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素基复合碳纳米纤维应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木质素基复合碳纳米纤维应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
【摘要】:木质素作为在数量上仅此于纤维素的第二大植物生物质原料,是最丰富的天然芳香族高分子。根据木质素含碳量高且天然具有苯环结构,将其作为碳纤维的原材料,应用于新型储能设备电化学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中,是一项较有前景的研究。本研究以毛竹乙酸木质素为基本原料作为碳纤维的前体物质,同时加入乙酰丙酮铁作为赝电容活性物质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前体物质,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得到乙酰丙酮铁复合木质素纳米原丝,再通过预氧化、碳化等手段制备得到铁氧物复合木质素基碳纳米纤维(Iron oxide decorated lignin-based carbon nano-fibers,IO-LCNFs)。利用热重、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测试方法研究复合木质素纳米纤维原丝的热力学性质以及复合碳纳米纤维的形貌进而推断其在预氧化及碳化过程中的反应;利用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和拉曼散射等测试方法研究复合碳纳米纤维中铁氧物颗粒的组成。然后以IO-LCNFs作为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活性物质,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恒流充放电测试、电化学阻抗测试等方法研究其作为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机理反应、比电容大小、阻抗大小以及其循环性能。同时,也通过对IO-LCNFs进行水蒸气活化处理,研究开孔后的复合碳纳米纤维(Activated iron oxide decorated lignin-based carbon nano-fibers,A-IO-LCNFs)作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1)未添加乙酰丙酮铁的纳米纤维原丝在预氧化过程中发生熔融行为;当所添加乙酰丙酮铁含量达到10%及以上时,IO-LCNFs可以保持良好的纤维形态,纤维直径为300~500nm,且纤维表面出现直径约为30~60nm的铁氧物颗粒物质;当所添加乙酰丙酮铁含量为15%时,IO-LCNFs的碳层有序度最高;当所添加乙酰丙酮铁含量高达20%及以上时,IO-LCNFs表面布满颗粒物质,且其纤维内部也富含颗粒物质;IO-LCNFs中的颗粒物质为铁、四氧化三铁以及氧化铁的混合物;(2)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当以1mol/L Na_2SO_4为电解液时,所有IO-LCNFs均只显示出双电层电容性能,比电容大小仅为9~20 F/g,铁氧物并未呈现赝电容性能;当以1mol/L Na_2SO_3为电解液时,电极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乙酰丙酮铁含量添加量为20%的IO-LCNFs-20氧化还原反应最为明显,比电容值最高,为72.1F/g。(3)对IO-LCNFs进行水蒸气活化开孔得到A-IO-LCNFs,再应用于电化学电容电极材料。铁氧物含量较少的碳纤维进行水蒸气活化开孔有助于比表面积的提高,铁氧物含量较多的碳纤维进行水蒸气活化会降低其比表面积。其中IO-LCNFs-10和IO-LCNFs-15在活化开孔之后,纤维出现若干缺陷孔洞,A-IO-LCNFs-10纤维表面微孔和介孔均增多,比表面积由344.63m~2/g上升至566.45m~2/g。在电极测试中双电层电容明显,且比电容值有较大提高,A-IO-LCNFs-10和A-IO-LCNFs-15分别由原先的26.5F/g、35.5F/g提升至51.4F/g、42.4F/g;IO-LCNFs-20和IO-LCNFs-25在活化开孔之后,纤维表面出现了结晶颗粒物质,且后者的纤维形态遭到破坏,A-IO-LCNFs-20纤维介孔增多、微孔减少,比表面积由335.44m~2/g减少至273.80m~2/g。A-IO-LCNFs-20和A-IO-LCNFs-25的比电容值由72.1F/g、55.7F/g分别降至38.5F/g、3.4F/g。由此可以得出,当IO-LCNFs中铁氧物含量较少时,乙酰丙酮铁主要作为碳纤维的定型物质,对其进行活化开孔时,主要针对碳纤维表面开孔,有助于提高电极材料的表面积和孔隙率,进而提升其电容性能;而当IO-LCNFs中铁氧物含量较多时,其作为赝电容活性材料时具有良好的赝电容性能,但在经历水蒸气活化后,铁氧物结晶成大颗粒物质,电解液较难渗入电极活性物质,同时碳纤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纤维比表面积下降,因此其电容性能明显降低。
【关键词】:木质素 电化学电容器 碳纤维 静电纺丝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53;TB38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木质素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1.2 电化学电容器研究背景与意义13
- 1.2 木质素基碳纤维概述13-18
- 1.2.1 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研究13-15
- 1.2.2 碳纳米纤维的应用及研究现状15-16
- 1.2.3 木质素基碳纤维研究现状16-18
- 1.3 电化学电容器概述18-22
- 1.3.1 电化学电容器的特点及应用19
- 1.3.2 电化学电容器的分类及储能机理19-20
- 1.3.3 电极材料研究进展20-21
- 1.3.4 铁氧物复合碳材料应用于电极材料21-22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22-24
- 第二章 木质素基复合碳纳米纤维的制备24-42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24-25
- 2.1.1 原料与试剂24-25
- 2.1.2 实验仪器25
- 2.2 实验方法25-27
- 2.2.1 乙酸木质素的精制25
- 2.2.2 纺丝液的配制25-26
- 2.2.3 复合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26
- 2.2.4 复合纳米纤维的预氧化26-27
- 2.2.5 复合预氧化纤维的碳化27
- 2.3 分析与表征27-28
- 2.3.1 复合纳米纤维的热力学分析27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27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27
- 2.3.4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27-28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28
- 2.3.6 红外光谱分析28
- 2.3.7 拉曼光谱分析28
- 2.4 结果与讨论28-40
- 2.4.1 复合碳纳米纤维形貌分析28-31
- 2.4.2 复合纳米纤维原丝的热重分析31-34
- 2.4.3 复合纳米纤维原丝及其预氧化纤维的红外分析34-35
- 2.4.4 复合碳纳米纤维中铁氧物组成分析35-38
- 2.4.5 复合碳纳米纤维的碳结构分析38-40
- 2.5 本章小结40-42
- 第三章 复合碳纳米纤维应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42-56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42-43
- 3.1.1 原料与试剂42
- 3.1.2 实验仪器42-43
- 3.2 实验方法43-45
- 3.2.1 工作电极的制备43
- 3.2.2 电化学性能测试43-45
- 3.3 结果与讨论45-54
- 3.3.1 Na_2SO_4体系下的电化学性能测试45-50
- 3.3.2 不同铁氧物含量在Na_2SO_3体系下的电化学性能测试50-54
- 3.4 本章小结54-56
- 第四章 活化复合碳纳米纤维应用于电极材料的研究56-73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56-57
- 4.1.1 原料与试剂56
- 4.1.2 实验仪器56-57
- 4.2 实验方法57-58
- 4.2.1 复合碳纳米纤维的水蒸气活化开孔57
- 4.2.2 复合碳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测试57-58
- 4.3 分析与表征58-59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58
- 4.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58
- 4.3.3 拉曼光谱分析58
- 4.3.4 比表面积及孔隙率测试58-59
- 4.4 结果与讨论59-72
- 4.4.1 活化复合碳纳米纤维形貌变化59-61
- 4.4.2 活化复合碳纳米纤维铁氧物组成及碳层结构变化61-62
- 4.4.3 复合碳纳米纤维活化与否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62-68
- 4.4.4 活化复合碳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测试68-72
- 4.5 本章小结72-73
- 总结73-76
- 本研究主要成果73-74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74-75
- 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0-81
- 致谢81-82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恩磊;唐元洪;张勇;林良武;裴立宅;;流动催化法制备碳纳米纤维工艺的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材料;2006年11期
2 张恩磊;唐元洪;张勇;;金属催化剂对碳纳米纤维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J];合成纤维;2007年03期
3 李飞;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朱光;王茂发;;乙醇催化燃烧法制备Y形碳纳米纤维[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4 王兰娟;李春忠;顾锋;周秋玲;;乙醇火焰燃烧制备螺旋碳纳米纤维及结构分析[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6期
5 毕鸿章;;湿法贮存的碳纳米纤维覆面毡[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年04期
6 乔辉;杨笑;魏金柱;;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0年06期
7 李恩重;杨大祥;郭伟玲;王海斗;徐滨士;;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在军工领域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1年S2期
8 付沙威;谢圆圆;沈璐;陶荟春;;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大谷朝南;刘辅庭;;碳纳米纤维制造方法[J];合成纤维;2012年11期
10 王传新;谢秋实;汪建华;谢海鸥;;碳纳米纤维/镍管复合材料的制备[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丹;邹小平;程进;任鹏飞;李飞;朱光;王茂发;;平直碳纳米纤维与螺旋碳纳米纤维的共同生长[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2 张超;鲁雪生;顾安忠;;氢在碳纳米纤维中吸附的计算机模拟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程进;邹小平;王丽坤;;一种制备碳纳米纤维的简单方法[A];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进展——第四届全国纳米材料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李飞;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王茂发;朱光;;通过乙醇催化燃烧方法制备碳纳米纤维[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5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制备碳纳米纤维球形团聚物[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6 李飞;邹小平;程进;任鹏飞;张红丹;王茂发;朱光;;多方向生长碳纳米纤维的催化燃烧制备[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7 程进;邹小平;张红丹;李飞;任鹏飞;朱光;王茂发;;催化剂对乙醇催化燃烧法制备碳纳米纤维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8 李飞;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朱光;王茂发;;乙醇催化燃烧法制备Y形碳纳米纤维[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恩重;杨大祥;郭伟玲;周新远;王海斗;徐滨士;;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在军工领域的应用[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海洋;连鹏飞;方舟;蔡晴;隋刚;李鹏;于运花;邓旭亮;杨小平;;具有生物活性的碳纳米纤维的制备[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飞;基于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李大伟;基于复合碳纳米纤维的多酚漆酶生物传感器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3 祁祥;碳纳米纤维的高温转变及其同质异构结的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李妙鱼;碳纳米纤维膜为载体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母静波;电纺碳纳米纤维/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光催化和超级电容器方面的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覃勇;螺旋碳纳米纤维的生长样式控制及其生长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邵东锋;负载氧化锌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D];江南大学;2012年
8 陈久岭;甲烷催化裂解生产碳纳米纤维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1999年
9 张呈旭;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直接醇类燃料电池一体化电极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宋晓峰;基于电纺丝技术构筑碳基和二氧化锡基一维纳米材料[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麟;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对电极的柔性碳纳米纤维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丁稳;血红蛋白直接电化学行为及构建水合肼生物传感器[D];东南大学;2015年
3 汤栋;碳纳米纤维/黄麻/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4 郭耀芳;三维多孔复合双功能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历历;碳纤维基电极电化学传感功能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6 于卓;溶液喷射法制备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及其碳纳米纤维[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王林萍;木质素基复合碳纳米纤维应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许春阳;锂空气电池新型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王琦;碳纤维载银复合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10 熊祝标;锰氧化物/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去离子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34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3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