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纤维膜的表面功能化及在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聚合物纤维膜的表面功能化及在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AIE 汞离子检测 纤维膜改性 静电纺丝纤维
【摘要】:重金属离子大多数是人体非必需元素而且多数在很低浓度时就可以对人体或者动植物及环境造成危害。重金属离子一旦进入自然环境中就不易去除,长期的积累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快速、实时、灵敏地检测重金属离子是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的,在这众多重金属离子中汞离子的毒性和危害又较大。近年来汞离子的检测非常常见,而利用比较新颖而简便迅速地检测汞离子是人们比较热衷的研究方向。荧光检测具有快速方便,而聚集诱导发光(AIE)的利用使得其检测更加的便利。本文就是立足于以纤维膜为基体的AIE效应来检测汞离子的一种方法的探究与表征。运用麦克默里加成反应合成了两种四苯乙烯(TPE)衍生物,衍生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单取代的水溶比双取代的水溶性要差一些,衍生物一端是磺酸根一端是二硫缩醛键,磺酸根增加衍生物水溶性而二硫缩醛键是汞离子敏感键可以利用其特异性检测汞离子。本文探索了六种不同比例聚苯乙烯(PS)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SMA)静电纺丝得到的纤维膜基体对TPE衍生物的接枝的影响及对后期荧光强度的影响。还研究表明了两种不同的TPE衍生物的水溶性对接枝后荧光强度影响不大,而水溶性好对后期检测汞离子TPE衍生物更容易与纤维膜分离脱落,使得荧光强度检测前后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故后期检测选择了由4,4'-二羟基二苯甲酮为原料合成的TPE衍生物。本文主要是可以通过在手提式紫外灯照射下裸眼看到颜色的变化比较方便检测与应用,而且还可以通过机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具体检测其数值的变化可以有定量与准确的测定。
【关键词】:AIE 汞离子检测 纤维膜改性 静电纺丝纤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2;O65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11-14
- 1.1.1 常见重金属的危害11-13
- 1.1.2 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13-14
- 1.2 AIE材料研究进展14-19
- 1.2.1 AIE的机制14-16
- 1.2.2 Siloles型AIE化合物16-18
- 1.2.3 取代乙烯型AIE化合物18
- 1.2.4 TPE类AIE化合物18-19
- 1.2.5 AIE型聚合物19
- 1.3 电纺纤维作为检测试纸的研究现状19-20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20-22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20
- 1.4.2 研究内容20-22
- 第二章 单取代TPE衍生物的制备和表征22-42
- 2.1 实验部分22-26
- 2.1.1 实验材料22
- 2.1.2 单取代溴代烷基二苯甲酮的制备22-23
- 2.1.3 对羟基溴代烷基TPE的合成23
- 2.1.4 对羟基溴代烷基TPE酯化23-24
- 2.1.5 酯化溴代烷基TPE接枝对羟基苯甲醛24
- 2.1.6 TPE衍生物的硫缩醛化反应24-25
- 2.1.7 酯化TPE衍生物的水解25
- 2.1.8 TPE衍生物的磺酸化25
- 2.1.9 磺酸化TPE的水解25-26
- 2.1.10 双取代TPE衍生物的合成步骤26
- 2.2 结果与表征分析26-41
- 2.2.1 单取代溴代烷基二苯甲酮的核磁氢谱27-28
- 2.2.2 单取代对羟基溴代烷基TPE的核磁氢谱28-29
- 2.2.3 单取代酯化后的溴代烷基TPE的核磁氢谱29-30
- 2.2.4 单取代接枝醛基后的酯化TPE衍生物的核磁氢谱30
- 2.2.5 单取代TPE衍生物硫缩醛化后的核磁氢谱30-31
- 2.2.6 单取代二硫缩醛化TPE衍生物水解后产物的核磁氢谱31-32
- 2.2.7 单取代缩醛化TPE衍生物的磺酸化氢谱32-33
- 2.2.8 单取代缩醛化TPE衍生物的磺酸化水解的产物氢谱33-34
- 2.2.9 双取代TPE衍生物的结果与核磁表征、分析34-35
- 2.2.10 双取代溴代烷基二苯甲酮核磁氢谱35-36
- 2.2.11 双取代对羟基溴代烷基TPE核磁氢谱36-37
- 2.2.12 双取代接枝对羟基苯甲醛的TPE衍生物核磁氢谱37-38
- 2.2.13 双取代缩醛化TPE衍生物的核磁氢谱38-39
- 2.2.14 双取代磺酸化的缩醛TPE衍生物核磁氢谱39-40
- 2.2.15 双取代磺酸化的缩醛TPE衍生物水解后的核磁氢谱40-41
- 2.3 本章小结41-42
- 第三章 超细纤维膜的制备改性及汞离子的检测42-55
- 3.1 实验部分42-46
- 3.1.1 实验材料42
- 3.1.2 超细纤维膜的制备42
- 3.1.3 单双两种不同的TPE衍生物的AIE性42-43
- 3.1.4 纤维膜的改性和接枝TPE衍生物43-44
- 3.1.5 接枝了TPE衍生物纤维膜及利用其检测汞离子后的表征44
- 3.1.6 试纸探针的组成及汞离子检测的前期探究44-45
- 3.1.7 相同时间内不同浓度汞离子与探针作用45
- 3.1.8 三种特定浓度的汞离子在不同时间内与探针的作用45
- 3.1.9 探针对汞离子检测特异性的探究45-46
- 3.1.10 探针检测汞离子干扰性的探究46
- 3.1.11 检测环境对探针检测汞离子的影响46
- 3.2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46-53
- 3.2.1 两种TPE衍生物的AIE效应46-47
- 3.2.2 纤维膜探针的表征及分析47-48
- 3.2.3 纤维膜氨基密度的测定及纤维膜探针试纸检测汞离子的探索48-49
- 3.2.4 相同时间内不同浓度汞离子与探针作用49-50
- 3.2.5 三种特定浓度的汞离子在不同时间内与探针的作用50
- 3.2.6 探针对汞离子检测的特异性50-51
- 3.2.7 探针检测汞离子的抗干扰性51-52
- 3.2.8 检测环境的影响52-53
- 3.3 本章小结53-55
- 全文总结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欣,刘芳,周扬,贺启环;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溶液中汞离子的萃取[J];环境卫生工程;2004年01期
2 刘占才;孔祥会;郭彦玲;郭春丽;;不同浓度汞离子暴露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器官组织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陈述;范亚;叶丽英;龙云飞;;硫离子修饰的金纳米棒用于汞离子检测[J];光谱实验室;2011年04期
4 陈昌伦;张青;吴狄;;一种用于水样检测的快速汞离子荧光传感器[J];分析试验室;2013年07期
5 吴小丽;赖金平;赵一兵;;汞离子的高灵敏度裸眼识别和荧光传感探针[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4期
6 李立冬;于凉云;吴玉芹;张奇;;汞离子荧光传感器研究新进展[J];河南化工;2012年21期
7 龙云飞;;水溶性硫化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于汞离子检测[J];光谱实验室;2011年03期
8 周宗益;银、汞离子的快速鉴别法[J];达县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9 徐海云;刘起峰;赵文献;刘瑛;;基于氟硼二吡咯染料的汞离子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与光谱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07期
10 沙兆林;聚吡咯膜对汞离子富集作用的研究[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小丽;赖金平;赵一兵;;汞离子的高灵敏度光学传感[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卫敏;吴加胜;汪鹏飞;;可逆识别汞离子的荧光化学传感分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勇;杨帆;杨秀荣;;利用银纳米探针和富T脱氧核酸无标比色测定汞离子[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如勇;陈城;王振宇;傅南雁;;一种基于方酸菁的选择性比色识别汞离子的化学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周硼;孟庆涛;宋春霞;赵秀文;;荧光探针法测定水环境中汞离子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金丽花;尚利;李敬;董绍俊;;生物分子稳定贵金属纳米簇在荧光检测汞离子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马俊福;;人体脏器中汞离子含量的测定[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8 杨桢;李襄宏;程新建;张爱清;;基于聚氨酯膜的汞离子“试纸”的制备[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张志君;王慧;张衡益;刘育;;香豆素修饰氮杂15冠5对汞离子的选择性传感[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史兵兵;张有明;张鹏;魏太保;;双通道Hg~(2+)化学传感器的合成与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宝玉;以二氧化硅粒子为基体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在汞离子比率检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洪伟;基于磺酰胺基团的汞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识别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q,
本文编号:861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6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