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硅基锗量子点和锗薄膜的溅射生长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8:29

  本文关键词:硅基锗量子点和锗薄膜的溅射生长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Ge量子点 Ge薄膜 溅射沉积 光学性质


【摘要】:晶体Ge(c-Ge)材料,如Ge量子点(Ge QDs)、Ge薄膜等,不仅可以与Si集成电路兼容,而且相比于Si具有诸多优势,一直以来都是Si基光电子和微电子研究中的热点。采用课题组前期探索得到的最优生长参数,研究离子束溅射多层Ge/Si量子点的光致发光、近红外与中红外吸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光致发光和近红外吸收分析,发现与量子点有关的吸收峰在1.5μm处;并且中红外吸收谱揭示出量子点在3.4μm处也有微弱的吸收,对应于束缚态基态到连续态的跃迁,它们对应的能量正好与其能级位置吻合。但它们的吸收并不是很强,结果也不可重复,这归因于在该条件下Ge量子点是在非晶和结晶的混晶Si缓冲层或隔离层上生长的,导致Ge量子点的结晶度不高。然而,停顿生长Si层来增加Si的结晶性,进而改善量子点的结晶性,是一种生长高结晶性Ge量子点的有效方法。低温-高温两步法生长Ge膜的研究表明:直流磁控溅射生长的Ge膜并未实现真正的外延生长,而呈现出不同晶向随机竞争进行生长;两步法生长Ge膜的表面粗糙度呈现出随低温Ge层生长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主要归因于退火对低温Ge层形貌的影响;两步法Ge膜在1.0~1.8μm波段展现出明显的红外吸收。高温退火对低温Ge膜微结构及红外吸收的影响研究表明:(1)、随生长温度从300℃升高到450℃,Ge膜依次经历了非晶、微晶再到多晶的转变。经高温退火后,不同晶相的Ge膜均变成了多晶Ge膜,并且均展现出(111)择优取向和差不多的晶粒尺寸。(2)、高温退火严重粗化了非晶Ge膜和微晶Ge膜的表面形貌,而多晶Ge膜退火后的表面形貌几乎展现出跟退火前一样光滑的表面。该现象可通过退火过程中不同晶相Ge膜的生长机制得到很好的解释。(3)、退火增强了不同晶相Ge膜在1.0~1.8μm波段的红外吸收性能。
【关键词】:Ge量子点 Ge薄膜 溅射沉积 光学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14.431;TB38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1
  • 1.1 引言8-9
  • 1.2 晶体Ge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9-14
  • 1.2.1 Si基Ge量子点9-11
  • 1.2.2 Si基Ge薄膜11-14
  • 1.3 课题组前期晶体Ge材料的生长研究14-20
  • 1.3.1 离子束溅射Ge/Si量子点15-18
  • 1.3.2 磁控溅射Ge薄膜18-20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20-21
  • 第二章 材料生长设备及表征技术概述21-29
  • 2.1 FJL560Ⅲ型超高真空磁控与离子束联合溅射设备21-23
  • 2.1.1 离子束溅射设备21-22
  • 2.1.2 磁控溅射设备22-23
  • 2.2 材料表征技术23-26
  • 2.2.1 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23-24
  • 2.2.2 拉曼光谱仪(Raman)24
  • 2.2.3 X射线衍射(XRD)24-25
  • 2.2.4 UV-Vis-NIR分光光度计25-26
  • 2.2.5 电化学工作站26
  • 2.3 基片清洗26-29
  • 2.3.1 去离子水机26-27
  • 2.3.2 Si片的清洗27
  • 2.3.3 Ge片的清洗27-29
  • 第三章 离子束溅射Si基Ge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29-37
  • 3.1 引言29
  • 3.2 实验设计29-30
  •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30-37
  • 3.3.1 离子束溅射Si基Ge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30-33
  • 3.3.2 Ge量子点的改性33-37
  • 第四章 低温-高温两步法Ge薄膜的生长及其光学性质研究37-43
  • 4.1 引言37-38
  • 4.2 实验设计38-39
  •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39-43
  • 4.3.1 低温-高温两步法Ge薄膜微结构分析39-41
  • 4.3.2 两步法Ge薄膜红外吸收测试41-43
  • 第五章 高温退火对低温Ge薄膜微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43-52
  • 5.1 引言43
  • 5.2 实验设计43-44
  •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44-52
  • 5.3.1 高温退火对低温Ge薄膜微结构的影响44-50
  • 5.3.2 退火过程中的生长机制50
  • 5.3.3 高温退火对低温Ge薄膜红外吸收的影响50-5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2-60
  • 6.1 研究工作获得的主要结论52-53
  • 6.2 研究工作展望53-60
  • 参考文献60-70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和奖励70-71
  • 致谢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雷华;高素莲;张斌;;量子点的合成、毒理学及其应用[J];环境化学;2008年05期

2 王富;刘春艳;;发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1年04期

3 伊魁宇;王猛;邵明云;;量子点作为离子探针的分析应用[J];广州化工;2012年11期

4 罗慧;李曦;方婷婷;刘鹏;;量子点的毒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19期

5 田瑞雪;武玲玲;赵清;胡胜亮;杨金龙;;碳量子点的氨基化及其对发光性能的影响[J];化工新型材料;2014年01期

6 ;“量子点”晶体将推动部分物理工艺的进步[J];光机电信息;2002年10期

7 徐万帮;汪勇先;许荣辉;尹端l,

本文编号:819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19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