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降粘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纳米改性稠油降粘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2:51
本文关键词:稠油降粘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纳米改性稠油降粘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溶性降粘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稠油
【摘要】:油溶性降粘剂是一种高效运输、开采稠油的化学降粘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本文采用软件分析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运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稠油的粘度机理和降粘剂对稠油体系的作用效果。其次用带有双键的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Ti02进行表面预改性,然后再以丙烯酸十八酯和顺丁烯二酸与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和丙烯酰胺为单体的降粘剂在其表面引发接枝制备了纳米SM/TiO2和SSTA/TiO2复合材料稠油降粘剂,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测试等手段对改性后纳米Ti02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大庆高蜡稠油进行降粘性能评价。采用自动粘度仪对大庆高蜡稠油在加剂前后运动粘度的测定,计算了合成的纳米稠油降粘剂的净降粘率和表观降粘率。主要工作和成果:(1)运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降粘剂对稠油体系的作用效果。降粘剂聚合反应能量远远高于断裂双键所需能量;分别模拟了体系的温度、势能和总能量随模拟时间变化的曲线。(2) SM/TiO2复合材料稠油降粘剂随降粘剂加入量的增加降粘速率先剧增后减缓,最佳加入量为400ppm。在40℃,加入最佳剂量400ppm后,大庆铁岭稠油的表观粘度从198.88mm2/s降为83.68mm2/S,表观降粘率为57.92%,净降粘率为24.07%;秦皇岛稠油由203.34mm2/s降至97.68mm2/S,表观降粘率51.96%,净降粘率为15.23%,(3) SSTA/TiO2复合材料稠油降粘剂随降粘剂加入量增加降粘速率先剧增后减缓,最佳加入量为300ppm。在40℃,加入最佳剂量300ppm后,大庆铁岭稠油的表观粘度从198.88mm2/s降为73.68mm2/s,表观降粘率为62.95%,净降粘率为33.14%,降粘效果优异。
【关键词】:油溶性降粘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稠油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9;TB33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稠油降粘研究11-13
- 1.2.1 影响稠油流动性能的因素12
- 1.2.2 稠油粘度机理12-13
- 1.3 稠油降粘技术13-15
- 1.3.1 水溶性乳化降粘技术14
- 1.3.2 油溶性降粘剂制备技术14-15
- 1.4 油溶性降粘剂国内外发展现状15-17
- 1.5 油溶性降粘剂的种类17-18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18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8-19
- 第2章 稠油降粘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19-29
-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原理19
-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19-20
- 2.3 二元降粘聚合物合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20-23
- 2.4 四元降粘聚合物合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23-27
- 2.4.1 合成反应的条件23-24
- 2.4.2 周期性模拟体系建立24-25
- 2.4.3 分子动力学运算25-27
- 2.5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纳米基二元降粘剂的合成29-37
- 3.1 合成思路与路线29
- 3.2 试剂与仪器29-30
- 3.2.1 主要试剂29-30
- 3.2.2 主要仪器30
- 3.3 合成步骤30-32
- 3.3.1 纳米TiO_2的表面的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30-31
- 3.3.2 二元降粘剂的合成31-32
- 3.4 降粘效果测定方法32-33
- 3.5 实验效果的检测33-36
- 3.5.1 分散稳定性测定33-34
- 3.5.2 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34
- 3.5.3 降粘性能评价34-36
- 3.6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纳米基四元降粘剂的合成37-47
- 4.1 合成思路与路线37
- 4.2 试剂37
- 4.3 合成步骤37-39
- 4.3.1 四元降粘剂的合成方法37-38
- 4.3.2 合成反应条件的确定38-39
- 4.3.2.1 正交实验38-39
- 4.4 分析表征39-40
- 4.5 实验效果的检测40-45
- 4.5.1 纳米TiO_2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40-45
- 4.5.1.1 红外光谱分析(FT-IR)40-42
- 4.5.1.2 分散稳定性测定42-43
- 4.5.1.3 热重分析(TG)43
- 4.5.1.4 降粘性能评价43-44
- 4.5.1.5 加剂前后粘温曲线对比44-45
- 4.5.1.6 加入蛋对净降粘率的影响45
- 4.6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47-49
- 5.1 总结47-48
- 5.2 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尉小明,刘喜林,王卫东,徐凤廷;稠油降粘方法概述[J];精细石油化工;2002年05期
2 苑权,郑延成,李克华,周珊珊;稠油降粘剂复配降粘效果评价[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年11期
3 孙慧;张付生;;稠油化学降粘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5年23期
4 陈善峰,张建立;一项降粘技术的应用[J];石油科技论坛;2005年02期
5 吴晓明;张建国;王颖;郝爱刚;;振动辅助化学剂降粘的室内实验及现场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6期
6 柳荣伟;陈侠玲;周宁;;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8年04期
7 孙强;申龙涉;;超稠油掺水溶性乳化降粘剂降粘试验[J];油气储运;2009年02期
8 孟科全;唐晓东;邹雯p,
本文编号:817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1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