灵敏度加速度传感器[J];半导体学报;2005年03期
3 徐敬波;赵玉龙;蒋庄德;张大成;杨芳;孙剑;;基于SOI的集成硅微传感器芯片的制作[J];半导体学报;2007年02期
4 何宇亮,,褚一鸣,王中怀,刘湘娜,白春礼;纳米硅薄膜界面结构的微观特征[J];半导体学报;1994年01期
5 余明斌,李雪梅,何宇亮,徐士杰,刘剑,罗晋生,魏希文,郑厚植,戌霭伦;纳米硅薄膜的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J];半导体学报;1995年12期
6 何宇亮;;纳米硅薄膜的应用前景[J];半导体杂志;1996年04期
7 陈雪萌,李昕欣,宋朝晖,王跃林,黄晖,黄树森,张鲲;一种新结构硅微机械压阻加速度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5年03期
8 董明;惠春;徐爱兰;;基于Ansys的压电式四臂加速度计模拟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3期
9 赵玉龙;赵立波;蒋庄德;;基于SOI技术梁膜结合高过载压阻式加速度计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10 孟美玉;石云波;刘俊;祁晓瑾;;高g微加速度计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杰;介观压阻型加速度计的设计与性能测试[D];中北大学;2008年
2 朱振东;多晶硅纳米薄膜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3 王志强;纳米硅薄膜晶体管磁传感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效白;氮化镓基固态器件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技术;2001年05期
2 袁明文;氮化镓在光电子和微电子器件中的应用[J];半导体技术;2001年06期
3 何宇亮,褚一鸣,王中怀,刘湘娜,白春礼;纳米硅薄膜界面结构的微观特征[J];半导体学报;1994年01期
4 梁春广,张冀;GaN——第三代半导体的曙光[J];半导体学报;1999年02期
5 何宇亮,林鸿溢,武旭辉,余明斌,于晓梅,王珩,李冲;纳米Si薄膜的结构及压阻效应[J];材料研究学报;1996年01期
6 何宇亮,韦亚一,余明斌,郑国珍,刘明,张蔷;对纳米硅薄膜高电导机制的探讨[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7年02期
7 徐剑,张荣,王一平,修向前,顾书林,沈波,施毅,刘治国,郑有炓;GaN从蓝宝石衬底上激光剥离技术的研究[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2年04期
8 谢存毅,张立德,朱震刚,陈祖耀,李燕;纳米ZrO_2固体低温内耗谱的研究[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2年06期
9 何宇亮,刘湘娜,王志超,程光煦,王路春,余是东;纳米硅薄膜的研制[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2年09期
10 刘湘娜,何宇亮,F.WANG,R.SCHWARZ;纳米硅薄膜光吸收谱的研究[J];物理学报;1993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兰英;;高温半导体材料[J];科学通报;1964年03期
2 林兰英;;半导体材料发展的现况和趋势[J];物理;1966年01期
3 陆向阳;;半导体材料技术动向及挑战[J];电子产品世界;2007年02期
4 王守武;;半导体的发展[J];科学通报;1965年09期
5 王辉;琚伟伟;刘香茹;陈庆东;尤景汉;巩晓阳;;半导体SiC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1期
6 金成刚;吴雪梅;诸葛兰剑;;SiC稀磁半导体材料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12期
7 张文俊;;微波器件的最佳半导体材料[J];微纳电子技术;1972年04期
8 ;·百花苑·[J];国外测井技术;2003年02期
9 ;国内要闻[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5年04期
10 崔晓英;;SiC半导体材料和工艺的发展状况[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定仪;谭吉春;杨雨川;杨耿;;功率PIN二极管PSPICE子电路模型[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胡睿;张华明;王关全;熊晓玲;杨玉青;魏洪源;;一种用于曲面核电池的镍膜制备工艺初探[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3 丁瑞雪;杨银堂;韩茹;;6H-SiC体材料ICP刻蚀技术[A];第十五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陈接胜;;微孔晶体SAPO-44对Se及HgI_2半导体粒子的组装[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罗妙宣;王华;夏华丽;;LED显示技术及其发展趋势[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第8分会场光固化与数字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论文集[C];2005年
6 禹烨;牛燕雄;张鹏;刘杰;;强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的热冲击效应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张敏;班士良;;压力下应变异质结中施主杂质态的Stark效应[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剑锋;孙涛;;半导体生产对石英制品的要求[A];第四届高新技术用硅质材料及石英制品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邵云东;王柱;;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半导体材料GaSb的微结构[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小章;邓宁;周明胜;;同位素纯硅半导体器件研制及性能测试[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一梅;[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手心;[N];广东建设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薛景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记者 李新安 通讯员 姜辉 杜松梅;[N];伊犁日报(汉);2006年
5 特约记者 宁晓霞;[N];电脑报;2004年
6 周杰伦;[N];广东建设报;2002年
7 肖开金;[N];中国矿业报;2004年
8 记者 张庆华 通讯员 苏伟;[N];伊犁日报(汉);2008年
9 青文;[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10 祖强;[N];中国电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笑竹;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孔晋芳;氧化锌基半导体材料的拉曼光谱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俞琳;非磁性离子掺杂宽带隙半导体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陈小庆;宽带隙半导体SiC和ZnO的光电性质及掺杂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席岩;石墨烯及类石墨烯量子点结构设计和自旋调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赖康荣;几种铋基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及光催化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郭立强;纳米硅薄膜太阳电池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8 王威;配位型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朱金广;多层半导体材料中光学声子的辅助共振隧穿[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刘金章;一维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芳;有机功能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雪萌;用LPCVD法在硅衬底上生长3C-Sic[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3 李改叶;AL_2O_3-SiC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4 刘海林;反应烧结碳化硅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及烧结体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陈美良;有机—无机半导体材料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辛峰;碳化硅非线性电阻灭磁系统在线监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7 王一鹏;等离子体浸没注入技术对半导体材料的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程小强;多晶硅源漏SiC N-MOSFET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张明亮;硅系合金生产中SiC的生成及其对炉内反应的影响[D];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年
10 郑勇;高比表面积碳化硅的合成及在氨合成反应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1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