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材料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纳米材料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氧树脂 氧化石墨烯 碳纳米管 固化动力学 密闭氧化法
【摘要】:本论文以环氧树脂作为树脂基体,采用氧化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和羟基化碳纳米管两种方式分别对环氧树脂基体进行增韧增强改性。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热性能、机构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氧化石墨烯/羟基化碳纳米管协同改性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膨胀石墨(100目)为原料,采用改进的水热法,经超声剥离得到氧化石墨烯(GO)。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以及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后采用两相萃取的方法将制得的氧化石墨烯萃取到环氧树脂基体中。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镜(SEM)等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断面结构及断面形态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分析了氧化石墨烯增强机理,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及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测试。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在树脂中均匀分散,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纯环氧明显提高。当氧化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中的GO加入量为0.25 wt%(质量分数)时,材料的冲击强度最高,强度值为55.17 kJ/m2,较纯环氧树脂提高了115%;拉伸强度提高了18%;断裂伸长率增加了78%。以上数据充分表明,经氧化石墨烯改性后,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其次,采用改进的水热法,并采用超声波对氧化石墨进行了充分的剥离,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并采用两相萃取法将制得的GO萃取到环氧树脂基体中;采用超声分散及热催化反应的方法将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分散到甲基六氢苯酐(MHHPA)中。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改性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GO-MWCNTs/EP)的冲击断面形貌进行表征,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及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测试。试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较纯环氧明显提高。当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改性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中,GO加入量为0.1 wt%时,MWCNTs含量为0.4 wt%时,纳米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最高,强度值为84.22 kJ/m2,较纯环氧树脂提高了137%;其拉伸强度提高了48.4%;断裂伸长率增加了97.9%。表明GO-MWCNTs对环氧树脂具有协同增强协同增韧的协同效应。最后,用氧化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用羟基化碳纳米管改性固化剂,再将改性后的固化剂与改性后的环氧树脂混合均匀,添加促进剂(有利于固化)得到复合材料样品。采用非等温DSC法对样品和纯环氧体系进行DSC扫描得到DSC曲线,再对DSC曲线进行分析。先通过非模型拟合法(Friedman法)得到模型拟合法所需的环氧体系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然后利用模型拟合法得到的固化动力学方程将Friedman法得到的E和logA作为非线性拟合提供回归计算的初始条件,得到纯树脂体系的n级模型拟合动力学参数和改性后环氧体系Kamal模型拟合动力学参数。再对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环氧树脂及改性树脂的固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值进行线性回归,采用外推的方法,便可以得到当升温速率降低到0时的对应温度,进而可以确定环氧树脂体系的最佳固化温度范围。最后将DSC实验曲线和模型拟合计算得出的DSC曲线作对比,以验证反应模型的合理性。然后测试纯环氧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固化动力学,并进行模型拟合,对实验值和拟合值进行对比,验证反应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环氧树脂 氧化石墨烯 碳纳米管 固化动力学 密闭氧化法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27
- 1.1 石墨烯16-19
- 1.1.1 氧化石墨烯概述16-17
- 1.1.2 氧化石墨的制备17-18
- 1.1.3 氧化石墨烯的剥离18-19
- 1.1.4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特性19
- 1.2 碳纳米管概述19-22
- 1.2.1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20
- 1.2.2 碳纳米管功能化的方法20-21
- 1.2.3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特性21-22
- 1.3 环氧树脂概述22-23
- 1.3.1 环氧树脂的分类22
- 1.3.2 环氧树脂固化22-23
- 1.3.3 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分类及优缺点23
- 1.4 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研究进展23-25
- 1.4.1 环氧树脂模型拟合动力学研究进展24-25
- 1.4.2 环氧树脂非模型拟合动力学研究进展25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5-27
- 第2章 水热法氧化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27-44
- 2.1 引言27
- 2.2 实验方法及创新点27-29
- 2.2.1 实验方法27-29
- 2.2.2 创新点29
- 2.3 实验部分29-33
- 2.3.1 实验原料和设备29-30
- 2.3.1.1 实验原料29-30
- 2.3.1.2 实验仪器设备30
- 2.3.2 Hummers法氧化石墨烯的制备30-31
- 2.3.2.1 石墨的预处理30-31
- 2.3.2.2 利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31
- 2.3.3 水热法氧化石墨的制备31
- 2.3.4 水热法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31-32
- 2.3.5 测试与表征32-33
- 2.3.5.1 红外光谱测试32
- 2.3.5.2 XRD光谱测试32
- 2.3.5.3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32
- 2.3.5.4 力学性能测试32-33
- 2.3.5.5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测试33
- 2.3.5.6 SEM扫描电镜测试33
- 2.3.5.7 热失重分析测试33
- 2.4 结果与讨论33-42
- 2.4.1 红外光谱分析33-35
- 2.4.2 XRD谱图分析35-38
- 2.4.3 AFM分析38
- 2.4.4 力学性能分析38-41
- 2.4.5 DMA分析41
- 2.4.6 SEM分析41-42
- 2.5 本章小论42-44
- 第3章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44-57
- 3.1 引言44
- 3.2 实验方法及创新点44-46
- 3.2.1 实验方法44-45
- 3.2.2 创新点45-46
- 3.3 实验部分46-49
- 3.3.1 实验原料和设备46-47
- 3.3.1.1 实验原料46
- 3.3.1.2 实验仪器设备46-47
- 3.3.2 水热法氧化石墨的制备47
- 3.3.3 羟基化碳纳米管改性甲基六氢苯酐固化剂的制备47
- 3.3.4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改性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47-48
- 3.3.5 测试与表征48-49
- 3.3.5.1 力学性能测试48
- 3.3.5.2 热失重分析测试48
- 3.3.5.3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测试48
- 3.3.5.4 SEM扫描电镜测试48-49
- 3.4 结果与讨论49-56
- 3.4.1 宏观分析49-50
- 3.4.2 力学性能分析50-53
- 3.4.3 热失重分析53-54
- 3.4.4 DMA分析54-55
- 3.4.5 断面形貌分析55-56
- 3.5 本章小结56-57
- 第4章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的研究57-73
- 4.1 引言57
- 4.2 试验方法及创新点57
- 4.3 实验部分57-59
- 4.3.1 实验原料和设备57-58
- 4.3.1.1 实验原料57-58
- 4.3.1.2 实验仪器设备58
- 4.3.2 实验步骤58
- 4.3.3 测试与表征58-59
- 4.4 结果与讨论59-72
- 4.4.1 非等温DSC曲线分析59-60
- 4.4.2 活化能和旨前因子的确定60-62
- 4.4.3 线性拟合图分析62-66
- 4.4.4 树脂DSC计算曲线与实验曲线的验证66-68
- 4.4.5 树脂的等温固化温度的确定68
- 4.4.5.1 纯环氧树脂的等温固化温度的确定68
- 4.4.5.2 改性的环氧树脂的等温固化温度的确定68
- 4.4.6 纯环氧树脂等温DSC计算曲线与实验曲线的验证68-70
- 4.4.7 改性环氧树脂等温DSC计算曲线与实验曲线的验证70-72
- 4.5 本章小结72-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81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81-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2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3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4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5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6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7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8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9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10 万勇;马廷灿;冯瑞华;黄健;潘懿;;石墨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观察;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8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刘明凯;带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刘勇;智能化及掺杂改性石墨烯的研究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24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2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