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Ag纳米线电极的后处理优化及性能
本文关键词:透明Ag纳米线电极的后处理优化及性能
【摘要】:采用优化的多元醇制备工艺,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CuCl_2为控制剂,合成了超长的Ag纳米线。利用旋涂工艺在玻璃基板上制作了透明的Ag纳米线薄膜电极,系统研究了退火温度和模压力对Ag纳米线电极透过率及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200℃、压力5 MPa时,Ag纳米线在保持光线透过率损失很小的条件下薄膜阻值由3200Ω/□可优化至17Ω/□。薄膜电极导电能力的提高主要源于在较高退火温度和压力双重作用下纳米线外层包裹的PVP层的去除,实现了纳米线交叉点互焊与互联。研究了未处理和预处理工艺对Ag纳米线电极上沉积的ZnO纳米棒的形貌和场发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经预处理的透明电极表面沉积的ZnO呈有序棒状排列,而未处理的样品展现出无序形貌;场发射测量显示纳米线电极预处理方法可有效降低ZnO纳米棒开启场强。
【作者单位】: 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银纳米线 透明电极 后处理优化 场发射
【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J01185) 福州市科技局项目(2014-G-81)
【分类号】:TB383.1
【正文快照】: 透明电极作为光电器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4。在透明电极材料中最常采用的是磁控溅射工艺制备的氧化铟锡(ITO)薄膜,其在可见光波段透过率超过90%,方阻仅为10 ~ 30 ft/□。但IT0导电薄膜有公认的缺点:①采用溉射制备ITO薄膜需要高温,使得器件衬底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平,郁祖湛,姚文华;氧化还原循环对Ag/γ-吡啶甲酸体系表面增强喇曼散射效应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2 黄天荃,刘新民,鲍培谛,伍铁桥,周仲璧,刘世贵;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在Ag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2年04期
3 宋庆平;丁纯梅;;壳聚糖Ag微球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臧泠,刘春艳,任新民;阴离子吸附对Ag溶胶光学性质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影响[J];化学学报;1994年06期
5 安然;用Ag/4A分子筛脱除天然气中汞[J];工业催化;1995年03期
6 王晨;魏子章;吕永康;邢斌;王贵昌;;苯乙烯在Ag(111)和Ag(110)表面环氧化反应结构敏感性的理论研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7 董永平,黄碧霞,岳军;Ag~+在照相明胶不同分子量组分中的分布[J];化学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8 胡金山;王欢;刘利;崔文权;梁英华;;高效Ag@ AgBr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活性研究[J];分子催化;2013年05期
9 杨剑瑜,胡望宇;Ag低指数表面非谐效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11期
10 李东芹,黄碧霞,岳军,周涛;明胶与Ag~+相互作用的XPS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斌;陶涛;刘前前;黄伟;游效曾;;线性和V型噻吩基-2-三氮唑桥连配体的Ag配合物的固体电导率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牟德海;闫世平;舒永红;宋海青;;~(110m)Ag在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上的吸附和解吸[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曹靖;谢华;马成海;郭端燕;尚可霞;刘家成;;新型三氮唑类Ag配合物的自组装结构[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蒋昌忠;;Ag和Ni离子注入石英玻璃形成纳米晶体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贾淑果;刘平;任凤章;田保红;郑茂盛;周根树;;微量Ag对Cu-Cr合金时效性能的影响[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6 李群祥;杨金龙;李永庆;汪克林;;C_(60)在Ag(111)表面的STM图像理论模拟[A];第五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黄俭根;王银锋;李佳;周光培;;Ag(Ⅰ)、Cu(Ⅰ)氮氧自由基配合物铁磁性偶合作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朱超;张远芳;;Ag功能性混合溶胶薄膜的抗红外隔热性能[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9 赵东林;郑重;李霞;;Ag纳米粒子及Ag纳米线在碳纳米管上的沉积和填充[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10 范丽恒;王珂;倪忠斌;刘晓亚;陈明清;;特殊形态微球原位固载Ag纳米粒子[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丽艳;哈航集团与美国AG公司签订合作协议[N];中国航空报;2005年
2 张小巍;哈航集团与美国AG公司合作结硕果[N];中国航空报;2006年
3 吴静淼;携手香格里拉及AG 嘉里建设重启天津项目[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春杰;Ag纳米粒子与溶致液晶构建无机/有机杂合体的分子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亚杰;Ag(Au)纳米粒子在分级结构氧化物半导体上的沉积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李尚禹;PAN纳米纤维膜及其载Ag复合物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丽娜;Ag掺杂ZnO薄膜及纳米结构的Raman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华杰;Ag助剂对铁基费托催化剂相变及催化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郑雪姣;AG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激励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3 杨菊华;吡啶基膦配体与Ag(Ⅰ)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王旭恒;不同载体负载聚苯胺吸附还原银离子(Ag~+)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5 游维顺;AG公司生产和运输综合成本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智丽丽;Ag原子和水分子吸附在二氧化硅团簇上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陆丁;Ag原子在TiO_2(11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梁艳;双吡啶吡咯三齿配体双和三核Ag(Ⅰ)配合物合成及结构表征[D];中南大学;2013年
9 王博琳;正面半球型Ag纳米粒子对硅薄膜光吸收效率影响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10 张巍;噻唑双硫醚配体的Ag~I配位化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60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60001.html