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薄膜材料热物性及其测试新装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3 19:22

  本文关键词:薄膜材料热物性及其测试新装置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 2012年

薄膜材料热物性及其测试新装置的研究

蔡岸  

【摘要】:近二十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等许多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材料研发的低维化发展趋势方兴未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已在众多高新技术和传统工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低维材料包括二维材料微/纳米薄膜、一维材料纳米管/线和零维材料纳米颗粒,已涵盖了金属、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三大材料领域。作为二维材料的薄膜的热物理性质与三维体材料特异性更加明显,不同材质的薄膜,因方法和工艺的不同,薄膜的微结构、杂质和缺陷等不同导致热物理性质出现较大差异。薄膜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以及微纳尺度传热学的不断深入,极大地促进了薄膜材料热物理性质的行为和理论以及测试新装置的研究,其中薄膜材料热物理性质的特异性及其与材料组分、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成为前沿和热点课题。 本论文基于激光闪光法,采用纳秒宽度激光器提供加热脉冲,纳秒响应碲镉汞红外探测器作为非接触温度探测器并辅以精密红外聚焦系统,高速示波器作为数据采集设备,研制了测量薄膜材料热扩散率的新装置,并集成了热膨胀测量组件,构成多功能热物性测量装置。经校验,该装置实现了在-50~300℃温区、测试厚度1~500μm、包括金属、非金属、有机高分子三类薄膜材料的快速测量。以该装置为平台,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微观表征手段,选择目前国内微电子和国防领域有广泛应用且迫切需要热物性数据的聚酰亚胺复合薄膜、铝阳极氧化薄膜和聚乙烯纳米阵列,开展了薄膜热物性行为及其与微观结构之间关系和规律的研究。 聚酰亚胺(PI)应用广泛,PI的低维化以及采用纳米材料进行杂化制备纳米复合薄膜材料来改善PI的性能,已成为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工作采用新的半透明材料测试模型,简化了激光闪光法测试半透明材料的实验镀膜工艺,并通过半透明氧化铝陶瓷和PI薄膜的测试进行了验证。对聚酰亚胺(PI)复合薄膜的测试研究表明,PI/SiO_2和PI/C复合薄膜的比热随着添加物的增多而下降,符合复合材料比热加和原理;纳米颗粒的加入,限制了聚合物分子链的自由膨胀,导致复合薄膜的热膨胀系数随着添加物的增多而下降;热导率随添加物含量增加而增大,PI薄膜从0.17W/(m·K)上升到添加20wt%纳米颗粒后的0.64W/(m·K),但并没有改变热导率随温度而增大的非晶态材料的固有规律。复合薄膜的热导率随由于纳米颗粒局部聚集,导致添加物含量较高时,复合薄膜热导率增加较大。通过对复合材料热导率预测模型的研究表明,复合薄膜热导率由于纳米颗粒添加物团聚更加明显,三维体材料热导率预测模型不适合此类复合薄膜热导率的预测。 采用恒压阳极氧化法制备了0.9~5μm亚微米到微米量级4种不同厚度的的广泛应用的热控阳极氧化铝膜,实验研究了氧化铝膜在220~480K导热性能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氧化铝膜在厚度较薄时,结构较为疏松,随厚度变厚,气孔率变小,从而导致热扩散率随着厚度增大。2.5μm厚度的阳极氧化铝膜220K时热导率为1.22W/(m·K),室温热导率为1.4W/(m·K),480K时为1.71W/(m·K),大大低于氧化铝体材料的热导率值。由于氧化铝膜的微观结构为无定形非晶态结构,测试结果显示的非晶态导热行为特征与最小热导率模型计算得到的热导率温度趋势一致;不同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表明非稳态方法更适合在室温附近的热导率测量。 对纳米孔模板润湿技术制备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纳米线阵列的实验研究证实聚合物纳米线阵列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室温热导率达到2.2W/(m·K)和10W/(m·K),大约比聚乙烯体材料的热导率高二个量级,并且纳米线阵列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大。估算得到室温下单根LDPE纳米线的热导率高于5W/(m·K),室温下直径100nm和200nm的单根HDPE纳米线的热导率分别为26.5W/(m·K)和20.5W/(m·K)。纳米线阵列的分子链拉伸之后定向排列能大大提高热导率,对基于低维效应强化聚合物纳米结构的导热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B383.2;O48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刚,陈皓明;多孔型阳极氧化铝膜在纳米结构制备方面的研究和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10期

2 李艳,付绍云,林大杰,张以河,潘勤彦;二氧化硅/聚酰亚胺纳米杂化薄膜室温及低温力学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2期

3 徐庆玉,范和平,井强山,王洛礼;聚酰亚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2年02期

4 牛颖;张明艳;董铁权;曾恕金;;固体含量对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薄膜热性能的影响[J];绝缘材料;2006年06期

5 刘晓东;张要强;马丽婵;郑晓泉;;电子束辐照对聚酰亚胺电气性能的影响[J];绝缘材料;2006年06期

6 闫刚;魏伯荣;杨海涛;肖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导热模型及其研究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6年03期

7 吴晓,殷庆瑞,李明华,奚同庚;应用光声技术测定薄型材料导温系数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86年01期

8 王伟,刘立柱,董素芳;聚酰亚胺/纳米氧化硅氧化铝杂化膜的制备[J];热固性树脂;2005年05期

9 张营堂;王忠;李雷权;;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聚酰亚胺/纳米SiO_2复合材料[J];中国塑料;2006年02期

10 奚同庚,谢华清;热物理性质测试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上海计量测试;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兆合,梁国正,王旭东;高性能机载雷达罩材料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12期

2 齐陈泽,高辉,阎逢元,胡幼华,孙旭东,刘维民,郑小明;环氧树脂/纳米SiO_2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与正电子湮没谱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05期

3 蒲侠,张兴华,周彦豪,童速玲;聚合物/纳米粘土插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3期

4 车剑飞,汪信,陆路德,杨绪杰;纳米粒子填充PTFE摩擦副材料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7期

5 衷敬和,张明艳,姜其斌,蔡彬芬,范勇,雷清泉;杂化聚酰亚胺薄膜耐电晕性能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9期

6 唐红艳;王继辉;;聚氨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04期

7 魏绍东;纳米碳酸钙的生产[J];安徽化工;2003年06期

8 李和章;吕广庶;王全胜;蔡刚毅;;等离子喷涂ZrO_2复合涂层的热膨胀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6期

9 邢光建,姚望,陈光华,李瀛,阎红;表面活性剂控制金属醇盐水解制备纳米TiO_2粉体[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王璧;徐瑞芬;丁雪佳;;PMMA/TiO_2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初步应用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祖丽华;李青山;;聚(丙烯腈-乙酸乙烯酯)/黄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家亮;;纳米复合材料对绿色覆铜板的推动[A];第三届全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资料集[C];2002年

3 张家亮;;策应世界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 严密构筑下一代印制线路基材的设计体系[A];第四届全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报告·论文集[C];2003年

4 解小玲;张跃东;许并社;;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5 莫尊理;孙银霞;王坤杰;陈红;;纳米复合氧化物的研究进展[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沙菲;王滨;杨力;;纳米粉体的团聚、分散及表面改性[A];上海市颗粒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翠翠;李娟;陈昊;张辰威;范勇;;纳米有机硅掺杂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与电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通;饶保林;;多胶云母带粘合剂导热性的研究[A];2007年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付绍云;张以河;潘勤彦;黄传军;李元庆;李艳;;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低温性能研究[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俊;聚酰亚胺/氮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胡津昕;阴离子水性纳米聚氨酯制备及其复合物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王锐;PET/纳米SiO_2复合材料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蒋斌;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镍基镀层的强化机理及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韦建军;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与合金纳米微粒及其结构物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陈令新;高压电渗泵及其在微柱液相色谱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7 谭涓;一类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有机磷酸酯盐纤维晶体的合成与表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8 花国然;基于激光扫描的纳米陶瓷涂层及纳米结构块体制备技术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9 刘桂霞;稀土纳/微米颗粒的包覆技术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朱岩;水性聚氨酯纳米胶囊对固体、液体包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超瑛;功能性高分子果树保护膜研究[D];天津轻工业学院;2000年

2 洪军;生物质热裂解制油机理试验研究及流化床闪速热裂解装置设计[D];浙江大学;2002年

3 覃爱苗;金、银纳米粒子的微波和光化学合成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志华;纳米硅胶负载型水溶性铑膦络合物烯烃氢甲酰化催化性能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赵辉;PVC-纳米CaCO_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陈传志;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7 王姗;高分子凝胶薄膜和微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郑海务;泡沫铝的熔体发泡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9 俞胜;纳米技术增强增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义齿基托材料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10 张晋;纳米技术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造牙硬度及耐磨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俊辉,邹建平,朱青,鲍希茂;硅基氧化铝纳米有序孔列阵制备[J];半导体学报;1999年04期

2 任刚,陈皓明;多孔型阳极氧化铝膜在纳米结构制备方面的研究和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10期

3 张明艳,王芳,金镇镐,衷敬和,曾恕金,范勇,雷清泉;无机组分对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电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4年06期

4 刘立柱;梁冰;王伟;杨阳;雷清泉;;杂化聚酰亚胺薄膜无机相形貌和介电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3期

5 谭昌会,苏丽红,薛鹏冲,包春燕,刘新立,赵英英;三价铕掺杂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艳,付绍云,林大杰,张以河,潘勤彦;二氧化硅/聚酰亚胺纳米杂化薄膜室温及低温力学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2期

7 王臻,力虎林;模板法制备高度有序的聚苯胺纳米纤维阵列[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4期

8 王银海,牟季美,蔡维理,姚连增,刘艳美;纳米Hg_2Cl_2/Al_2O_3有序阵列体系的制备和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7期

9 马青松,简科,陈朝辉,郑文伟;溶胶—凝胶法合成氧化铝—氧化硅纳米粉[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尚修勇,朱子康,印杰,李勇;可溶性PI/SiO_2纳米复合材料中SiO_2微相结构变化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家俊;聚酰亚胺/氮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英科学家制造出纳米电路[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1年02期

2 边疆;美国NSF《纳米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影响》之要点[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年09期

3 尚辉;美研制出最小的纳米激光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1年09期

4 丘慧慧;闻“香”识纳米——深圳尊业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军辉访谈录[J];深圳特区科技;2001年01期

5 孙京红;纳米电子器件的应用发展[J];河南科技;2002年13期

6 冯立文;细菌伴护蛋白用于折叠半导体纳米颗粒[J];中国兽医学报;2003年04期

7 陈敬中;纳米科技的发展与纳米矿物学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1994年02期

8 吴柏枚,杨东升,阮可青,盛松,冯宇,曹烈兆,秦晓英;纳米NiAl合金的输运性质与电子局域化[J];低温物理学报;1997年06期

9 蒋巨涛,胡晓东,聂瑞娟,刘乐原,马平,蔡晓磊,谢飞翔,戴远东,王守证,王世光;YBa_2Cu_3O_7纳米桥rf SQUID[J];低温物理学报;1998年03期

10 金辉;中国纳米功能材料研究取得重大成果[J];高技术通讯;199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艳平;郑修鹏;李博;冯西桥;;测量微/纳米纤维弹性模量的屈曲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毛健;赵立涛;程鹏;李华峰;陈国需;;纳米La_2O_3或CeO_2添加对TiO_2-SiO_2润滑添加剂磨擦修复特性的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3 肖旭贤;黄可龙;杨珉;何琼琼;;季铵盐纳米磁粒杀菌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4 田惠文;李伟华;侯保荣;;纳米SiO_2改性环氧涂层电化学阻抗谱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徐舒涛;张维萍;李新;刘宪春;韩秀文;包信和;;甲醇在一维纳米限域体系扩散动力学的HP ~(129)Xe NMR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周涛;贺贝贝;江涵;王宁;;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CeO_2的工艺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旭;黄瑜;李亮;;聚吡咯纳米回形针的合成与性能[A];第九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童曼;杜江坤;鲍建国;袁松虎;;微孔滤膜负载纳米Pd/Fe对五氯酚的降解研究(英文)[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恒权;姚素薇;宋仁峰;唐建军;张卫国;王宏智;李荣先;;光诱导转化法制备单晶Ag纳米三棱体和立方体[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维珏;卞晓锴;陆晓峰;施柳青;林红军;;纳米TiO_2对不同材料超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 沈路涛;[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科言;[N];中国妇女报;2002年

3 林小春 姜岩;[N];中国化工报;2002年

4 黎昌政;[N];中国矿业报;2002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周建;[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文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沐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肖巍;[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9 张永胜;[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徐晓宁;[N];健康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军;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锡锑复合乳液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陆洪彬;不锈钢表面高性能纳米防护涂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任浩;纳米及表面吸附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汪超;磁场中Ni-纳米Al_2O_3复合镀层制备及其电沉积机理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葛性波;纳米多孔金属薄膜的制备与电催化性能[D];山东大学;2011年

6 贾鑫;飞秒激光制备半导体表面纳米周期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玮;皮肤的纳米生物摩擦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张景红;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催化剂粉体的制备与成冰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何典;一维纳米功能材料的静电纺丝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赵立华;纳米尺度光波导及微结构若干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燕萍;基于电沉积法制备镍纳米网状结构薄膜材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齐俊杰;水溶性刺激响应碳纳米角的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3 郝丽媛;纳米TiO_2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特性与光催化活性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微;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5 杜洁;掺杂纳米碳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6 王艳明;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氢氧化镍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李伟;聚合物/氢化钛制备纳米鳞片与复合涂膜防腐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宝华;低维纳米超结构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娇莉;退火方式对生物成像用红色纳米磷光材料性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元清;在球形聚合物刷反应器中制备纳米贵金属及其催化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薄膜材料热物性及其测试新装置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3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3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a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