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几种新型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储能

发布时间:2017-09-22 08:37

  本文关键词:几种新型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储能


  更多相关文章: 电极材料 导电聚合物 石墨烯 电化学 储能器件


【摘要】:电化学储能器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电极材料是影响电化学储能器件容量、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等性能的最重要因素。本论文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备方法,将导电聚合物和石墨烯成功的运用至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中,获得了几种新型的复合电极材料,并研究了它们在电化学储能器件领域的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了简单的原位聚合法和吸附还原法,制备了硅/聚苯胺/石墨烯三元复合材料。利用聚苯胺构建包覆层,充分缓解硅的体积膨胀效应,同时在材料中加入石墨烯,进一步降低材料内阻,提升硅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该三元复合材料在0.2Ag-1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充放电50次容量值仍有795.3 mAh g-1,证明了聚苯胺与石墨烯增强了硅材料的电化学性能。(2)利用石墨烯、聚吡咯与传统的电池材料锰酸锂构成复合材料,并探讨了该三元复合材料在硫酸锂中的电化学性能。材料的比电容在0.5 Ag-1时可以达到208 Fg-1,远远超过锰酸锂与其他几种二元复合材料在硫酸锂中的比电容,开发了传统锂离子电池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应用。(3)以水热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铁酸镍/聚苯胺三元复合材料(NGNP)和氮掺杂石墨烯材料(NGE),并以NGNP作为负极,NGE作为正极,组装了锂离子混合电容器。该混合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670 W kg-1时,能量密度可达到53.9Wh kg-1;当功率密度增加至6350 W kg-1时,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9.3 Wh kg-1。该混合电容器兼具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在未来储能领域有潜在的应用。
【关键词】:电极材料 导电聚合物 石墨烯 电化学 储能器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TM9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22
  • 1.1 引言9
  • 1.2 锂离子电池9-13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9-10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10-11
  • 1.2.3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11
  • 1.2.4 硅负极材料11-13
  • 1.3 超级电容器13-17
  • 1.3.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14-15
  • 1.3.2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15-17
  • 1.4 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17-20
  • 1.4.1 锂离子混合电容器的工作原理17-19
  • 1.4.2 锂离子混合电容器的研究进展19-20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0-22
  •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0-21
  • 1.5.2 本论文的创新点21-22
  • 2. 硅/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22-39
  • 2.1 前言22-23
  • 2.2 实验部分23-25
  • 2.2.1 实验试剂23
  • 2.2.2 实验仪器23
  • 2.2.3 材料制备23-25
  • 2.2.4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7
  • 2.3.1 Si的刻蚀25-26
  • 2.3.2 Si/PANI复合材料26-31
  • 2.3.3 Si/G复合材料31-33
  • 2.3.4 Si/PANI/G复合材料33-37
  • 2.4 本章小结37-39
  • 3. 锰酸锂/石墨烯/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39-54
  • 3.1 前言39
  • 3.2 实验部分39-41
  • 3.2.1 主要实验试剂39-40
  • 3.2.2 主要仪器40
  • 3.2.3 材料的制备40-41
  • 3.2.4 电极的制备41
  • 3.2.5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41
  • 3.3 结果与讨论41-52
  • 3.3.1 锰酸锂材料的性能41-43
  • 3.3.2 锰酸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性能43-45
  • 3.3.3 锰酸锂/聚苯胺和锰酸锂/聚吡咯的性能45-47
  • 3.3.4 锰酸锂/石墨烯/聚苯胺与锰酸锂/石墨烯/聚吡咯复合材料的性能47-50
  • 3.3.5 不对称电容器50-52
  • 3.4 本章小结52-54
  • 4. N-GE/NiFe_2O_4/PANI复合材料在锂离子混合电容器中的应用54-69
  • 4.1 前言54-55
  • 4.2 实验部分55-57
  • 4.2.1 主要实验试剂55
  • 4.2.2 实验仪器55-56
  • 4.2.3 材料制备56-57
  • 4.2.4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57
  • 4.3 结果与讨论57-67
  • 4.3.1 负极材料57-62
  • 4.3.2 正极材料62-65
  • 4.3.3 锂离子混合电容器的性能65-67
  • 4.4 本章小结67-69
  • 5 全文总结及展望69-71
  • 5.1 全文总结69
  • 5.2 展望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80
  • 附录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峰;杨全红;;序[J];新型炭材料;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智林杰;;基于石墨烯的富碳纳米材料及其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邓正华;王璐;李仁贵;侯敏;陈勉忠;刘力;魏晋;张晓正;;一种新型的腈基微孔聚合物膜及其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邓正华;王璐;李仁贵;侯敏;陈勉忠;刘力;魏晋;张晓正;;一种新型的腈基微孔聚合物膜及其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麦立强;赵康宁;牛朝江;晏梦雨;;纳米线电化学储能器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侯建华;多孔碳的结构设计及其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许恒辉;一维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其在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涛;基于硅微通道板的三维储能器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常月琪;钛基自支撑电极在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2 钟燕;基于氧化物的纳米储能器件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童路攸;几种新型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储能[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99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99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8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