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镍钒水滑石及其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00:08

  本文关键词:镍钒水滑石及其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镍钒水滑石 碳材料 超级电容器 碳纳米管 乙炔黑


【摘要】:在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超级电容器的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特点促使其成为当下热点研究,电极材料是影响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超级电容器研究重点仍然是开发寻找比电容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高,导电性好,结构稳定的电极材料。本论文将具有优越电化学活性的钒金属元素引入氢氧化镍层板成功合成了镍钒水滑石,再将其与高导电性的碳材料复合,组成结构稳定的复合材料,并研究其超电容性能,具体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一系列不同金属比例碳酸根插层的镍钒水滑石(NixV-LDH),结构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镍的层板掺入钒元素组成的镍钒水滑石,与氢氧化镍相比,层板结构的晶型更好,规整度更高。且随着水滑石中镍钒摩尔比的增大,层板逐渐变得规整。考察其电化学性能发现,钒元素的引入对氢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且不同钒元素掺杂量的镍钒水滑石性能有差别,随着钒掺杂量增大,比电容逐渐增大,循环稳定性有所下降,其中Ni/V摩尔比为2:1的镍钒水滑石比电容最高,在1A·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1096F·g~(-1),在5A·g~(-1)的电流密度下连续循环充放电500次比电电容保留率在65%以上,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氢氧化镍有了很大的提升,大电流密度下性能良好,这归因于钒的引入促使电阻降低。2.用共沉淀法将不同量的功能化碳纳米管与镍钒水滑石复合得到一系列不同复合比例的Ni2V-LDH/CNT复合材料。碳纳米管良好的导电性,结构稳定性与镍钒水滑石高比电容协同作用促成复合材料的良好电化学性能,随着碳纳米管加入量的增加,复合材料Ni2V-LDH/CNT比电容先增加后减小,这是因为碳纳米管贡献的是双电层电容,而水滑石贡献的是法拉第赝电容,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主要取决于水滑石的贡献,增加一定比例导电性好的碳材料对水滑石比电容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过量,会因为相对减小活性材料的比例而使比电容下降。三种比例复合材料中,当Ni2V-LDH/CNT质量比为80:3时,比电容最高,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最好。在5A·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1125 F·g~(-1),充放电循环1000周后,比电容保持率为86%。3.用传统的hummers法,通过控制氧化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得到不同氧化程度氧化乙炔黑。然后通过共沉淀法在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乙炔黑表面原位生长镍钒水滑石得到四种NiV-LDH/C复合材料,通过结构形貌表征发现镍钒水滑石在乙炔黑表面成功生成,氧化程度低的乙炔黑锚定生成的水滑石片更分散,且片层较大,而氧化程度高的乙炔黑锚定生成水滑石片更聚集,片层小。四种复合材料在1MKOH电解液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比电容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这是因为乙炔黑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氧化乙炔黑的锚定作用缓解了水滑石片层易团聚,进一步改善电化学性能,但氧化程度太高的乙炔黑由于表面过多的含氧官能团又会重新团聚,其中在90℃处理1h得到的乙炔黑与镍钒水滑石复合电化学性能最优异,在5A·g~(-1)初始比电容达到865.46 F·g~(-1)循环1000周后比电容分别保持89%;在9A·g~(-1)初始比电容为703.94 F·g~(-1),电流密度充放电1000周电容保持70%,大电流密度条件下性能优异,与碳纳米管相比,氧化乙炔黑成本更低,对水滑石分散效果更明显,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
【关键词】:镍钒水滑石 碳材料 超级电容器 碳纳米管 乙炔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2;TM5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符号说明11-18
  • 第一章 绪论18-32
  • 1.1 超级电容器18-23
  • 1.1.1 超级电容器简介18
  • 1.1.2 超级电容器结构及工作原理18-19
  • 1.1.3 超级电容器特点19-20
  • 1.1.4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进程20-21
  • 1.1.5 超级电容器主要的电极材料21-23
  • 1.2 水滑石23-29
  • 1.2.1 水滑石简介23
  • 1.2.2 水滑石的结构及特点23-24
  • 1.2.3 水滑石的二维纳米效应及应用24-26
  • 1.2.4 水滑石的制备26-27
  • 1.2.5 水滑石在超级电容器中研究应用27-29
  •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29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29-32
  • 第二章 实验部分32-36
  • 2.1 实验试剂32
  • 2.2 实验仪器32-33
  • 2.3 分析表征方法33-36
  •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33
  •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33-34
  • 2.3.3 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34
  • 2.3.4 高倍透射电镜(HRTEM)34
  • 2.3.5 拉曼光谱仪(Raman)分析34
  • 2.3.6 电化学测试34-36
  • 第三章 不同金属摩尔比NixV-LDH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36-46
  • 3.1 引言36
  • 3.2 实验内容36-37
  • 3.2.1 不同金属摩尔比的NixV-LDH的制备36-37
  • 3.2.2 电化学测试条件37
  • 3.3 结果与讨论37-44
  • 3.3.1 不同金属摩尔比的镍钒水滑石结构及形貌表征分析37-40
  • 3.3.1.1 X射线衍射(XRD)表征37-38
  • 3.3.1.2 红外吸收光谱(FT-IR)表征38-39
  • 3.3.1.3 SEM表征39-40
  • 3.3.2 NixV-LDHs水滑石的电化学性能表征40-44
  • 3.3.2.1 循环伏安测试40-41
  • 3.3.2.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41-42
  • 3.3.2.3 循环性能测试与倍率性能测试42-44
  • 3.3.2.4 交流阻抗测试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镍钒水滑石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Ni_2V-LDH/CNT)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46-56
  • 4.1 引言46
  • 4.2 实验部分46-47
  • 4.2.1 碳纳米管的酸化氧化处理46-47
  • 4.2.2 镍钒水滑石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47
  • 4.2.3 电化学测试条件47
  • 4.3 结果与讨论47-54
  • 4.3.1 碳纳米管的形貌结构表征47-49
  • 4.3.1.1 碳纳米管的XRD表征和SEM表征47-48
  • 4.3.1.2 碳纳米管的Raman表征48-49
  • 4.3.2 镍钒水滑石与碳纳米管(Ni_2V-LDH/CNT)的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49-51
  • 4.3.2.1 Ni_2V-LDH/CNT的XRD表征49-50
  • 4.3.2.2 Ni_2V-LDH/CNT的HR-TEM表征50-51
  • 4.3.3 Ni_2V-LDH/CNT的电化学性能测试51-54
  • 4.3.3.1 Ni_2V-LDH/CNT的循环伏安测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51-52
  • 4.3.3.2 Ni_2V-LDH/CNT的循环稳定性测试52-53
  • 4.3.3.3 Ni_2V-LDH/CNT-2的倍率性能测试53-54
  • 4.4 结果与讨论54-56
  • 第五章 镍钒水滑石和碳复合材料(Ni_2V-LDH/C)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56-68
  • 5.1 引言56-57
  • 5.2 实验部分57-58
  • 5.2.1 不同氧化程度氧化乙炔黑的制备57
  • 5.2.2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制备57
  • 5.2.3 电化学测试条件57-58
  • 5.3 结果与讨论58-66
  • 5.3.1 氧化乙炔黑的形貌结构表征58-60
  • 5.3.1.1 氧化乙炔黑的X衍射分析(XRD)表征58
  • 5.3.1.2 氧化乙炔黑的SEM表征58-59
  • 5.3.1.3 氧化乙炔黑的XPS表征59-60
  • 5.3.2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表征60-62
  • 5.3.2.1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XRD表征60
  • 5.3.2.2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SEM表征和Mapping表征60-62
  • 5.3.2.3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HRTEM表征62
  • 5.3.3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62-66
  • 5.3.3.1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与充放电测试63-64
  • 5.3.3.2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测试与倍率性能测试64-66
  • 5.4 本章小结66-68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68-70
  • 6.1 结论68-69
  • 6.2 创新点69-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8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8-80
  • 作者和导师简介80-81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越;郝晓刚;王忠德;张忠林;梁镇海;刘世斌;;单极脉冲电合成聚苯胺膜及其超级电容性能[J];化工学报;2010年S1期

2 韩丹丹;陈野;张密林;舒畅;张春霞;徐鹏程;;掺钇纳米NiO的制备及其超大电容性能研究[J];电化学;2006年03期

3 陈野;韩丹丹;张密林;葛鑫;;掺镧纳米NiO的制备及超大电容性能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6年06期

4 赵晶晶;郑明波;吕洪岭;李念武;黄毅;张松涛;曹洁明;;低温热处理制备石墨烯-氧化钴及其超级电容性能[J];化学研究;2012年03期

5 李学良;何金铧;徐海龙;;氧化镍的水热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11年05期

6 尚秀丽;索陇宁;冯文成;吴海霞;胡中爱;;聚苯胺/聚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J];应用化学;2013年09期

7 陈野;舒畅;张春霞;葛鑫;张密林;;氧化镍的合成及其超级电容性能[J];应用化学;2007年08期

8 廖书田;郑明波;高静贤;曹謇;杨振江;陈惠钦;曹洁明;陶杰;;一步法合成具有二级孔道的有序介孔碳材料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4期

9 王永文;郑明波;曹謇;曹洁明;姬广斌;陶杰;;介孔碳纳米纤维制备与超电容性能研究[J];电化学;2010年02期

10 田颖;阎景旺;薛荣;衣宝廉;;电解质浓度和温度对活性炭电容性能的影响(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梅;彭亮波;文萃;陈红雨;舒东;;水钠锰矿的制备及超级电容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孙红梅;孙振杰;陈红雨;舒东;;水钠锰矿的制备及超级电容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程杰;曹高萍;杨裕生;;锰氧化物干凝胶电容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张雅琨;陈亮;李建玲;王新东;叶锋;杨军;;不同电解液对聚苯胺电容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刘晓霞;孙丽杰;窦玉倩;吴建;;基于无机-有机杂化的聚苯胺一维生长调控及超电容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刘宗怀;杨祖培;王增林;;剥离/组装技术制备纳米层状电极材料及其电容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闫广超;范磊;郭荣;;介孔碳小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8 李庆伟;李园园;张经纬;霍开富;;多级孔泡沫碳材料的制备和电容性能[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9 杨晓青;闫方玉;吴丁财;符若文;;有序炭的氨气改性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学良;段体兰;蒋英;李子荣;;有机胺化物作用下炭气凝胶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万鹏;钽电容,追求极致性能的选择[N];电脑报;2008年

2 陕西 张思远;看电容,,“挑”主板[N];电脑报;2004年

3 太子;放眼看元件[N];电脑报;2004年

4 杨树钢 孙立新;超级电容 电梯节能新方向[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9年

5 青岛 孙海善;联想电脑常见故障五例[N];电子报;2011年

6 倪永华;让“刹车”贡献出电能[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江;碳化物衍生碳的形成机理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万厚钊;过渡金属硫化物中空纳米结构及其阵列的赝电容特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朱君秋;含锆(铪)活性氧化物的电容性能及其与结构的关系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4 薛云;尖晶石型锰系氧化物的合成及超级电容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张燕萍;基于纳米碳及其金属氧化物复合电极的超级电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刚伟;炭基超级电容器正负极不对称电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韩燕;多孔炭材料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8 樊桢;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丛文博;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电容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苏凌浩;钴铝双氢氧化物层状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电容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慧;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负载二氧化钌复合电容材料的绿色制备和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翟晶;聚吡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彭大春;碳/MnO_x三维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杨欢;氢氧化钴和复合材料纳米结构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剑楠;碳/锰氧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体龙;石墨烯/钴酸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涛;微米碳螺旋纤维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周琳;碳纳米管包覆零价铁与四氧化三钴超级电容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罗华星;新型石墨烯基氨掺杂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电容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刘菲菲;基于聚吡咯的柔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27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27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